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十四章 史海钩沉,似是故人来 ...
-
当顾北说出自己是民国史研究者时,林晚的世界,仿佛被一道柔和的光线照亮了。
一直以来,她都将自己视为一个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异类,一个孤独的、来自过去的幽魂。而顾北,则是这个新世界里,唯一向她伸出援手的、善良的陌生人。他们之间,隔着近一个世纪的鸿沟,这道鸿沟,由技术、文化、思想等无数她无法理解的东西构成。
可是现在,她忽然发现,在这道鸿沟之上,竟有一座桥。
这座桥,就叫做“历史”。
回到S市的公寓后,林晚的生活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她不再沉溺于悲伤,也不再对这个世界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她的内心,因为那场迟来的祭拜,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安宁。她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新生”。
而顾北的书房,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
那间充满了书卷气的房间,对她而言,不再仅仅是顾北的工作空间,而变成了一个连接她与过去的“时间胶囊”。
她开始对顾北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会安静地坐在一旁,看他对着电脑屏幕,比对那些泛黄的旧档案扫描件;看他用一种她不认识的输入法,飞快地敲击键盘,撰写着关于那个时代的论文。
“你在写的……是什么?”一天下午,她终于忍不住好奇,轻声问道。
顾北停下手中的工作,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向她。屏幕上是一篇正在撰写的学术论文,标题是《论民国时期“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性反思》。
看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铅字术语,林晚有些茫然。
顾北耐心地为她解释:“‘学衡派’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留学西洋,但又主张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试图在全盘西化和固守传统之间,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你哥哥林文翰先生,年轻时,也曾深受这一派思想的影响。”
“我记得,”林晚的眼睛亮了起来,“哥哥的书房里,有很多《学衡》杂志。他还常常和朋友们争论,说‘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才是救国的根本。”
她清晰地复述出当年兄长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八个字,穿越了近百年的时光,从一个少女的记忆中跳脱出来,与电脑屏幕上冰冷的学术论文,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顾北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惊喜。他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活史料”。林晚所拥有的,是任何文献档案都无法替代的、带有温度和细节的个人记忆。
“是的,正是这八个字,这是他们的核心主张。”顾北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你……还记得你哥哥和他的朋友们,都讨论些什么吗?比如,他们对当时的一些社会事件,有什么看法?”
林晚歪着头,努力地在记忆的长河中打捞着往昔的碎片。
“他们谈论的很多,很杂。有时候是争论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优劣,哥哥觉得白话文虽易懂,却失了汉语言的韵律之美。有时候是讨论女子应不应该剪短发、上学堂,哥哥对此是极赞成的,他还鼓励我去考大学……”
她一边回忆,一边讲述。那些曾经在她听来有些枯燥的、属于男人们的谈话,如今却都成了无比珍贵的历史细节。她讲述着哥哥的书房里,挂着的是哪几幅字画;讲述着某位常来拜访的教授,有着怎样的口音和趣闻;讲述着某次沙龙上,大家为了一首新诗的翻译,争论到深夜的情景。
顾北则像一个专注的学生,认真地聆听着,时不时地在自己的工作笔记上飞快地记录着什么。
这些从林晚口中说出的、鲜活的细节,为他冰冷的研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温度和生命力。他感觉自己不再是面对一堆故纸堆,而是在和一个真实的、曾经存在过的时代对话。
林晚也在这场奇特的“口述历史”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发现,自己那段被尘封的过去,并非毫无意义。她的记忆,她的见闻,对于顾北,对于这个时代的历史研究者来说,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她不再是一个无用的、需要被单方面照顾的“古人”。她也能够,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为这个新世界,提供一些什么。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她重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自信与尊严。
他们的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历史。顾北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林晚接触更多现代社会的事物。他教她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如何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林晚的第一个搜索词,是“旗袍”。
当看到屏幕上跳出的、琳琅满目的现代改良旗袍图片时,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那些旗袍,在保留了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了许多现代的设计元素,面料和剪裁也更加多样化。
“真好看。”她由衷地赞叹。
顾北笑了笑,顺势说道:“如果你喜欢,我们可以去商场看看。现在的成衣店,有很多不错的品牌。”
“可以……去买一件吗?”林晚有些迟疑地问。她身上穿的,依旧是顾北为她准备的现代衣裙,虽然舒适,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旗袍,是烙印在她骨子里的身份认同。
“当然可以。”
周末,顾北带着林晚去了S市最繁华的商业区。
当林晚穿着一身素雅的连衣裙,出现在一家高级定制旗袍店时,连见惯了各色美人的店员,都眼前一亮。林晚身上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古典而温婉的气质,是任何现代女性都难以模仿的。
她最终,挑选了一件淡青色真丝旗袍。没有任何繁复的绣花,只在领口和袖口,用同色系的丝线,盘了精致的云纹纽扣。
当她从试衣间走出来的那一刻,整个店铺都仿佛安静了下来。
旗袍的剪裁,完美地勾勒出她纤秾合度的身段。那淡雅的青色,衬得她肤色胜雪,眉目如画。她就那样亭亭地站着,仿佛一株空谷幽兰,又似一幅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水墨画。
顾北看着她,有一瞬间的失神。
他忽然明白,这才是她本来的样子。那个穿着T恤牛仔裤的林晚,是被迫适应新世界的“幸存者”;而眼前这个身着旗袍、顾盼生姿的女子,才是真正的、完整的林晚吟。
“很合身。”顾北走上前,由衷地赞道。
林晚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一丝羞涩而满足的微笑。
这次购物,像一个开关,彻底打开了林晚融入现代生活的大门。她开始尝试着用顾北教她的方法,在网上购物,为自己添置一些喜爱的小物件;她开始学习使用社交软件,虽然只是默默地浏览,看这个时代的人们都在分享些什么;她甚至,开始对顾北书架上那些“现代”的书籍,产生了兴趣。
她不再仅仅是活在记忆里,而是真正地,开始在这个新的时空里,扎下根来。
与此同时,顾北的研究,因为林晚的“加入”,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关于“学衡派”后期思想变迁的论文,因为有了林文翰这个独特的个案作为支撑,视角新颖,论据详实,很快便在国内一家顶级的历史学期刊上发表了。
论文的发表,为他在学界赢得了不小的声誉。他的导师,国内民国史研究领域的泰斗——陈敬元教授,特地打来电话,对他大加赞赏,并邀请他参加下个月在S市举办的一场小型学术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会来几位海外的学者,其中有一位,是专程从美国回来的。他姓陆,叫陆泽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在海外汉学界地位很高。我特地邀请他来做主题发言,你可要好好准备一下,跟他多交流交流。”
顾北应下了。他将这次研讨会,视作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
在准备发言稿的那些天,他常常会就一些细节问题,向林晚请教。比如,三十年代上海的物价水平,一杯咖啡大概多少钱?公共租界的电车票价是多少?又比如,当时知识分子阶层,对留学归来的人,是怎样的普遍心态?
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是构建真实历史场景的关键。而林晚,总能给出最精准的答案。
“咖啡是很贵的,寻常人家喝不起。在霞飞路的咖啡馆,一杯大概要两三角钱,够普通人家吃一天的饭了。电车票分等级,头等车厢要五分,三等的只要两分。至于那些‘留洋才子’,”林晚想了想,促狭地笑了,“大家嘴上都说他们有学问,有见识。但私底下,也有些人会觉得他们‘假洋鬼子’,说话总爱夹着几个洋文单词,听着别扭。”
她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当年女眷们在背后议论的语气,逗得顾北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种轻松而愉快的合作,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亲近与默契。他们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收留者”与“被收留者”,而更像是一对在学术上相互扶持、在生活上相互陪伴的……朋友。
研讨会如期举行。地点在S市大学的一间古色古香的会议厅里。
顾北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发言从容不迫,观点新颖深刻,引得在场众人频频点头。
轮到那位从美国来的陆泽生教授做主题发言时,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身上。
陆教授约莫六十出头的年纪,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他穿着一身得体的深色西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老派学者的儒雅与严谨。他的普通话,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软糯的江南口音。
他发言的题目,是《“他者”的凝视:论海外汉学研究中的民国历史影像》。
他从海外的视角,分析了西方世界对民国历史的构建与误读,言辞犀利,见解独到。
顾北听得十分专注。然而,当陆教授在PPT上展示出一张泛黄的黑白旧照片时,顾北的瞳孔,猛地收缩了。
那是一张摄于三十年代的合影。背景,似乎是某所大学的校门口。照片里是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其中,站在后排最左侧的一个戴着圆框眼镜、面容清瘦的年轻人,顾北一眼就认出——那是年轻时的林文翰!
而站在林文翰身边的,是一个同样年轻、眉宇间带着几分英气的青年。两人并肩而立,显得关系极为亲密。
只听台上的陆泽生教授,用激光笔指着照片,用一种带着追忆的语气缓缓说道:
“这张照片,是1935年,我的父亲陆希诚(指着林文翰身边的青年),与他一生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名字的由来——林文翰先生的合影。家父常常对我说,林先生是他见过最纯粹的读书人。只可惜,天妒英才……”
顾北的心,在那一瞬间,仿佛被什么东西重重地击中了。
陆希诚……林文翰……
他猛地想起了什么,脑海中,瞬间闪过林晚曾经无意中提起的一句话:
“……哥哥最好的朋友,叫陆希诚。他家里是开银行的,后来……好像是举家去了美国……”
原来如此!
原来,眼前这位在海外汉学界享有盛誉的陆泽生教授,竟然是……林文翰挚友的儿子!
而他的名字,“泽生”,取自“受惠于文翰先生”之意。这份情谊,该有多么深厚!
顾北坐在台下,内心翻江倒海。他看着台上那位气质儒雅的老教授,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疯狂的念头,不受控制地从心底里冒了出来。
他,要不要……把林晚的事情,告诉他?
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或许终于出现了第二个,与林晚的过去,有着真实连接的人。
他,会相信这个天方夜谭般的故事吗?
而让林晚与故人之子相见,对她而言,究竟是又一次残忍的伤口揭开,还是一份迟到了近一个世纪的、温暖的慰藉?
顾北的目光,穿过会议厅里安静的空气,落在那张被放大的、定格了时光的黑白照片上。照片里,年轻的林文翰和陆希诚,正并肩笑着,风华正茂。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将近一个世纪后,他们的后人与故人,会以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即将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