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野鞠破局,草台班子闯江湖 ...
-
高俅蹲在球场边,瞅着脚边那堆破球鞋,气不打一处来。
“就这?”他捡起只鞋头开了线的运动鞋,往地上一摔,“端王府里喂猫的绸子都比这结实!”
旁边的教练陪着笑:“高指导,咱这队是临时凑的,经费就这些……”
可不是么。自从他被那道雷劈到现代,稀里糊涂成了“中国球王队”的教头,队员就没正经过——有街头踢野球的小伙,有公园里练太极的大爷,还有个前杂技团的,说能把球踢到自己脑门上转三分钟。国际足联看了他们的训练视频,直接在官网上嘲讽:“这是来踢世界杯,还是来演杂耍?”
连足协都发了话:“再赢不了那场热身赛,德国的机票都别想订了。”
高俅却不急。他这些天没少溜街,见着小孩踢易拉罐都能蹲那看半晌。此刻他突然站起身,把队员往一块儿招呼:“都过来!俺问你们,街头野球怎么赢?”
“跑快点?”有人答。
“把对方撞开?”
高俅摇头,指着远处踢毽子的老太太:“你们看,那毽子在脚上飞,靠的不是力气,是巧劲。咱蹴鞠也一样,讲究‘脚头活,心眼灵’,管他什么规则,能把球送进门里就是能耐!”
他当场改了战术。不让他们学现代球队的“傻跑”,反倒教起了“三人缠球”——俩人手拉手当“桩子”,一人在中间用脚内侧把球来回撞,像街头小孩玩“撞拐”似的,把球护得密不透风。
热身赛对手是本地一支半职业队,看他们练这“花架子”,场边笑倒一片。
开场十分钟,对方果然按捺不住,前锋带着球直冲过来,想凭着体格撞开防线。高俅在场边喊:“缠他!”
三个队员立马呈三角围上去,脚底下的球像黏了胶水,左拨右挡愣是没被抢走。那前锋急了,伸手去推,结果自己脚下一滑,摔了个四脚朝天。
“好!”高俅拍大腿。这招是他从汴京勾栏里学的——杂耍艺人围圈抛球,任谁也抢不走,原是哄小孩的把戏,没想到在球场这么管用。
更绝的是临门一脚。对方门将守得严,高俅让那前杂技团的队员上了。只见他带球到禁区,突然一个侧空翻,在空中用脚后跟把球往门里一磕——这是蹴鞠里的“鹞子翻身”,原是表演用的,此刻竟成了杀招。
球进了!
场边的笑声变成了惊呼。
终场前,对方反扑得凶,眼看就要扳平。高俅又出了个邪招,让队员们故意把球往角旗区带,然后三个人围着球颠起来——不是用脚,是用肩膀、后背、膝盖,把“踢弄”的功夫全使上了。对方球员冲过来想抢,反倒被颠飞的球砸中了脸。
裁判哨响时,看台上的观众都忘了鼓掌,直愣愣地看着这群穿着破球鞋的“怪咖”。
足协的人连夜打来电话:“德国的机票,给你们订上了!”
高俅挂了电话,摸出怀里揣着的蹴鞠——那是他从大宋带来的,皮子磨得发亮。他对着球嘿嘿笑:“你看,到了哪,咱这手艺都饿不着。”
旁边的队员凑过来:“高指导,咱这打法,算不算作弊啊?”
高俅眼一瞪:“赢了球,就是好屁!明天咱去买双新鞋,亮堂堂地去德国耍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