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厘旧档 ...
第一卷第10章 厘旧档
接下来的半月,陆清欢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典籍库的校勘工作中。她从景祐年的《河西屯垦志》入手,逐页核对屯粮记录、戍卒人数、粮仓储量,遇到与顾长渊手稿不符的地方,便标记出来,再去查找对应的官府存档、民间账簿,甚至走访凉州的老屯户,核实当年的情况。
在核对嘉祐二年的屯粮记录时,她发现张掖郡的屯粮数被篡改过 —— 原记录写着 “亩收一石二斗”,却被人用墨涂改成 “亩收六斗”,还模仿原记录的字迹签了名。陆清欢没有贸然下结论,而是找到了当年负责记录的老吏张老汉。
张老汉今年七十多岁,腿脚不便,却还记得当年的事:“那年夏天大旱,屯田减产,本是亩收六斗,可顾大人巡边时,说要按原定额给屯户留粮,就把记录改成了一石二斗,还自己掏腰包补了差额。后来顾大人走了,新上任的官吏又把记录改了回去,说‘不能坏了规矩’。”
陆清欢恍然大悟,原来顾长渊当年不仅在舆图上批注,还实地解决了屯户的困境,只是这些善举,都被后来的官吏掩盖了。她将张老汉的证词记录下来,附上顾长渊的手稿与篡改的记录,一并整理进校勘册里 —— 她要让这些被掩盖的真相,重新见天日。
校勘册完成那日,陆清欢将它呈给赵主簿。赵主簿翻开册页,看着密密麻麻的批注、证据、证词,眼眶渐渐湿润:“先生这半月,怕是没睡几个好觉吧?这些校勘,不仅是厘清旧档,更是还原了顾大人当年的苦心啊。”
他站起身,对着陆清欢深深作揖:“先生之才,不输男儿,顾大人当年赞你‘心细如发,志坚如磐’,果然不虚。赵某这就具书上报,奏请朝廷认可这份校勘册,助先生完成《山河风物志》的编撰。”
陆清欢回礼,心中却无多少欣喜。她站在官廨的廊下,望着远处的凉州城墙 —— 城墙是土黄色的,上面有许多战争留下的痕迹,箭孔、刀痕,无声地诉说着河西的沧桑。她想起顾长渊当年在翰林院说的 “河西是华夏的脊梁,守住河西,便是守住了百姓的安稳”,那时她只当是文人的豪言,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才懂这话的分量。
她想起自己南下江南的十年,在江南书局熬的夜,校的书,护的刻工老李,那些都是她的 “初心”;而顾长渊在西北的十年,守的边关,护的屯户,编的军防策,也是他的 “初心”。他们的初心,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守护那些平凡人的生计,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
这日傍晚,驿馆的伙计送来一封书信,是陈侍郎从汴京寄来的。信封上的字迹是陈侍郎的,陆清欢拆开信,里面除了例行的问候,还附了一张小字条,是顾长渊的口信:
“清欢:闻你在凉州校勘旧档,辛苦。河西苦寒,若你倦了,陇西的棠梨院,永远有一间房,一盏茶,一炉暖火。长渊字。”
陆清欢握着字条,指尖反复摩挲着 “棠梨院” 三个字。她想起十年前,顾长渊在翰林院说 “江南必不负你”,那时他是意气风发的编修,她是初入仕途的校书郎;如今他说 “陇西有一间房”,他是镇守西北的节度使,她是漂泊在外的编书人。
她走到驿馆的庭院里,望着那株新栽的棠梨树,花瓣纷扬,像极了当年翰林院的光景。她忽然笑了,眼角却有泪落下 —— 她终究是不能去陇西的。她的路,还在笔墨之间,在《山河风物志》里,在那些未被记录的民生里;而顾长渊的路,在边关的风沙里,在陇西的军营里,在那些需要他守护的戍卒与屯户里。
她回到房间,铺开信纸,给陈侍郎回信。笔尖落在纸上,却迟迟没能写下一个字 —— 她想说的话太多,想解释的误会太多,想表达的理解太多,却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她只写下寥寥数语:
“陈侍郎钧鉴:清欢在凉州一切安好,校勘旧档已近尾声,不日便可归江南。顾大人的心意,清欢心领,然《山河风物志》未竟,清欢不敢懈怠。愿大人康健,愿西北安稳。清欢顿首。”
写完信,她将字条夹进陈侍郎的信里,又把顾长渊的手稿与舆图整理好,放进布囊里。她知道,她与顾长渊之间,或许不会再有当年的朝夕相处,不会再有书阁的争论,不会再有棠梨树下的约定,但他们会在各自的路上,守着共同的初心,彼此遥望,彼此牵挂。
这就够了。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感谢大家的喜欢,这本书会坚持更下去,不知道能写多少字。故事虽短,却也情长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