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第 37 章 ...


  •   玩家们,正在通过《归墟》这个界面,无形地“改造”着这个碎片世界。

      虽然这种改造目前还非常表层,仅限于资源分布、NPC行为偏好等最基础的层面,但其趋势是明确的——现实世界的力量,正在以数据为媒介,缓慢而坚定地渗入这个原本封闭的时空碎片。

      这种感觉很奇妙,也让她更加警惕。

      世界就像一块海绵,正在被动地吸收着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水分”。

      她来到老槐树下,仔细观察那个顽固的能量淤积点。得益于之前玩家们无意识的行为数据,她对这个能量节点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玩家们各种看似杂乱无章的探索行为,如同从不同角度投射的探照灯,让她看到了之前忽略的一些能量纠缠的细节。

      “只要把碎片这边的口子扎好,还是应该能运行下去的。”赵大花抚摸着粗糙的树皮,喃喃自语。

      她的策略核心,在于“过滤”和“缓冲”。

      《归墟》游戏是那个“口子”,而她则是扎紧这个口子的“阀门”。

      赵大花必须确保从现实世界流入的数据是经过严格筛选和降维的,同时也要确保碎片世界的真实反馈不会过于直白地暴露在玩家面前。

      她要维持一种精妙的平衡,让《归墟》既能为她所用,又不会引火烧身。

      这需要她对这个碎片世界的规则拥有更强的掌控力。

      她将目光投向实验室角落里的元宝。小家伙正抱着一块它特别喜欢的、带着微弱能量荧光的矿石磨牙——那是某个玩家在游戏中完成“寻找奇异矿石”任务时,赵大花在碎片世界这边“生成”的对应奖励物品。

      “元宝,”赵大花蹲下身,摸了摸它的小脑袋,“我们能依靠的,最终还是自己对规则的理解。”

      满足于利用玩家数据进行宏观分析是错误的,赵大花开始尝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更精密的微观规则实验。

      以老槐树能量淤积点为样本,尝试模拟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外部扰动”(模拟玩家指令)对其结构的影响。

      这时候,赵大花发现,某些特定模式的、低强度的持续性扰动,居然能像“共振”一样,轻微地松动那些淤积的能量结节,效果比她之前单纯依靠“修复”概念蛮干要好得多。

      这给了她新的启发。

      或许,解决这些规则层面的问题,未必需要强大的力量强行突破,而是需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频率”或“钥匙”。

      同时,她也加强了对自身“存在印记”的防护实验。她尝试利用从黑龙潭边缘解析出的、那种带有“凝滞”特性的规则碎片,在自身意识外围构建一个极其微薄的、单向的“防护滤网”。

      这个滤网不阻止她感知和运用碎片世界的规则,但会尝试标记和减缓那些试图渗透进来、覆盖她现实记忆的“信息尘埃”。

      这就像给电脑安装了一个针对特定病毒的行为监控软件,虽然无法完全杀毒,但至少能知道哪些数据正在被异常修改。

      构建这个“防护滤网”的过程异常艰难,消耗的精神力远超她的想象,而且效果微弱到几乎无法量化。

      但赵大花坚持这么做,这是一种姿态,一种对自身存在的主动捍卫。

      日子在现实与碎片的穿梭中,在数据监控与规则实验的交替中,悄然流逝。

      《归墟》游戏在采取了更保守的策略后,风波暂时平息,玩家群体稳定在一个较小的规模,缓慢增长。

      碎片世界在玩家的“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下,发生着极其缓慢但确实存在的变化。

      赵大花自身,则在两种规则的拉扯和浸润下,艰难地维持着平衡,并一点点地拓宽着自己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她就像一名在风暴边缘谨慎航行的船长,一边依靠着风暴带来的风力(玩家数据)推动船只,一边又要小心翼翼地操控舵轮,避免被风暴吞噬。

      她知道,暂时的平静只是假象。“矿工老王”事件揭示的风险依然存在,玩家们的好奇心并未熄灭,碎片世界的秘密远未揭开,而守山人……那个始终隐藏在幕后的存在,至今没有对《归墟》游戏表现出任何明显的态度,这种沉默本身,就足以让人不安。

      但赵大花没有停下。她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实验,调整,准备。

      不知道,这场由她亲手掀起的风暴最终会走向何方,但她很清楚,自己已经没有退路。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真实与虚幻的边界线上,扎紧自己的营寨,然后,等待,或者……主动去寻找下一个突破口。

      而那个突破口,或许就在那片时间凝滞的黑龙潭,或许在失联的宋缄可能留下的“礼物”中,也或许,就隐藏在这些看似普通的玩家行为数据流的深处。

      “矿工老王”的吐槽帖还在,在《归墟》的小圈子里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起初,他因为“卡bug”而被部分玩家嘲笑,这反而激发了他的好胜心。

      作为一名资深沙盒游戏爱好者,他无法忍受自己被一个“半成品”游戏难倒,更不愿承认自己的“专业眼光”出了问题。

      老王删掉了吐槽帖,转而开始以一种更系统、更执着的方式重新投入《归墟》。

      这吃一次,他不仅仅着眼于资源采集和建造,而是开始详细记录游戏内的每一个细节——NPC的对话模式、环境随时间的变化、甚至不同天气下动植物的行为差异。

      众所周知,游戏都是由程序组成的,无论什么样的游戏,只要找到它的规律,距离打穿也就不远了。

      老王将自己的发现,整理成一篇篇带有推测性质的分析帖,标题多为《论归墟世界隐藏的生态链》、《从村民对话碎片拼凑世界观》、《那些看似BUG,实则是线索的异常点》。

      在他的带动下,一小撮真正对《归墟》独特气质感兴趣的玩家被聚集起来。

      他们自称“墟境探求者”,共享情报,讨论猜想。

      矿工老王最终得出的一个核心推论,逐渐成为了这个小群体的共识:

      《归墟》并非一个玩法平庸的生存游戏,而是一个未完成的、搭载了某种高级自主运作AI的试验性作品。

      它的世界并非完全由脚本驱动,而是存在一套内在的、动态演化的逻辑。那些“异常现象”,正是这个AI世界自主运行的体现。

      这个推论,巧妙地解释了《归墟》的种种“怪异”,又将其归结于技术层面,避免触及“真实性”的禁忌,反而激发了更多技术爱好者和喜欢挖掘游戏深度的玩家的兴趣。

      人,总是对“秘密”充满好奇。

      同时,赵大花也密切关注着这个“墟境探求者”小组的动向。

      矿工老王的推论让她松了口气,这完美地掩盖了世界的本质,同时又让玩家的探索行为变得合理化。

      因为这个,她甚至暗中通过调整游戏内的某些参数,若有若无地“配合”着他们的猜想,比如让某个NPC在特定条件下说出的,表面上看是更富哲理,实则是接近规则描述的话,或者让某个区域的天气变化更符合能量流动的规律,被玩家解读为高级环境模拟。

      赵大花乐见其成,并小心翼翼地引导着这股探索的浪潮,避开那些真正危险的区域。

      然而,人海战术的力量在于其不可预测性。

      在众多玩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下,一个赵大花一直试图隐藏和屏蔽的区域,终究还是被发现了——黑龙潭。

      尽管赵大花已经在地图上,把黑龙潭将其标记为“高危未探索区”,并设置了进入会导致“角色数据异常(高强度debuff)”的警告,但这种禁忌感反而激起了“墟境探求者”们最大的兴趣。

      还有什么,比一个被系统明确警告的危险区域,更能证明其中隐藏着核心秘密呢?

      在矿工老王的组织下,一支由十几名高级别玩家组成的“黑龙潭先遣队”成立了。

      他们准备了大量的抗性药剂,这是游戏内缓解debuff的道具、高级照明工具和记录设备,决定对这个终极谜题发起挑战。

      赵大花意识到,单纯的屏蔽和警告已经无法阻止玩家的脚步。强行中断连接或制造“服务器故障”只会坐实此地的特殊,引来更疯狂的猜测和试探。

      她必须换一种方式介入。

      毕竟,玩家这个群体,在游戏里是怎么作死怎么来。

      “警告”在玩家看来,就是有好东西,快来。

      “高危”那就是敌方太强,需要更厉害的输出,更强力的奶妈。

      在“黑龙潭先遣队”出发的那天,一个ID名为“观察者零”的新角色,悄然出现在了队伍的末尾。

      这个角色没有任何亮眼的装备,数据平平,声称自己是一名“环境数据收集爱好者”,希望能记录下黑龙潭的独特生态。

      这个角色,正是由赵大花亲自操控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