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 老城区的“噪音”与不合逻辑的“美” ...
-
S市的老城区,是这座飞速发展的国际都市里,一处被时光遗忘的角落。
高楼大厦的阴影在这里被截断,取而代之的是犬牙交错的电线、斑驳脱落的墙皮,以及晾衣杆上随风飘扬的、带着皂角味道的床单。空气中弥漫着复杂而生动的气味——老式煤炉燃烧的淡淡烟火气,菜市场传来的鱼腥和蔬果的清香,以及雨后青石板路上蒸腾起的、混合着泥土与青苔的湿润气息。
这里是林辰的“猎场”,也是他的精神庇护所。他迷恋这里未经修饰的真实,迷恋那些刻在砖瓦和皱纹里的、关于时间的故事。
然而今天,他的庇护所里闯进了一个与这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的“异类”。
纪墨跟在林辰身后,和他保持着不远不近的三步距离。她那身银灰色的紧身衣,在阳光下泛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与周围灰扑扑的市井环境形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反差。路过的居民无不好奇地向她投来目光,像在看一个刚刚从科幻电影片场走出来的群众演员。
林辰感受到那些视线,觉得浑身不自在。他拉了拉头上的鸭舌帽,压低帽檐,试图将自己和身边这个醒目的“未来人”划清界限。
“你能……换件普通的衣服吗?”他终于忍不住,压低声音问。
“这套‘环境适应服’是我的标准装备。”纪墨的声音通过某种内置的通讯设备,清晰地传入林辰的耳朵,但她嘴唇未动,“它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数据,调节体温,并提供基础的物理防护。从效率和功能性上来说,它是最优选择。”
“但它太显眼了!”林辰有些抓狂,“我是在拍照,不是在拍电影。你这样会把我的拍摄对象都吓跑的。”
纪墨似乎沉默了片刻,像是在进行数据分析。几秒后,她回答:“理解。‘融入环境’是进行社会学观察的基础准则。我将启动‘光学迷彩’初级模式。”
话音刚落,林辰惊奇地发现,纪墨身上那件银灰色紧身衣的光泽,竟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暗淡下来,颜色逐渐向周围环境的灰褐色靠拢,虽然依旧是紧身衣的款式,但至少不像之前那样像个行走的反光板了。
“……这还差不多。”林辰勉强接受了这个结果。
他不再理会纪墨,将全部的注意力重新投入到眼前的世界里。他举起手中的徕卡相机,冰冷的金属机身贴着他的脸颊,取景器里的那一方小小世界,瞬间将外界的纷扰隔绝开来。
他的脚步放得很慢,像一只在林中漫步的猫,敏锐地捕捉着光影的流动和情绪的瞬间。
一个坐在自家门口、佝偻着背摇着蒲扇的老奶奶;一个追逐着肥皂泡、发出银铃般笑声的小女孩;一对在巷口争吵,又在转身后不约而同放慢脚步的年轻情侣……这些平凡到甚至有些琐碎的画面,在林辰的取景器里,都被赋予了一种安静而深刻的诗意。
他沉浸在这种无声的对话中,几乎忘记了身后还跟着一个“观察者”。
“噪音分析。”
纪墨毫无感情的声音,冷不丁地在他脑海里响起(他猜测又是某种黑科技通讯方式),将他从专注的状态中拽了出来。
“什么噪音?”林辰皱眉。
“在你按下快门的0.3秒前,环境噪音为45分贝,主要来源是3点钟方向的自行车铃声,7点钟方向孩童的哭闹声,以及头顶空调外机的低频共振。这些都构成了无效信息,干扰了主体画面的纯粹性。”纪墨用她一贯的分析口吻说道。
林辰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她,感到一阵无力:“那不是噪音,那是……生活的声音。它们是照片的一部分。”
“从信息传递的效率来看,它们是冗余的。”纪墨坚持自己的判断,“一张最优化的图像,应该剔除所有与核心信息无关的干扰元素。根据我的模拟计算,如果采用多点声源过滤和图像背景虚化算法,你的这张照片,信息传达效率可以提升至少百分之四十。”
林辰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和她争辩的冲动。
和一个来自两百年后、凡事都讲究“效率”和“数据”的未来人,去解释什么叫“烟火气”和“氛围感”,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不合逻辑的事情。
他决定放弃沟通,用行动来表达。
他继续往前走,很快,他的目光被一处场景吸引了。
那是一面爬满了常春藤的旧墙,墙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戴着老花镜,用一把小小的刻刀,专注地修补着一个破损的木偶。阳光透过头顶老树的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斑,其中一缕,恰好落在他那双布满皱纹、却异常稳定的手上。
这是一个完美的画面。
林辰屏住呼吸,缓缓举起相机,调整光圈,转动对焦环。取景器里,老人的侧脸和手中的木偶,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他能看到老人眉宇间的专注,能看到刻刀划过木头时留下的细腻纹理,甚至能感受到那一刻时间的静止。
他等待着,等待着一个最完美的瞬间。
“目标分析。”纪墨的声音再次响起,“男性,生理年龄预估在75至80岁之间。心率平稳,肌肉有轻微震颤,判断为长期从事精细手工劳动导致的职业性劳损。他正在修复的物体,是一种古老的娱乐工具,名为‘木偶’。这种行为在2242年的数据库里,被归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是一种低效率、高情感附加值的手工行为。”
“附加值……”林辰的嘴角抽动了一下,手指却依然稳定地停在快门上。
“从实用主义角度分析,制造一个新的、功能完好的木偶,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时间成本,远低于修复这个旧的。因此,该行为不具备经济学上的合理性。”纪墨的分析还在继续。
“闭嘴。”林辰终于忍不住,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也就在这一刻,那个埋头工作的老人,仿佛感受到了什么,他缓缓抬起头,朝林辰的方向看了一眼,嘴角露出一个淡淡的、和善的微笑。
咔嚓。
林辰的指尖,按下了快门。
光影、人物、情绪,完美地定格在了那一张小小的底片上。
他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他知道,这绝对是一张他会满意的作品。
他放下相机,心情愉悦地回头,想对纪墨说些什么,却发现她正仰着头,看着另一个方向,一动不动。
林辰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看到了一件让他也感到心头一紧的事情。
在他们身旁,是一栋三层高的旧式居民楼,已经被标记上了红色的“拆”字,显然已经无人居住。在二楼的一个阳台上,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正踮着脚,伸长了胳膊,哭着想要去够一个挂在晾衣杆末端、摇摇欲坠的风筝。
那根晾衣杆已经锈蚀得非常厉害,颤巍巍地伸出阳台外。而小女孩的半个身子,都已经探出了没有护栏的阳台,看上去惊险万分。
楼下,应该是小女孩的母亲,一个年轻的女人,正焦急地仰着头,哭喊着:“囡囡!快回来!危险!妈妈不要风筝了!你快回来啊!”
然而,小女孩似乎完全听不进去,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那个她心爱的风筝上,身体还在努力地向前探。
周围已经聚集了几个邻居,大家都是一脸焦急,却束手无策。楼房是待拆的危楼,楼梯口被砖块封死了,根本上不去。有人已经拿出手机,准备拨打求救电话。
林辰的心也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下意识地环顾四周,想找找有没有梯子或者其他可以攀爬的东西。
然而,就在这片混乱和焦急之中,纪墨,这个一直被他认为是“噪音”的存在,动了。
她的动作,快得超出了林辰的理解范畴。
只见她后退了两步,目光在那栋旧楼的墙体上飞快地扫过,像是在进行某种高速的扫描和计算。然后,她的身体微微下蹲,下一秒,整个人如同一支离弦的箭,猛地向前冲去!
她踩着墙边一个废弃的水泥墩子,身体借力向上跃起。她的手指,精准地扣住了二楼窗沿的一处缝隙,手臂发力,整个身体便轻盈得如同没有重量一般,向上翻去!
她的脚尖在斑驳的墙面上如同蜻蜓点水般,连续蹬踏了几下,每一次的落点,都精准地踩在那些微小的凸起物上——一块突出的砖,一截老旧的管道。她的动作流畅而高效,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像是在表演一场反重力的舞蹈。
在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前后不过三秒钟的时间,她已经稳稳地落在了那个危险的阳台上。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楼下的母亲忘记了哭喊,周围的邻居忘记了议论,林辰更是忘记了呼吸,手中的相机险些掉在地上。
他看到,纪墨落在阳台上后,没有丝毫犹豫,一把将那个还在向前探身的小女孩揽进怀里,抱到了阳台内部的安全位置。然后,她伸出长臂,轻松地将那个风筝取了下来,递给了惊魂未定的小女孩。
做完这一切,她抱着孩子,走到了阳台的边缘。
她低头看了一眼楼下那些目瞪口呆的人群,然后,她做出了一个让林辰心脏险些停跳的动作。
她抱着孩子,直接从二楼阳台上,跳了下来。
“啊!”人群中发出惊恐的尖叫。
然而,预想中沉闷的坠地声并没有出现。纪墨在下落的过程中,身体以一种不可思议的角度蜷缩,用背部精准地撞在了一楼伸出的雨棚上,完美的卸掉了大部分的冲击力。接着,她顺势一个翻滚,双脚稳稳地落在了地面上,怀里的小女孩被她保护得毫发无损,甚至还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刺激”而咯咯地笑出了声。
整个世界,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呆呆地看着这个仿佛从天而降的“女超人”。
纪墨将怀里安然无恙的小女孩,交还给那个已经喜极而泣、语无伦次的母亲。她没有接受对方颠三倒四的感谢,只是平静地对那个母亲说了一句:“请看管好您的幼崽,避免其进入危险区域。”
说完,她在众人敬畏而又困惑的目光中,转身,走回到了早已石化的林辰身边。
她身上的光学迷彩不知何时已经解除,重新恢复了那身充满科幻感的银灰色。她看了看林辰,语气平淡,仿佛刚刚只是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突发事件处理完毕。根据评估,我的行为将对周边人类产生短暂的认知冲击,但不会对历史主线造成实质性影响。我们是否可以继续你的‘摄影’活动了?”
林辰张着嘴,大脑一片空白。他看着眼前这个面无表情的少女,再回想她刚才那一系列非人的动作,一个念头前所未有地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他收留的,根本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类。
他看着自己手里那台只能记录“过去”的胶片相机,又看了看身边这个活生生的、来自“未来”的纪墨。
他第一次,对自己所痴迷的、那个充满“不合逻辑的美”的旧世界,产生了动摇。因为,一个他完全无法理解的、充满了绝对力量和极致理性的新世界,刚刚以一种最震撼的方式,撕开了现实的一角,展现在了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