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各天涯 ...

  •   第十一卷第11章 各天涯
      陆清欢在凉州待了三月,从暮春到初夏,看着庭院里的棠梨树从花开到花落,再到结出小小的青果。她的《山河风物志??河西卷》终于编撰完成,校勘册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赵主簿亲自为她设宴送行,凉州的屯户们也来了不少,送她自家种的小米、晒的果干,还有人送了她一包棠梨种子,说 “陆先生带回去,种在江南的院子里,来年就能开花,闻着香”。
      陆清欢接过种子,紧紧抱在怀里,眼眶发热。这三个月,她不仅完成了编书的任务,更懂了河西的土地,懂了顾长渊的坚守,也懂了自己的初心。
      离开凉州的前一天,她去了典籍库,最后看了一眼那些被她校勘过的旧档。阳光依旧从窗棂漏进来,落在册页上,像她刚来时那样。她走到第三排书架前,抽出那册夹着棠梨花瓣的《河西屯垦志》,轻轻将花瓣取出来,放进锦盒里 —— 这是她从河西带走的最后一件旧物,带着凉州的尘,也带着汴京的忆。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驿馆的马车已备好。棠安来送她,手里拿着一个小包裹:“陆先生,这是我叔父生前留给你的,他说若是你要回江南,就把这个交给你。”
      陆清欢接过包裹,拆开一看,是一本线装的《军防要略》初稿,封面写着 “景祐三年编,长渊、清欢共校”,里面有她和顾长渊的共同批注,还有几处被反复修改的痕迹,是当年他们争论的重点。她想起棠生说的,顾大人当年把证据藏在《通典》夹层里,想来这本初稿,也是棠生帮着保管的,怕她忘了当年的共同心血。
      “替我谢谢你叔父,” 陆清欢摸了摸棠安的头,“也替我告诉顾大人,清欢会把这本初稿好好珍藏,会把《山河风物志》编好,不辜负他当年的期望。”
      棠安点头,眼眶红红的:“陆先生,你还会来河西吗?”
      陆清欢望着远处的凉州城墙,轻声说:“会的,等江南的棠梨开了,等我的书刊印了,我会带着书来,给你们讲故事,讲江南的棠梨,讲汴京的书阁,讲河西的屯户。”
      马车缓缓驶动,棠安站在驿馆门口,挥着手喊 “陆先生再见”,声音越来越远。陆清欢掀开车帘,最后望了一眼凉州城 —— 城墙上的戍卒正在训练,刀光剑影,充满了力量;城外的屯田里,屯户们正在耕作,炊烟袅袅,满是生机。这就是顾长渊守护的河山,平凡而又珍贵。
      马车驶过凉州城门时,她想起十年前南下的马车,那时她哭了一路,觉得委屈又迷茫;如今她没有哭,心里满是平静与坚定。她知道,这次离开,不是诀别,而是新的开始 —— 她要带着河西的故事回到江南,把这些故事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在西北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守着河山,守着民生,守着初心。
      她从布囊里取出顾长渊的手稿,放在膝上,指尖抚过熟悉的字迹。她想起他在信里说的 “陇西的棠梨院有一间房”,想起他当年在书阁说的 “陪你摘棠梨”,想起他为了护她而隐瞒的心意,心里忽然充满了暖意。
      或许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再像当年那样并肩校书,不会再为了军屯粮算争论到深夜,不会再一起摘棠梨插在案头,但他们会在各自的世界里,守着共同的信念,彼此支撑,彼此照亮。就像江南的棠梨与西北的棠梨,虽然生长在不同的土地上,却都开得洁白,香得醇厚,都在守护着一方人的念想。
      马车驶进一片树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落在手稿上,像镀了层金。陆清欢将手稿轻轻放在怀里,又摸出那包棠梨种子,放在车窗边 —— 她要把这些种子带回江南,种在院子里,等来年春天,看着它们发芽、开花,闻着熟悉的棠梨香,想起在凉州的日子,想起顾长渊,想起那些未说出口的心意与牵挂。
      她知道,有些相遇,不必相守;有些心意,不必言说。正如庭院里的棠梨树,年年开花,岁岁留香,却始终隔着一步的距离,不远,不近,刚刚好。
      她会守着她的笔墨,他会守着他的河山,他们是彼此的知己,是彼此的过客,也是彼此心里,那片永远盛开的棠梨。
      (第一卷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感谢大家的喜欢,这本书会坚持更下去,不知道能写多少字。故事虽短,却也情长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