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珠联璧合 ...

  •   萧执那夜来得突然,去得也匆忙。边关虽获大捷,北狄主力未损,退守三百里不过暂避锋芒,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主帅擅离,若被敌方探知,后果不堪设想。他与林微熹执手相望不过半柱香的功夫,窗外便传来暗卫约定好的夜枭啼鸣——这是催促他必须即刻返回的信号。
      他深深看她一眼,那目光似要将她的容颜镌刻入骨,千言万语终只化作一句:“保重。”随即,玄色身影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融入沉沉夜色,仿佛只是她惊魂甫定后的一场幻梦。
      唯有掌心残留的触感,案头那支风干的塞外红梅与那枚带着凛冽气息的狼牙,证明他确实来过,那番“靖王妃”的承诺,并非虚言。
      林微熹独立窗前,望着他消失的方向,良久,才轻轻合上窗扉。心湖被他投下的巨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难以平息。那是一种混杂着甜蜜、酸楚、担忧与无比坚定的复杂情愫。她知他心意,亦明自己心之所向。前路纵有千难万险,既已携手,便无惧风雨。
      她将那支红梅小心地插入一个天青釉瓷瓶,与那枚狼牙一同置于案头。随后,她强迫自己收敛心神,将全副精力重新投入到那迫在眉睫的粮草转运事宜上。他的战场在边关,她的战场,就在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京城。
      翌日,朝堂之上,果然再起波澜。
      靖王大捷的正式军报已由兵部呈上,皇帝龙颜大悦,当庭褒奖,并下令犒赏三军。然而,不等这喜悦的气氛弥漫开来,便有御史出列,弹劾靖王“虽获小胜,然劳师远征,耗费国力甚巨,且未能乘胜追击,尽歼狄虏,恐有养虎遗患之嫌”,更有甚者,隐晦提及“主帅用兵,当以稳重为上,不宜行险侥幸”,暗指萧执之前的夜袭乃是冒险之举。
      紧接着,户部官员又奏,因边关战事,国库粮饷消耗巨大,加之去岁南方水患,税收减收,今春若再持续大规模用兵,恐国库难以为继,提请皇帝下旨,命边军“暂取守势,休养生息”,实则暗示削减边关粮饷供应。
      这一唱一和,看似为国为民,实则句句针对靖王,意图掣肘。谁都明白,北狄未灭,此刻若粮草不继,军心必乱,之前大捷的优势将荡然无存。而提出此议的官员,虽非齐王直接党羽,但其背后,难保没有齐王被罚闭门后,其势力不甘失败的反扑。
      皇帝眉头紧锁,显然也在权衡。战事拖延,确非长久之计,但若此时退缩,北狄气焰复炽,边境将永无宁日。
      “陛下,”一位老成持重的阁老出列,“靖王殿下新胜,士气正旺,确应一鼓作气。然户部所虑,亦非虚言。为今之计,当务之急乃是保障边军粮饷充足,方能议及后续战事。或可令沿途州县加紧筹措,或可号召民间商贾捐输,以解燃眉之急。”
      这提议看似折中,实则将压力分散了下去。皇帝沉吟片刻,准奏。既令户部、兵部协同,确保边军基本粮饷,又下旨鼓励民间“捐输”,并暗示若能解决此次粮饷难题,必有重赏。
      旨意一下,朝堂各方势力心思各异。谁都清楚,这“民间捐输”看似是条出路,但要在短时间内筹集足够支撑大军持续作战的粮草,谈何容易?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像是一个推脱责任的借口。
      消息传到锦绣坊,林微熹正在核对最后一批即将启程的粮草清单。闻听此讯,她眸光一凝,唇角却泛起一丝冷峭的弧度。
      “齐王……或者说,他背后的人,果然不肯坐以待毙。这是要将筹措粮草的压力,转嫁出来,若无人能解此局,便可顺理成章地削减边关用度,掣肘王爷。”她放下手中的笔,对肃立一旁的石磊道,“我们之前筹集的粮草,已运出几批?”
      “回小姐,第一批已安全抵达,王爷已回信确认。第二批昨夜刚出京,第三批正在装车,预计明晚可秘密出发。”石磊答道。
      “好。”林微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初绽的玉兰,“明面上的‘捐输’,我们自然也要参与。林伯,”
      侍立一旁的林伯连忙应声:“老奴在。”
      “以‘锦绣坊’及我林微熹个人的名义,向官府捐银五千两,粮一千石。”这个数目,对于一个商号而言,已算慷慨,但相对于边关巨大的消耗,不过是杯水车薪。她此举,意在表明态度,却不至于过于扎眼。
      “是,大小姐。”
      “另外,”林微熹转身,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石磊,你派人去联络与我们交好、且素有忠义之名的几家大商号,如江南的丝绸巨贾沈家、西南的茶马商赵家等。不必明言,只需暗中透露,若能在此次‘捐输’中有所作为,不仅可得朝廷褒奖,更重要的是,日后‘锦绣坊’乃至……靖王府,必将投桃报李,在商贸上给予便利与支持。”
      她这是在利用萧执和她自己逐渐建立起来的影响力与信誉,暗中整合商界力量。单个商号力量有限,但若能将一批有实力、有远见的商人联合起来,其能量不可小觑。这并非强制,而是一种利益与声誉捆绑的联盟。
      石磊眼中闪过佩服之色:“属下明白!这就去办。”
      “还有,”林微熹沉吟道,“我们之前秘密筹集的粮草,继续按计划运送,但路线要更加隐秘,分批分量,化整为零。绝不能让齐王的人察觉到我们的真实运力。”她深知,自己这边动作越大,越容易成为靶子。
      是夜,靖王府的书房内,虽主人不在,却有一道窈窕身影于灯下疾书。林微熹应萧执离京前的托付,偶尔会过来处理一些无需立刻决断、但需熟悉的王府庶务,也是借此表明她与靖王府的关联,稳定某些人心。
      她刚将一封给江南沈家的密信封好,窗外便传来轻微的叩击声。
      “进来。”
      一道身影闪入,是石磊,他脸色带着一丝凝重:“小姐,刚收到消息,我们第三批粮草运送的路线可能已泄露,齐王府的人似乎在必经之路上有所布置。另外,京城开始流传一些……关于小姐和王爷的流言。”
      林微熹执笔的手微微一顿,抬眸:“什么流言?”
      石磊略有迟疑,低声道:“言小姐……以色侍人,攀附权贵,借靖王之势横行商界。甚至……污蔑小姐与王爷早有私情,行为不检,故而王爷才多次回护……”
      这些流言恶毒且卑劣,旨在玷污林微熹的清誉,削弱她“司造女官”和“义商”的形象,进而打击萧执的声望。
      林微熹闻言,并未如寻常女子般羞愤难当,反而冷笑一声,眸中冰芒乍现:“黔驴技穷,只会用这等下作手段。他们越是如此,越证明他们已无计可施。”她放下笔,神色恢复平静,“粮草路线立刻变更,启用备用路线,多设疑阵。至于流言……”她顿了顿,“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此时越是辩解,反而越描越黑。不必理会,我们只做我们该做之事。”
      她这般冷静与豁达,令石磊心下敬佩,又道:“还有一事,贤妃娘娘派人递了话,请小姐明日入宫一叙。”
      林微熹心下了然,贤妃此刻召见,多半也与近日流言及朝堂风向有关。她点点头:“知道了。”
      石磊退下后,书房内重归寂静。林微熹走到壁前,那里悬挂着一幅北境舆图,上面标记着萧执行军路线与敌我态势。她的指尖轻轻划过他可能所在的位置,心中默念:“京城风雨,我自为你抵挡。你只需,安然归来。”
      次日,宫中,贤妃所居的钟粹宫。
      贤妃屏退了左右,只留心腹宫女在殿外伺候。她拉着林微熹的手坐下,神色间带着一丝忧色与关切:“好孩子,近日京城那些污言秽语,本宫都听说了,真是苦了你了。”
      林微熹微微垂首:“劳娘娘挂心,微熹无愧于心,并不在意。”
      “你是个好的,本宫知道。”贤妃轻叹一声,“只是人言可畏,尤其涉及皇室清誉。老九那孩子……性子冷硬,却是个重情义的。他既认定了你,本宫也乐见其成。”她这话,几乎是挑明了支持的态度。“只是眼下,边关战事未平,朝中又有人兴风作浪,你们更需谨慎。陛下那里,本宫自会为你分说,但有些事,还需你们自己把握分寸。”
      “微熹明白,谢娘娘维护。”林微熹感激道。贤妃的明确支持,至关重要。
      “另外,”贤妃压低了声音,“陛下虽准了民间捐输之议,但对此事成效,实则并不抱太大期望。你若……真有办法能解此困局,不仅于国于民是大功一件,于你自身,于老九,更是稳固根基的良机。这其中的分寸,你要仔细权衡。”
      贤妃这是在点拨她,若能在此事上立下大功,那么什么流言蜚语,什么出身商贾,都将不再是障碍,她与萧执的未来,才能真正得到皇帝的首肯。
      林微熹心领神会:“微熹定当尽力而为,不负娘娘期望。”
      从钟粹宫出来,林微熹步履从容,心中却已翻腾起滔天巨浪。贤妃的话,让她更加明确了方向。筹措粮草,已不仅仅是为了支援萧执,更是为了他们共同的未来,必须成功!
      她回到锦绣坊,立刻召来林伯与石磊,重新调整部署。一方面,加大暗中联络可靠商号的力度,许以更实际的利益承诺;另一方面,她决定亲自出面,拜访几位虽不涉党争,但德高望重、且与林家有些旧谊的致仕老臣,希望能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推动更多中立派商贾参与捐输。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着手布局,应对那恶意的流言。她并未直接反驳,而是让鲁娘子有意无意地在与各府女眷交往时,透露林微熹近日如何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地为边关粮草奔走,如何变卖嫁妆、动用所有关系筹措物资,将她的形象从“攀附权贵的狐媚子”悄然扭转向“为国分忧的义商忠臣”。
      数日后,由江南沈家牵头,联合数家商号共同捐出的一批巨额粮草物资,浩浩荡荡运往边境,震动朝野。皇帝闻讯大喜,亲自下旨褒奖,赐下“义商典范”的匾额。而在这背后,很少有人知道,是林微熹穿针引线,暗中促成了此事。
      紧接着,林微熹秘密筹集的最后一批、也是数量最大的一批粮草,在她精心策划的掩护下,顺利避开了所有耳目,安全送达萧执军中。
      边关粮草危机,得以缓解。
      当萧执再次收到京中密报,得知林微熹不仅稳住了后方,更以如此智慧与魄力,联合商界力量,助他渡过此次朝廷掣肘的危机时,他立于北地的风沙中,握着那薄薄的信纸,冷硬的心房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暖流与骄傲充斥。
      他提笔回信,只有寥寥数字:“粮草已收,军心大定。京中诸事,辛苦。吾心甚慰,亦甚念汝。待归,不负卿。”
      “不负卿”三字,重若千钧。
      而京城之中,随着粮草问题的初步解决,那些针对林微熹的污浊流言,在事实面前,也渐渐失去了市场。人们更多谈论的,是她的义举与智慧。
      锦绣坊内,林微熹收到他的回信,看着那力透纸背的“不负卿”,唇边终于露出了这些时日来,第一个真正轻松而温暖的笑意。
      珠联璧合,并非仅是身份的匹配,更是灵魂的共鸣与能力的相得益彰。他们在这诡谲的朝堂与商海之中,彼此扶持,互为倚仗,共同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同心曲。前路虽仍有阴霾,但经此一役,情谊愈坚,根基愈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