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第 30 章 ...

  •   萧彻在朝堂上的反击,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不仅打懵了那些攻讦林晚“魅主”的言官,更让整个前朝后宫都清晰地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帝王,并非他们想象中的傀儡,而那位新晋的“晚嫔”,也绝非凡俗女子。

      流言蜚语并未就此停歇,只是变换了形式。不再明目张胆地指责林晚狐媚,而是转为更隐晦的诋毁,诸如“牝鸡司晨”、“女子干政,国之不祥”之类的论调,开始在暗地里流传。同时,关于林晚“举止粗野”、“不通文墨”、“仗着父兄军功骄横”的污蔑,也经由某些渠道,悄然散播。

      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绛雪轩,却异乎寻常地平静。

      林晚对此似乎浑然未觉。她每日按时向皇后请安,礼仪周全,态度恭谨,面对华贵妃似笑非笑的试探与其他妃嫔或明或暗的排挤,她始终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回到绛雪轩,她便卸下宫妆,换上简便的衣裙,不是埋首于萧彻送来的各类卷宗档案之中,便是对着北境舆图沉思,偶尔还会在院中练习一套林家祖传的、强身健体的拳法,引得宫人们暗自咋舌。

      萧彻依旧时常夜宿绛雪轩。只是如今,再无人敢轻易以此为由头上书弹劾。因为每一次“夜宿”之后,皇帝总能拿出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或是一条切中时弊的建言,或是一份核查贪腐的新线索。那盏常常亮至深夜的宫灯,仿佛成了勤政殿的另一处延伸。

      这夜,萧彻带来了一份密报,神色凝重。

      “晚儿,你看这个。”他将一张小小的纸条递给林晚,“北境刚传回来的,匈奴左谷蠡王部落近来异动频繁,不断骚扰边境哨所,小规模冲突已发生十余起。肃亲王在朝会上提议,增兵三万至北境,并由他举荐的将领——鹰扬将军孙莽统一指挥。”

      林晚接过纸条,快速看完,秀眉微蹙:“孙莽?此人似乎是肃亲王的妻弟,素以勇猛著称,但为人……据说贪暴好功。陛下若允了他,北境兵权岂非落入肃亲王囊中?且无故增兵三万,粮草辎重耗费巨大,国库本就不裕……”

      萧彻点头,眼中寒光闪烁:“肃亲王与华太师近来走动频繁,此举恐怕是他们联手的第一步,意在掌控北境军权,同时以战事消耗国库,让朕无力推行其他新政。朕,不能答应。”

      “但匈奴犯边是实,若断然拒绝增兵,恐寒了边关将士之心,亦会予人口实,说陛下不恤边防。”林晚沉吟道,目光落在北境舆图上,指尖轻轻划过几个关隘,“陛下,或许我们不必直接反对,而是……换个方式‘增兵’。”

      “哦?”萧彻看向她,“你有何良策?”

      林晚的指尖点向舆图上几处标记着军屯的区域:“北境现有军屯数十处,然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逃亡者众,实际能提供的粮草与兵源远低于预期。若能将现有的军屯进行整顿改良,提高产出,不仅能实现部分粮草自给,更能将屯田中多余的劳力编练成军,亦兵亦农,战时为兵,闲时耕作。如此,既不需从内地大规模调兵、耗费巨额粮饷,又能切实增强北境防务。此乃‘不增兵之增兵’。”

      她顿了顿,继续道:“至于孙莽……陛下可任命其为北境巡边使,令其巡视各关隘,督导防务,却不必授予其统一指挥之权。北境现有将领,如秦岳等人,皆是忠于陛下的勇毅之士,足以担当守土之责。如此,既全了肃亲王举荐的‘面子’,又保住了北境实际的‘里子’。”

      萧彻听得眼中异彩连连,他猛地握住林晚的手,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兴奋与赞赏:“好一个‘不增兵之增兵’!好一个明升暗降!晚儿,此策甚妙!既解了边患之忧,又破了肃亲王的夺权之计,更节省了国库开支!朕这就拟旨,明日便在朝会上议一议这‘军屯改良’与‘北境巡边使’之设!”

      林晚被他握着手,感受到他掌心的温热与力量,脸颊微热,轻声道:“此策能否顺利推行,还需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在朝会上鼎力支持。苏首辅……或可争取。”

      萧彻会意:“朕明白。苏文渊心系社稷,若见此利国利民之策,必不会因门户之见而反对。”

      次日朝会,果然再起波澜。

      肃亲王一系的武将率先发难,极力渲染匈奴之患,强调增兵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力荐孙莽挂帅。华太师虽未明确表态,但其门下官员亦纷纷附和,营造出非增兵不可的态势。

      就在局势似乎要一边倒时,萧彻缓缓开口,将林晚所献的军屯改良之策与设立北境巡边使的提议公之于众。

      “……故朕以为,与其劳师动众,远调兵马,耗费巨万,不若深耕根本,整顿北境现有军屯,编练屯田兵,以固边防。同时,为示朝廷对北境之重视,特设北境巡边使一职,可由鹰扬将军孙莽担任,巡查各关,督导防务,遇有紧急军情,可临机决断,但各关隘守将仍各司其职,直接对兵部与朕负责。”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像炸开了锅。

      肃亲王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没想到萧彻会来这一手,看似采纳了他的举荐,却将实质的指挥权剥离得干干净净!孙莽成了个空有虚名的“巡边使”,而整顿军屯、编练屯田兵,更是直接触碰到了北境某些与他和华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豪强、旧将的利益!

      “陛下!军屯之事,牵扯甚广,积弊已久,仓促改制,恐生变乱啊!”
      “巡边使有名无实,如何应对匈奴突袭?此议万万不可!”
      “屯田兵疏于操练,岂能担当守土重任?陛下三思!”

      反对之声,主要来自肃亲王与华太师的派系。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苏首辅苏文渊,出列了。他手持玉笏,声音洪亮而沉稳:“陛下!老臣以为,军屯改良之策,实乃老成谋国、利在千秋之良方!北境军屯荒废已久,空耗国帑,若此番能彻底整顿,使其恢复生机,则边军粮草可部分自足,国库压力大减,更能增强边境防卫之韧性!至于屯田兵之效用,”他目光扫过那些反对的武将,“太祖皇帝开国之初,亦曾广设军屯,亦兵亦农,成效卓著。何以至今时,便不可行了?莫非是执行之人不力,而非制度本身之过?”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北境巡边使之设,老臣亦以为妥当。既能彰显朝廷重视,协调各方,又可避免权责过于集中,正合制衡之道。孙莽将军勇猛,担任此职,再合适不过。”

      苏文渊这一番表态,分量极重!他代表的清流一系,虽不掌军权,但在朝堂舆论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支持,顿时让许多中立派官员开始动摇,甚至转而支持皇帝的方案。

      肃亲王与华太师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与意外。他们没想到,萧彻不仅拿出了如此周全的对策,竟然还争取到了苏文渊的支持!

      一场激烈的朝堂辩论就此展开。一方以肃亲王、华太师为首,坚持要实质性的增兵与集权;另一方以皇帝与苏首辅为核心,力主内部挖潜、稳健改革。

      萧彻稳坐龙椅,冷静地掌控着辩论的节奏。他早已与林晚推演过各种可能出现的反对意见,此刻应对起来,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将对方的论点一一驳斥。

      最终,眼看支持皇帝的声浪越来越高,华太师不得不做出让步,沉声道:“陛下圣心独断,老臣亦觉军屯改良确是良策。然此事关乎边防安危,需派一得力干臣前往北境主持。孙莽将军既任巡边使,或可一并负责此事?”

      他想将整顿军屯的差事也揽过去,以便暗中操控,使其流产或变味。

      萧彻岂能不知他的心思,淡然道:“太师所虑极是。整顿军屯,事务繁杂,非猛将所长。朕意已决,此事由审计司协同兵部、户部共同办理,选派精干吏员前往。孙将军专心巡边防务即可。”

      彻底堵死了华太师的企图。

      退朝之后,苏文渊特意求见萧彻。

      “陛下今日所提军屯之策,思虑周全,切中时弊,老臣佩服。”苏文渊由衷赞道,随即话锋微转,“只是……老臣冒昧一问,此策构思精妙,似乎……非寻常幕僚所能及?”

      萧彻看着这位日渐向自己靠拢的老臣,微微一笑,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意味深长地道:“苏爱卿以为,朕连日宿于绛雪轩,所为何事?”

      苏文渊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恍然,脸上露出复杂之色,有震惊,有了然,更有深深的感慨。他长揖到地:“陛下得此贤内助,实乃大周之福!老臣……明白了。”

      从此,苏文渊对那位居于深宫、背负着“玩嫔”之名的林晚,再无半分轻视,唯有敬重。

      消息传回绛雪轩,林晚正在校对一份关于漕运改革的纲要。听闻朝会结果与苏文渊的态度转变,她只是浅浅一笑,提笔在纲要上添注了几行小字。

      芝兰欢喜道:“小姐,这下看谁还敢乱嚼舌根!”

      林晚放下笔,望向窗外。庭中积雪未融,几株老梅却已含苞待放。

      “舆论如潮,堵不如疏。”她轻声道,“今日他们败了一局,只会更加记恨。往后的路,只怕是步步荆棘了。”

      但她眼中,并无惧色,只有如磐石般的坚定。既然选择了与他并肩,那么无论是明枪暗箭,还是惊涛骇浪,她都会一一接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