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第 35 章 ...
-
这远不是赵大花一个人能完成的,她需要借助现成的游戏开发工具,并进行大量深度魔改。
其次,安全性无法保证。
一旦游戏上线,必然会引起各方注意。
普通的游戏公司、黑客,甚至可能包括国家层面的网络安全机构,都可能探查到这个游戏的异常。
更可怕的是,万一引起了其他“界外势力”或者那个隐藏的“记录者”网络中不怀好意者的注意,后果不堪设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伦理问题。将不知情的玩家卷入如此危险的事件,是否道德?
他们可能会在游戏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碎片世界规则的精神影响,虽然隔着“游戏”这层过滤,风险较低,但并非为零。
无论是这个世界崩溃还是其他,我应该做好准备。
赵大花眼神冰冷而坚定。道德困境在生存危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她管不了那么多了。
如果最终无法阻止“存在覆盖”,或者碎片世界因某种原因崩溃,这个“游戏”或许能成为她留下的最后一份记录,一个向现实世界发出警告、甚至寻求最后救援的渠道。
如果她成功了,这个游戏也能成为她未来研究和掌控更多“碎片”的强大工具。
下定决心后,赵大花立刻开始了行动。
赵大花首先利用之前离职补偿和理财赎回的资金,通过层层匿名代理,在海外租赁了数台高性能服务器,并购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 indie game)开发工作室的空壳身份。
她选择了时下流行的“元宇宙”、“沉浸式沙盒生存”作为游戏的外包装。
接着,她开始了疯狂的技术攻坚。
她将碎片世界的基础地形、建筑模型进行数字化扫描,利用实验室的简陋功能和她的规则感知,村民们的形象和基础行为模式也被她提取并参数化。
之后,赵大花编写了核心的“数据转译器”,将碎片世界的真实能量波动、物质状态等信息,转换为游戏内的“环境数值”、“资源刷新”和“特殊事件”。
在这里,赵大花刻意淡化了那些过于超自然的现象,比如将能量淤积表现为“地脉紊乱”,将黑龙潭的时间异常区域标记为“高危未探索区,进入可能导致角色数据异常”,将元宝的存在设定为“稀有守护兽伙伴”。
最大的挑战,在于建立实时双向数据通道。
赵大花不能直接让玩家的意识连接碎片世界,那太危险。
她采取了一种折中方案:玩家的指令通过游戏服务器,被她这个“锚点”接收,然后她再在碎片世界内,以符合世界规则的方式(比如通过村民之口、环境变化暗示)去“执行”或“响应”这些指令,同时将执行结果和环境变化数据,反馈回游戏服务器,更新玩家的游戏界面。
这相当于她成为了一个“人肉服务器”和“规则解释器”,工作量巨大,但相对安全可控。
为了吸引第一批玩家进行测试,她精心制作了游戏宣传片——画面是利用转译数据在游戏引擎中渲染的,充满了独特的东方村落风格和神秘的氛围,宣称是“基于失落民俗构建的无限可能世界”。她在几个核心的独立游戏平台和沙盒游戏爱好者社区发布了有限的测试资格申请。
命名为《归墟》的“游戏”,悄然上线。
最初的测试只有寥寥数百人。
赵大花紧张地监控着数据流和碎片世界的反馈。
大部分玩家只是将其当作一款画风独特、玩法有待挖掘的生存建造游戏。
他们砍伐数字化的树木,建造简陋的房屋,与行为模式相对简单的村民NPC交易,偶尔触发一些赵大花预设的、基于真实碎片传说的小任务。
一切正常。数据流平稳,碎片世界没有出现明显的排斥或异常波动。
甚至,有玩家通过反复尝试,总结出了一套效率更高的“资源采集路线”,这套路线恰好暗合了村庄周边能量流动较顺畅的区域,间接验证了赵大花之前的某些能量分布推测!
人海战术的威力初显!
赵大花心中振奋,但她不敢有丝毫松懈。
她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随着玩家数量增加,探索范围扩大,更复杂、更危险的“游戏内容”将被触发。
而她,必须像一名走在钢丝上的导演,小心翼翼地平衡着“游戏性”与“真实性”,引导着无数看不见的“演员”,在这片真实的碎片舞台上,演出一场关乎她自身存亡的大戏。
她坐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眼前是跳动的代码和玩家数据流,身后是寂静而诡异的碎片村庄。
风暴,即将因她而起。
风暴中心,赵大花也在冷静地测试着碎片世界对现实的影响。或者说,她更倾向于称之为 “两个世界的互相渗透”。
《归墟》游戏的上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正以她为中心,悄然向外扩散。她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这场渗透实验的主持者。
赵大花严密监控着几个关键指标:
首先,是游戏服务器与碎片世界“锚点”之间的数据流稳定性。
数以百计的玩家指令如同密集的雨点,通过她编写的转译器,涌入她的意识,再被她以符合碎片世界规则的方式“消化”和执行。
起初,这种高强度的信息处理让她精神疲惫,但渐渐地,她发现自己似乎适应了这种负荷,甚至能从中剥离出一些有价值的模式——比如玩家们倾向于探索的区域,往往也确实是能量流动更活跃或隐藏信息更多的地点。
这同时印证了,利用人海战术进行探索的设想。
其次,她密切关注着现实世界中,《归墟》游戏本身引发的反响。
测试玩家们在论坛上的讨论、攻略分享、bug反馈,都成了她评估“渗透”效果的窗口。
大部分讨论集中在游戏玩法、画面风格和NPC智能度上,尚未触及核心的“真实性”。
但已经有细心的玩家开始抱怨游戏中的“物理引擎”过于真实,比如砍树时斧头的着力点、水流对建筑物的侵蚀效果等,都超出了寻常游戏的模拟范畴。
赵大花知道,这不是引擎的功劳,这是碎片世界真实规则在数据转译后的间接体现。
最让她警惕的是,她开始察觉到一些极其微弱的、反向的“渗透”。
偶尔,在现实世界中,她会产生一丝既视感,仿佛某个场景在《归墟》的游戏世界里见过,但仔细回想,那场景又确实存在于她的现实记忆(比如某个街角、某家店铺)。
是记忆混淆?还是两个世界的“信息尘埃”开始在她的认知层面产生了微弱的交织?
这种渗透是双向的,且难以完全控制。
在这个过程中,赵大花想起自己刚学计算机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计算机的好处就是它只会按照既定程序运行,它的本质是数学,而程序是什么,这就要靠你们研究了。’”
这句话此刻回味起来,别有深意。
碎片世界是否也像一个复杂的“程序”?
有其底层的运行逻辑(规则),而她现在所做的,就像是在尝试理解、甚至修改这个“程序”的代码。
《归墟》游戏,就是她用来与这个“程序”进行交互、进行“研究”的界面。
但让她感到一丝不安的是,随着她对碎片规则的理解加深,尤其是开始主动利用《归墟》进行大规模“测试”后,她发现自己对某些“结果”的预知能力,似乎增强了。
不知道是不是被未知力量影响过,赵大花看着游戏后台不断跳动的数据和玩家行为预测模型,脑海中有时会自然地、近乎直觉地知道某个任务链的完成率,某个区域即将被玩家发现的隐藏事件,甚至某个玩家因为特定操作可能导致角色数据,对应碎片世界某处微小规则扰动的异常波动。
这种“预知”并非全知全能,更像是一种基于海量数据和深层规则理解基础上的、高度精准的直觉推断。但它来得太自然,太迅速,仿佛她的大脑被接入了一个强大的预测算法。
这是她自身潜力被激发,还是……“存在覆盖”加深的另一种表现?
她的思维模式,是否正在不可逆地向碎片世界的“规则逻辑”靠拢?
这种疑虑让她在利用这种“预知”能力时,始终保留着一份警惕。
她将其视为一个强大的工具,但绝不会完全依赖。
就在《归墟》测试进行到第三周,玩家数量缓慢增长到近千人时,第一个超出赵大花预期的“渗透”事件,发生了。
一名ID叫“矿工老王”的资深沙盒游戏玩家,以擅长寻找游戏漏洞和隐藏机制著称。
他并没有按照赵大花预设的任务线走,而是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在游戏里发现了一个异常的“资源点”。
那处地点在游戏地图上显示为一片普通的林地,但根据他总结的“资源分布规律”,那里理论上应该能挖掘出某种稀有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