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红门里的日常 ...
-
下午三点的阳光,被消防救援站训练场上的单杠切割成晃动的光斑。陆野屈臂引体向上,迷彩服的袖子卷到手肘,露出线条紧实的小臂,汗珠顺着下颌线滑进领口,洇出一小片深色。
“副队,再来十个就破纪录了!”场边有人喊。是陈曦,队里最年轻的新兵,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单杠上的人,手里还攥着个秒表。
陆野没应声,只闷头加快了频率。肌肉的酸胀感顺着手臂爬上来,他咬了咬牙,最后一个动作落下时,落地不稳踉跄了半步,被旁边的战友伸手扶住。
“逞什么能。”扶他的是老班长,笑着递过毛巾,“三十七个,够吹半年了。”
陆野接过毛巾往脸上一擦,水珠混着汗水往下滴,他咧嘴笑了笑,露出两排白牙:“下个月争取破四十。”声音带着运动后的沙哑,却透着股不肯服输的劲儿。
救援站的红漆大门敞着,能看见里面的车库。三辆红色消防车并排停着,车身擦得锃亮,倒映着头顶的蓝天白云。车库旁边是值班室,窗台上摆着几盆仙人掌,是张姐种的,说“好养活,还能挡挡煞气”。
陆野刚走进值班室,就被张姐塞了杯凉白开:“慢点喝,刚运动完别灌太猛。”张姐四十多岁,微胖,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总把队员们当自家孩子疼。
“谢张姐。”陆野仰头灌了大半杯,喉结滚动,把杯子递回去时,瞥见桌上的保温桶,“今天有甜汤?”
“莲子百合,给你留了一碗。”张姐掀开保温桶,一股清甜味飘出来,“知道你最近出警勤,败败火。”
陆野刚端起碗,门口就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大妈拎着个竹篮冲进来,声音带着哭腔:“消防员同志!快!我家阳台有马蜂窝,好大一个!”
“别急,我们去看看。”陆野放下碗,随手抓起挂在墙上的作训服外套,对陈曦喊了声“拿装备”,两人跟着大妈就往外走。
大妈家住在隔壁小区,六楼。阳台护栏上挂着个篮球大小的马蜂窝,黑黢黢的,隐约能看见蜂群在周围盘旋。陆野穿上防蜂服,戴上面罩,陈曦在旁边递杀虫剂,嘴里还念叨:“这蜂子真会找地方,视野多好。”
“闭嘴。”陆野低声斥了句,手里的杀虫剂对准蜂窝根部,按下开关。白色的雾剂喷上去,蜂群嗡地散开,又被药剂逼得缩了回去。他动作麻利,用专用袋子一套一裹,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
“太谢谢了!太谢谢了!”大妈在一旁看得直拍胸口,非要塞水果给他们,被陆野笑着推回去:“您留着吃,这是我们该做的。”
回救援站的路上,陈曦跟在他身后,小声问:“副队,你说这马蜂蛰人疼不疼?”
陆野回头瞪他一眼:“想试试?下次让你穿防蜂服。”
陈曦缩了缩脖子,又凑上来:“我就是好奇……对了副队,赵队找你呢,刚才在办公室念叨你。”
陆野心里“咯噔”一下。赵建国是站长,也是带他入行的师傅,平时话不多,但眼神比谁都毒。他走进站长办公室时,赵建国正对着一份文件皱眉。
“赵队。”
“回来了。”赵建国抬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他拿起桌上的出勤表,“这礼拜你值了四个夜班,昨天出警到凌晨,下午又加练,铁打的也扛不住。”
陆野没吭声,知道师傅是关心他。
“下个月有批新装备到,你带两个新兵熟悉熟悉操作流程。”赵建国放下表格,看着他,“我知道你拼,但救援不是光靠力气,得有脑子,还得有体力。你自己垮了,怎么带队伍?”
“知道了,师傅。”陆野低声应道。
“晚上早点睡,别老窝在宿舍看救援视频。”赵建国挥挥手,“出去吧。”
走出办公室,夕阳正落在训练场上,把红色的跑道染成暖金色。陆野站在门口看了会儿,陈曦跑过来,手里拿着个苹果:“副队,吃个苹果?张姐说这是她亲戚家种的,甜。”
陆野接过苹果,用袖子擦了擦就咬了一口,甜汁溅在嘴角。他看着远处陆续归队的队员,有的在擦车,有的在整理装备,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又透着股踏实的劲儿。
“想什么呢?”陈曦戳了戳他。
“没什么。”陆野咽下嘴里的苹果,“晚上体能训练,你加一组负重跑。”
陈曦“嗷”了一声,苦着脸去准备了。陆野看着他的背影笑了笑,转身走向车库。他伸手摸了摸消防车的车身,冰凉的金属触感透过掌心传来,让他心里莫名安定。
红门里的日子,就是这样。时而像单杠上的汗水,咸得发涩;时而像张姐的甜汤,暖到心里;更多的时候,是等待警铃响起的平静,藏着随时准备冲锋的紧绷。
陆野靠在车身上,咬着苹果,看夕阳一点点沉下去。远处的老街区亮起了灯,和救援站的红灯交相辉映。他不知道,几小时后,那片灯火里会燃起一场不大不小的火,把一个与他截然不同的人,撞进他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