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第 23 章 ...

  •   华大师与匈奴左贤王部往来密信被截获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滚油中的冰块,虽未公开,却在极小的核心圈层内引发了剧烈的、无声的爆炸。

      萧彻那边如何运筹帷幄,林晚不得而知。但她能清晰地感觉到,整个宫廷的气氛,在一夜之间变得空前紧张和诡异。

      首先是巡逻的侍卫明显增加了,尤其是夜间,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以往林晚凭借高超身手和精心摸清的路线尚能勉强避开的空隙,如今几乎被完全封死。竹林附近更是被重点关照,她尝试了两次,都无法再接近那处秘密联络点,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大网,正缓缓收紧。

      紧接着,内务府突然开始进行所谓的“季度巡查”,名义上是检查各宫苑的器物损耗、防火防盗,实则搜寻的意味十分明显。连林晚这偏僻简陋的听竹小筑也未能幸免。几个面生的太监在崔嬷嬷的带领下,里里外外、翻箱倒柜地“检查”了一遍,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墙砖地缝都不放过,显然是在寻找什么东西。

      “林姑娘,近日宫中不太平,听说丢了件要紧的物事。”崔嬷嬷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眼睛却像钩子一样在林晚脸上、身上逡巡,“贵妃娘娘吩咐了,各宫都需仔细排查,以免被那等手脚不干净的下作东西钻了空子,污了宫闱清静。若有发现什么不该在姑娘这儿的东西,还请姑娘及时上报,否则……哼哼。”

      林晚心中冷笑,面上却是一片坦然,甚至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讶异:“竟有此事?不知丢了何物?臣女这听竹小筑简陋,除了份例之物,并无长物,嬷嬷尽管搜查便是。”

      她袖中藏着那封关乎无数人性命的密信副本(萧彻派人送来的是抄录本,原件他需留在手中作为最终王牌),此刻正紧贴着她的手臂,冰凉坚硬。她将其藏于那柄未开刃的玄铁短匕的匕鞘夹层之中,这是父亲所赠,搜查的太监再大胆,也不敢轻易拆卸将军所赠之物,何况那匕鞘本身厚重,夹层巧妙,寻常摸索极难发现异样。

      果然,那几个太监将她那几件简单的衣衫、有限的书籍、甚至妆奁都翻检了一遍,拿起那柄玄铁短匕看了看,只觉得入手沉重,寒气逼人,不敢多动,又放了回去。

      一无所获。

      崔嬷嬷脸色不太好看,又阴阳怪气地说了几句,这才带着人离去。

      小桔和小梅吓得脸色发白,直到人走了许久,才拍着胸口道:“姑娘,他们……他们这是在找什么?”

      林晚没有回答,只是目光沉凝地望着窗外。华党果然察觉了,而且反应如此迅速、激烈。这宫内的搜查,恐怕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日子,必将步步惊心。

      她必须主动出击,不能坐以待毙。

      谢怀玉的“燕窝”之后,似乎暂时沉寂下去,或许是见她“病体缠绵”(林晚顺势称病,减少了外出),或许是等待更佳时机。但华贵妃那边的刁难,却随着宫内紧张的气氛而变本加厉。

      今日指责她请安时礼仪不周,明日训斥她宫人行事毛躁,罚跪、抄经成了家常便饭。林晚一一隐忍,她知道,这是华贵妃在发泄怒火,也是在试探她的底线。

      然而,一味隐忍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这日请安,华贵妃又借故发作,斥责林晚管理宫人无方,致使小桔在擦拭器物时“险些”碰倒一座玉雕。

      “林晚!你身为将门之女,难道连最基本的御下之道都不懂吗?还是你心存怨怼,故意纵容宫人,藐视宫规?!”华贵妃声色俱厉,凤眸含威。

      林晚跪在冰冷的地上,垂首道:“臣女不敢。宫女小桔行事不慎,冲撞娘娘,是臣女管教不严之过,甘受娘娘责罚。只是……”她话锋微微一转,声音依旧平稳,“臣女听闻,安太妃近日潜心礼佛,最喜清静,尤厌宫中喧哗争吵之声。若因臣女之过,惊扰了太妃娘娘清修,臣女万死难赎其罪。不若臣女即刻前往永寿宫门外长跪,向太妃娘娘请罪,直至娘娘息怒为止。”

      她这话,看似请罪,实则将安太妃搬了出来。谁都知道,安太妃虽不管事,但地位超然,连华贵妃也要让她三分。华贵妃若真罚得林晚去永寿宫外长跪,动静闹大,传到安太妃耳中,难免会觉得华贵妃掌宫无方,滋扰清静。

      华贵妃气得脸色发青,指着林晚,半晌说不出话来。她没想到林晚竟敢如此顶撞,还抬出了安太妃!若真让她去永寿宫跪着,自己这“协理六宫”的名声还要不要了?

      谢怀玉在一旁柔声劝道:“贵妃娘娘息怒,林姑娘也是一时情急。想必她已知错,不若小惩大诫,让她回去好好管教宫人便是了。”

      华贵妃狠狠瞪了林晚一眼,终究没敢再强行重罚,只得恨恨道:“既然谢才人替你求情,这次便饶过你!回去将《女诫》抄写十遍,静静心!若再犯,决不轻饶!”

      “臣女谢娘娘宽宥。”林晚叩首,姿态恭顺,眼底却一片冷静。

      这一次小小的交锋,让她明白,在这宫中,并非全无借力之处。安太妃,或许并非完全是敌人,至少,可以成为暂时用来制衡华贵妃的一张牌。

      而前朝的局势,也随着那封密信的存在,变得波谲云诡。

      华党显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他们不确定证据是否落在了皇帝手中,又落在了多少,但做贼心虚,开始疯狂反扑。在朝堂上,针对林靖和北境边军的弹劾愈发猛烈,言辞也更加激烈,甚至出现了“林靖拥兵自重,意欲勾结匈奴,裂土封王”这等诛心之论。

      同时,赵明轩那篇精心炮制的《论边将之权与朝廷之制》,也开始在士林清流中悄然流传。文章虽未点名,但指向明确,文笔老辣,极具煽动性。一时间,关于林家功高震主、边将权重危国的议论甚嚣尘上,甚至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也开始对林家产生了疑虑。

      舆论的风向,正在被华党巧妙地向不利于林家的方向引导。

      萧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稳住边关局势,暗中调兵遣将,防备匈奴可能的更大规模的进攻;另一方面要在朝堂上应对华党狂风暴雨般的攻击,还要设法引导舆论,更要守护好那封足以定乾坤,却也足以引发朝局剧烈震荡的密信。

      他给林晚的密信变得越来越短,字里行间透出的疲惫与凝重,即便隔着千山万水,林晚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朝堂风波恶,华党反扑疾。舆论对其有利,朕处境维艰。然铁证在手,时机至关重要,不可轻动。你在宫中,乃彼等眼中钉,务必忍耐,保全自身,待朕时机。”

      林晚知道,萧彻正在下一盘大棋,一盘关乎江山社稷、也关乎他们彼此命运的大棋。她身在局中,虽只能偏安一隅,却也不能全然被动。

      她开始更加积极地利用一切机会,观察华贵妃、谢怀玉以及她们身边人的动向,试图从中找到破绽,或者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她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在与一些地位不高、但消息灵通的小太监、小宫女接触时,流露出对边关父亲的担忧,以及对“某些人”为一己之私不顾国家安危的愤慨,试图在底层宫人中,埋下同情与正义的种子。

      她知道这作用微乎其微,但积少成多,或许在关键时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宫中风声鹤唳,前朝暗流涌动。每一个人,都仿佛走在悬崖边缘,等待着那最终审判时刻的来临。

      林晚握紧了袖中的匕鞘,那里面隐藏的秘密,如同一个炽热的火种,既可能焚毁敌人,也可能引火烧身。

      她必须握紧了,在最恰当的时刻,将其投入命运的熔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