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风隐江南雨 ...
-
北境的战报与江南的审讯密件,几乎同时抵达了太湖畔的安民书院。
林惊鸿的军报详细陈述了如何依计行事,佯装不敌,将戎族主力诱入早已设伏的“鹰愁涧”。此役,靖军以极小代价重创戎族,俘获甚众,那位神秘的“中原谋士”在乱军中自尽,临死前焚毁了随身文书,但残片上的只言片语,经辨认,竟与京中某位宗室门客的笔迹有七分相似。林惊鸿在信中写道:“北境暂安,然隐患未除。惊鸿已严密封锁消息,静待京中钧令。”
江南这边,萧远山与禁军将领联手审讯黑衣人,撬开了其中一名头目的嘴。线索如蛛网般蔓延,最终指向了京城的“永王府”。永王,乃先帝幼弟,昔日与睿王交往甚密,且在苏砚秋辞官后,其在朝中的势力隐隐有抬头之势。更重要的是,永王母系一族,与前朝有着千丝万缕的旧怨。
证据链逐渐闭合,指向了一个令人心惊的阴谋:永王勾结戎族残部,散布“凤凰当立”的谶言,意图一石二鸟——既能借“前朝余孽”的罪名除掉功高震主、且已辞官失去直接兵权的苏砚秋,又能利用北境战事打击林惊鸿的声望,甚至可能借此染指军权,为自己日后问鼎宝座铺路。
苏砚秋将北境军报与江南密审的结果并置于案上,烛光映着他沉静的侧脸。他提笔,写下一封奏章,并非为自己辩白,而是将所查获的证据、北境战况、以及永王勾结外敌、构陷功臣的罪行,条分缕析,直陈御前。同时,他另附一密信,请皇帝彻查永王府,并提醒注意朝中可能与永王勾结的官员。
这封奏章与密信,他没有通过常规驿路,而是交由颜青秘密安排的心腹,以最快速度直送京城。
接下来的日子,是风暴来临前的压抑寂静。安民书院依旧书声琅琅,但苏砚秋与萧远山都知道,最终的较量即将在庙堂之上展开。太湖的烟雨似乎也感受到了这股暗流,变得愈发缠绵而沉重。
京城,御书房。
新帝看着苏砚秋的奏章与颜青同时递上的、关于永王近期异常调动府兵、联络边将的密报,脸色铁青。他想起太上皇临终前的嘱托:“苏砚秋、林惊鸿、颜青,此三人乃国之柱石,可用,但需平衡,尤忌使其离心。”也想起自己登基以来,永王表面恭顺,实则处处掣肘。
“好一个皇叔!好一个‘凤凰当立’!”皇帝猛地一拍御案,声音中带着被背叛的愤怒与后怕。若非苏砚秋洞察先机,以退为进,若非林惊鸿稳守北境,粉碎戎族攻势,若非颜青在朝中暗中周旋,搜集证据,此刻的江山,恐怕已是风雨飘摇。
“拟旨!”皇帝沉声道,声音斩钉截铁,“永王图谋不轨,勾结外敌,构陷忠良,罪证确凿,着即削去王爵,圈禁宗人府,严加审讯!一应党羽,由颜青会同大理寺、刑部,按律查办,绝不姑息!”
雷霆之怒,迅疾而下。永王府一夜之间被禁军团团围住,相关涉案官员纷纷落马。朝廷上下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清洗,隐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被连根拔起。
与此同时,皇帝再次明发谕旨,盛赞镇国公苏砚秋忠贞体国,即使在野仍心系社稷,开设书院教化百姓,更于国有难时挺身而出,破奸佞,安社稷,功在千秋。并重申太上皇赦免诏书有效,任何妄议镇国公身世者,以谋逆论处。对北境林惊鸿亦大加封赏,肯定其赫赫战功。
尘埃落定。
消息传回太湖,百姓欢呼,书院沸腾。那队原本负责“监视”的禁军,在将领带领下,整齐列队于书院门前,向苏砚秋行以最庄重的军礼。
又是一个月明之夜。湖面澄澈如镜,倒映着满天星斗与一轮皎月。
苏砚秋与萧远山再次泛舟湖上,桌案上摆着刚刚收到的新帝亲笔信。信中,皇帝除了慰勉,更流露出希望苏砚秋能再度出山,入朝辅政的意愿。
“陛下希望我回去。”苏砚秋将信递给萧远山,语气平淡。
萧远山看完,放下信笺,看向苏砚秋:“你意如何?”
苏砚秋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历经风波后的释然与通透:“庙堂之高,非我所愿。江湖之远,方得自在。这‘凤凰’,还是栖于江南梧竹之间,更为惬意。”他顿了顿,望向北方的星空,“惊鸿能镇守北境,颜青可安定朝堂,这盛世,已无需我再置身漩涡中心。况且……”
他转过头,目光柔和地落在萧远山身上:“我曾答应与你,共此湖山岁月。前番风波,已耽搁许久,是时候兑现诺言了。”
萧远山握住他的手,掌心温暖而坚定:“无论庙堂江湖,你在处,即是我心归处。”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苏砚秋执笔回信,婉拒了皇帝的征召,但表示愿以布衣之身,随时为朝廷献策,为百姓尽力。
尾声梧竹长青,岁月静好
风波彻底平息,太湖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安民书院愈发兴盛,成了江南乃至全国都有名的讲学之所,苏砚秋虽不常亲自授课,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忠义、智慧与淡泊的象征。
萧远山依旧是他的“山”,守护着他,也守护着这片他们共同选择的宁静土地。弈棋、烹茶、泛舟、作画……昔日的杀伐岁月,真正沉淀为了湖底淡淡的沙痕,只在偶尔与北境林惊鸿、京城颜青的书信往来中,泛起一丝遥远的回忆。
江南的烟雨,年复一年,濡湿着青石板路,也濡湿着他们归隐的岁月。那曾经的“凤凰”谶言,早已在真实的功绩与时间的流逝中,化为了一个警示后世、关于野心与忠诚的传说。
而真正的凤凰,择良木而栖,非梧不栖,非醴不饮,在太湖的波光与江南的温润中,与他的青山相伴,岁月静好,梧竹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