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曲辕犁(一) ...
-
在刘微给诸葛亮进行简单的清创手术之后,他背部痈疽果然逐渐好转,伤口的愈合速度也越发惊人,比如高热再也没有复发。他的脉象虽然有些虚浮,但总体来说比较沉稳,目前已经能够靠着床上的软枕坐起来跟刘备说话,还能喝些米汤类的流食。新野城内上下因为诸葛孔明先生的病情终于转危为安而激动,连日笼罩在新野城中上方的阴霾一扫而空,连带着众人每日上桌吃的粟饭都增添了大半碗。
刘微的身体一天胜过一天,渐渐的好了起来了。她时常在阿斗和小满的陪伴下缓步行走,出了她兄长给她安排的府邸院落,她走走停停,偶尔吹一吹清晨的风,欣赏一下穿越以来所看到的带有古韵意味的风景,她终于不是只能终日卧睡于床榻,半点不由己的病人了,自由的空气迎面而来,她感觉十分良好。
这一日的午时,她用过午饭,趁着午后闲暇之余的时光,她从自己的院落出来散散步,当然,阿斗和小满随行。她的目光扫向周围的环境,满目皆是简陋的房屋和木制的工具,整体资源显得十分匮乏。土坯墙,茅草顶,甚至兵器架上陈列的戈矛锈迹斑斑,连偶尔见到的兵士都面部带有菜色,他们的衣甲大多褶皱,显得十分陈旧。刘微随意走到靠近马厩的一处长廊,她看向不远处的一处空地,那里有几个仆人正在费力地修理一辆早已损坏的辎重车。那车的车轮歪曲倾斜的厉害,显得十分畸形,甚至车轴都开裂,断成了两半,他们拿着简单粗陋的的木质工具,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整个修理过程十分缓慢,阳光照在身上,额上满是汗水。
“姑小姐,他们在修理辎重车呢。”小满顺着刘微的目光,看向前方的仆人们,不由得站在一旁轻声提醒。
刘微点点头,没有作声,心里却不由得摇头叹息,看着他们用粗糙简单的手法来修理辎重车,眼看着那麻绳又细又短却被用来捆扎,跟系蝴蝶结似的,显得松松垮垮。她不禁感叹道,这样的进展太缓慢了,效率也十分低下,要是按照这样的修理方法,能修到猴年马月去?若是能有制作更好的木质工具,以及运用更合理的结构……
刘微若有所思,正在琢磨这件事的时候,身后却传来温润的声音:“姑小姐,请留步。”
刘微回头,只见在不远的长廊尽头,两名仆人一左一右搀扶着诸葛亮一步一步地走过来。诸葛亮脸色苍白,穿着一身干净的素袍青衣,外面还披着一张薄裘,走过来的时候,呼吸略微有些沉重,虽然显得有些弱不禁风,但眼神已然恢复了往昔的清亮与深邃,他此刻正静静地看着她,和她方才注视的那辆破车。
“先生,您怎么出来了?”刘微敛衽为礼,“用过午饭了没?廊下的风很大,您身体还未痊愈,可要注意别着凉了。”
阿斗站在旁边也乖乖叫了声:“孔明先生。”
诸葛亮微微颔首:“我已用过午饭,只是终日里只能躺在床上,躺的筋骨十分酸软疲惫,感觉全身都有些不舒服了,所以想着出来,透一透气,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他的目光再次落回那辆辎重车上,语气略显平和,“姑小姐对此车似乎颇感兴趣?”
刘微内心微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的机会,如果能够引起诸葛亮的重视,她所行之事,说不定会事半功倍。她略微一沉吟,接着故意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微并不是对此车感兴趣,只是见仆役们修理手法简陋,进展缓慢,心中不由得有些着急,如果能够改良工具,加快仆役们的速度,优化修理的程序,提高仆役们的效率,说不定,一人可以当十人的活计。”
诸葛亮面上闪过一丝讶异,转眼间就恢复了平静,他挑了挑眉,问道:“哦?姑小姐还懂得工匠之事?”他记得这位刘氏姑母平日里温温柔柔,虽然出身贫寒,但听到刘微提起工匠之事,简直不可置信,毕竟在众人眼中,这两者简直不能够联系在一起。
刘微知道他会起疑,脑海中早就想好怎么应对。她伸出手将风吹散的鬓发轻轻地放在耳后,眼神飘向远处空旷的田野,语气中略微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怀念:“早些年先母未亡时,我的家中曾经有过一个很小的木工作坊我。只是少时顽劣,时常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捉迷藏,躲藏的时候,经常溜进这个木工工作坊,无聊的时候,就看匠人如何刨锯凿削,听他们谈论怎么做木工,耳濡目染下,慢慢记得一些事情,比如木质纹理,榫卯结构。后来家里有事耽误,这个小小的木匠工作坊就停工了,而我逐渐也忘记了一些事情,现在再看到相似的场景,脑海中就想涌现出一些回忆。”她顿了顿,转向诸葛亮,眼神清明,“更何况如今兄长大业初立,正是百废待兴之时,诸事艰难,便想要为兄长做一些事情,只是微能够帮上忙的地方有限,不能够有效缓解兄长的为难之处,所以想要从自己擅长的其他地方开始,比如眼前的木工之事,微还是能够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案的。”
她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合乎理据。虽说将缘由归根究底到去世多年的亡母身上,但这也是最稳妥的方法了,直至最后话里话外落脚于对兄长的关切,在这个时代,真情和实意最让人信服,甚至挑不出错处。
诸葛亮安静地听着,又盯着刘微看了一会儿,似乎想从她平静的面容里看出更多的含义,刚才刘微的话,他虽然没有全然相信,但这件事从表面上看,还是说的通的。而且,她早前所展现的“医术”和此刻流露出的对“工效”的见解,都与他认知中的寻常女子不一样。
“姑小姐有心了。”一阵凉风拂过,诸葛亮的呼吸有些粗重,虽然声音还是带着病后的虚弱,但是他的思路却很清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而改造新的工具,并非口上说说而已,还需要上方的关注和工匠们的决心和勇气,这并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如今新野小城,最缺少的就是粮食了,恐怕没有多余的精力在此次事上。”
他指出了最为现实的事情,那就是“穷”,这个事情很关键,眼下新野最缺的就是粮食和兵员,而不是改良工具的技术。
“先生说得对。”刘微赞同的点点头,但她话锋一转,“正是因为短缺粮食,我们才更需要注意‘开源’与‘节流’,分别在这两个方面想办法。通过改造农具能使农人耕种田地更加轻省便捷,这样做好处就在于能够鼓励人们开垦更多的荒地,这是开源的方法;改良运输能使粮草转运少些损耗,则是节流的方法。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大量的耗费资金,说不定只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小小改动一下,便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呢?”
她的话颇有些见识,话里话外甚至引用了“工欲善其事”的典故,提出的思路也准确到位,切中要害之处。诸葛亮明亮的眼光中闪过一丝赞许。他主持农事、调配粮草,最是清楚其中的艰难。如果真的能够提升干活的效率、减少车辆损耗的法子,哪怕只是在这方面改进一点点,对于当前的局势都是天大的好处。
“姑小姐既然心中有意,可否……有其他具体的方法?”诸葛亮目光一闪,试探着问,语气比之前带有几分郑重。
刘微心里高兴,知道时机差不多了。她不能贸然抛出太多超越世俗认知的东西,现在最为迫切的事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符合封建礼教的规矩,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刘微的目光最后扫过那辆正在修补的车,她和诸葛亮两个人从刘备的府邸出来,一路上走走停停,最终来到了远处的田埂边,那里有一个正在用直辕犁耕地的农夫,行动很是费力。刘微就这样盯着看了一会儿,发现农夫已经用尽全身的力气在田地里耕作,只可惜那犁辕是直的,转弯调头笨拙的要命,还要两头牛牵引拉动,而且直辕犁入土不深,效率显得十分低下。
“先生请看那犁。”刘微伸手指去,“犁辕因为是直的,用起来不方便,甚至显得十分笨重,犁辕回转之时又很麻烦,不仅浪费耕作者的力气还力倍功半。我曾经见过一种名为‘曲辕犁’的轻便的短曲辕犁的图样,是……在先母留下来的旧书残卷之中找到的,按照图上所画,那犁辕身弯曲,但换向时格外灵活,如果要进行耕种的话,农人只需要一头牛就能拉动,甚至犁辕入土更得更深,起垄还非常容易。如果能够大量地生产此犁具,按时分发到各个农户手上,来年的春耕肯定会大丰收。”
曲辕犁!这是唐朝后期才广泛普及的先进农具,在此刻的东汉末年,创造性和颠覆性并存。设计精巧,操作灵活,能够调节耕作深度,适合旱地和水田的不同需求,使用起来效果显著,正适合作为她“基建”之路的第一个突破口。
“曲辕犁?”诸葛亮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凝住心神,仔细观察了片刻,发现那直辕犁的劳作方式确实如同刘微所说费力不讨好。他皱眉蹙眼,好像是在眼前不断推演那“曲辕”犁的劳作状态。他素来聪慧,在工匠之术上颇有造诣,没过多久,便同意了刘微所说的工作原理。
“因为犁辕是弯曲的,所以回转换个方向就显得十分容易,甚至之前一头牛可以替代如今两头牛的力气……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种地步,那么在农业农事方面也会有所进步。”诸葛亮自言自语,等到再看向刘微时,脸上的神色几经变换,显得颇为复杂,那不是单纯的看向一个寻常女子的目光,而是看待同等性别与地位的“士”人。
“姑小姐,”他声音严肃,“你所提到的‘曲辕犁’图样可还记得清楚?”
“大致的样子我还记得。”刘微平静地回答,“若是先生认为可行,我可以尝试绘出“曲辕犁”的图样,再交由城中的老师傅参详打造。”
诸葛亮眼前一阵阵发黑,他强忍着因为久站带来的身体不适,语气比之前郑重了几分,说道:“此事关乎百姓民生,如若真的有用,那可是天大的功劳。亮虽不才,愿代为禀明主公,请姑小姐费心先将图纸画出来。”
“这是我分内之事,能够帮上兄长,微心中亦是高兴。”刘微微微一笑。
她内心明白,从这一刻起,她不再仅仅是一个依附于陌生兄长的“妹妹”,也不再只是一个碰巧救了诸葛亮的女“医师”。她将利用这些超乎时代的知识,为这个乱世铺就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