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游子归家 ...
-
在那个进出双河市的陆路还全是蜿蜒崎岖的两车道盘山公路的年代,宽阔深邃的西江水道,无疑是连接外界最便捷、最安全的交通命脉。清晨的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薄纱似的雾气,一艘从羊城方向驶来的白色客轮,拉响了悠长的汽笛,缓缓破开平静的江面,向着双河市客运码头靠近。
船头甲板上,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正用一双布满老年斑、微微颤抖的手,紧紧握着冰凉的铁栏杆,努力支撑着瘦削的身体。他拄着一根黄杨木拐杖,深邃而浑浊的目光,穿透江雾,贪婪地、急切地投向那片越来越清晰的江岸线——那是他望眼欲穿、魂牵梦萦了整整三十年的故乡。
苏建国,今年其实才五十五岁,尚不算高龄。但无情的癌细胞早已侵蚀了他的健康,将他折磨得形销骨立,宽大的旧式西装套在他身上,空荡荡的,仿佛一阵江风就能将他吹倒。
他的上衣内袋里,贴身放着两封无比珍贵的信。一封是大哥苏建华写给他的家书,字迹是他熟悉的,带着久违的亲情温度;另一封,则是双河□□王万山亲笔签署的正式公函。两封信的内容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他:国家欢迎,家人期盼,他可以回家了。
然而,老人的内心远非表面看起来那般平静。他这一生,既有功,也有过。他曾作为中国军人,在抗日战场上亲手斩杀过日寇,热血曾为民族存亡而沸腾;但随后的内战中,他站在了另一边,手上也曾沾染过解放军的鲜血。此次归来,他内心深处,其实是抱着一种“赴死”的决绝。他甚至悲观地想,或许这趟归途,本身就是一场“请君入瓮”的计策,等待他的可能是审判,甚至是刑场。但他认了。只要能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能最终叶落归根,便是死,他也无憾了。
客轮缓缓靠岸,缆绳抛下,跳板搭稳。苏建国在船员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脚步虚浮却坚定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预想中荷枪实弹的军警、激昂批判的□□都没有出现。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江岸杨柳吐翠,远处山峦含黛,空气中弥漫着江水特有的腥甜和泥土的芬芳。
码头上,竟然拉起了一条鲜红夺目的巨大横幅,上面用醒目的白色大字写着:“双河人民热烈欢迎抗日英雄苏建国将军回家!”
他双脚刚刚在坚实的青石板码头上站稳,一个戴着鲜艳红领巾、脸蛋红扑扑的少先队员,就双手捧着一束还带着露珠的鲜花,小跑着来到他面前,郑重地献上。紧接着,另一个孩子踮起脚尖,将一个用各种野花精心编织成的花环,戴在了他瘦削的脖颈上。花香馥郁,却让苏建国老人一时手足无措,昏花的老眼里充满了茫然与震惊。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欢迎抗日英雄回家!”
稚嫩却整齐划一的口号声,从码头石阶两侧传来。那里,两排精神抖擞的少先队员,穿着统一的队服,挥舞着小小的花束,用最热烈的目光迎接着他。而在码头里面开阔的空地上,是市政府组织的、来自双河市各行各业的欢迎人群,他们手持彩旗,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人群的最前方,站着几个人。那是他即便隔着三十年岁月,也能一眼认出的至亲——大哥苏建华,大嫂冯淑芳,他们身后还站着几个年轻些的面孔。大哥的背驼了,大嫂的头发也花白了,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瞬间击中了苏建国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眼眶一热,挣脱了搀扶,快步上前,对着哥嫂深深鞠了一躬,声音哽咽:“大哥、大嫂,我回来了。”离开那年,大哥已经成婚,他还清楚记得大嫂冯淑芳年轻时的模样。
兄弟相见,执手相看,三十年的分离、担忧、委屈、思念,尽在不言中,化作滚烫的热泪,沿着老人布满沟壑的脸颊纵横流淌。许久,激动的心情才稍稍平复。
苏建国低声问,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惶恐:“大哥,今天这怎么安排这么多人?我受不起啊。”
苏建华紧紧握着弟弟枯瘦的手,用力摇了摇,指向身边一位气质沉稳、面带微笑的中年干部,声音洪亮地介绍道:“二弟!这位就是我们双河市的□□,王万山同志!是王书记亲自关心、亲自组织安排了今天的欢迎仪式!欢迎你回家!”
苏建国闻言,神情一肃,立刻松开大哥的手,下意识地就要按照旧时的礼节,向王万山拱手,甚至微微躬身,语气带着请罪的意味:“王、王长官,罪人苏建国,今日回国投案。”
王万山书记见状,立刻抢上一步,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苏建国老人冰凉而颤抖的手,用力地握着,声音温和而有力:“苏老先生!您千万不要这么说!快请起!历史对您抗日救国的功绩,早已有了公正的定论!您是中华民族的功臣!我们欢迎您回家!”
苏建华在一旁,激动地补充道:“二弟,你听到了吗?你是功臣!我们家的事,政府早就调查清楚了!你如今回来,是英雄回家!”
苏建国听着大哥的话百感交集,但他心中仍有最大的一个结。他凑近王万山,用几乎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忐忑地问:“王书记,那后来内战的事?”
王万山拍了拍他的手背,语气豁达而真诚:“苏老先生,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如今,全球华人是一家,我们应该摒弃前嫌,携手向前看,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出力。”
他看了看激动不已的苏家兄弟,体贴地说:“你们兄弟分别三十年,今天好不容易团聚,肯定有很多话要说。我们就不多打扰了。”说完,他挥了挥手,随行人员心领神会,开始组织欢迎人群有序、安静地撤离码头。
苏建华、冯淑芳、苏轻王、程少芬,以及也赶回来的苏轻妃,陪着苏建国老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走在熟悉的、却又陌生的街道上,苏建国轻声问:“大哥,六弟建业他还在吗?”
苏建华解释道:“建业现在在宁城工作,成大教授了。”
接着,苏建华郑重地向弟弟介绍程少芬:“二弟,这是我家媳妇,程少芬。你这次能顺利回来,多亏了她!是她前前后后跑动,上下疏通,找到了王书记,把咱们家的情况,特别是你的历史问题,都据理力争地说明了,最终才有了正确的定性!你今天能受到这样的欢迎,她是头功!”
苏建国闻言,神情肃然,对着程少芬这个年轻的侄媳妇,竟然再次拱手,深深一揖:“长家媳妇!老朽在此,谢谢你了!多谢你为我,为苏家所做的一切!”
程少芬连忙侧身避开,谦逊地说:“二叔,您太客气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也是一家人。”
一旁的苏轻妃,却悄悄把大姐苏轻王拉到一边,在她耳边用极低的声音嘀咕:“哼,又是找的王书记帮忙。姐,你信他们两个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苏轻王脸色一变,赶紧用手狠狠捂住妹妹的嘴巴,在她耳边严厉警告:“老三!你给我闭嘴!今天是什么日子?二叔刚回来,天大的喜事!你再敢胡说八道搞事情,别怪我不认你这个妹妹!”
苏建华老爷子没注意到女儿间的小动作,他又高兴地向弟弟介绍程少芬怀里抱着的、睁着乌溜溜大眼睛好奇张望的婴儿:“二弟,你看,这是我孙子,苏凡!”
苏建国看着那粉雕玉琢的婴儿,脸上终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爽朗开怀的笑容,连说了两遍:“好!好!苏家有后了!苏家有后了!”
他突然想起什么,问道:“对了,怎么只见长家媳妇?我那好大侄在哪?我怎么没见着?”
苏建华笑着解释:“你说轻侯啊!犬子正在他六弟那里,闭门苦读,准备参加今年的高考呢!今天下午就和六弟一块儿到。”
苏建国闻言,眼中放出光彩,连连点头:“读书好!读书好啊!我们苏家,世代都是诗书传家。这文脉,这书香,绝对不能断!你儿子该去读书,这小孙子,将来更要好好读书!要读大学,要成才!”
下午,阳光正好。六弟苏建业携妻子和两个女儿,一家四口,连同在宁城备考的苏轻侯,风尘仆仆地赶回了苏家祖宅。
程少芬见到丈夫,第一句话不是寒暄,而是带着关切和督促,张口就问:“去了宁城这几个月,有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没等苏轻侯回答,六叔苏建业便笑着接过话头,语气带着赞赏:“嫂子放心,轻侯他底子其实不差,脑子够用。在宁城非常刻苦用功!他的数学已经开窍了,进步很大!照这个势头下去,今年很有希望!”
但他话锋一转,带着长辈的关切,又补充了一句,同时也是说给苏轻侯听:“就是有一点,这烟抽得太凶!这东西伤身体。等考完试,你得管住他,一定要少抽,最好能戒掉!”
程少芬白了苏轻侯一眼,说:“我管不了他。抽死他得了。”
苏建业爽朗的笑着:“你真管不了他?轻侯怎么说是被你逼着下海高考?”
苏建国拍拍苏建华肩膀说:“大哥,恭喜你,找到了一个好媳妇。我看少芬之能,不在咱妈、大嫂之下。正合适做我们苏家的当家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