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介入者 ...

  •   心理系二楼的办公区域在午后显得格外安静。隔板之间偶尔传来几声键盘敲击,还有谁的外卖袋子被风轻轻拱了一下,塑料摩擦声在静默中被放大。

      盼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刚结束一封邮件,还没来得及伸个懒腰,Daniel就出现在她的格子间门口。

      “我们能谈谈吗?”
      他语气很平常,甚至还带着一点“看,我主动来了”的姿态。

      盼秋略微有点惊讶。他没回邮件,也没出现在上周的办公时间,却在这个非约定的时间直接找上门。她点点头,侧身示意他进来,自己也将桌面清理干净,把笔记本扣上,面对他坐直了身体。

      “谢谢你愿意来。”
      她的语气依旧温和,但语调中带着清晰的线条,“我想跟你谈一下《PSY 610》课程作业的事情。”

      她摊开准备好的文档,把两份作业的重叠段落做了标注,语气平静地说:
      “你的作业和另一位同学的提交内容有高度相似之处,已经超出巧合的范围。这种重叠程度,按照学院规定,属于学术诚信问题。”

      她稍稍顿了顿,看着他的眼睛:“我想先听听你的看法。”

      Daniel撇撇嘴,摊摊手,往椅背一靠:
      “老实说,我觉得你想太多了吧?我又不是一字一句照抄。这种程度,谁没互相参考过。”

      盼秋的语气依旧克制:“我不是来和你争执措辞的。作为助教,我需要听取双方情况,尽量做到公正。同时也要维护课程的公平性——对所有学生都一样。”

      她把语速放慢:“如果只是误会,当面说清楚就好。但我需要你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你们两份作业为什么会高度相似。”

      Daniel没有正面回答,眼神却明显不耐。他笑了一下,带着点挑衅意味:
      “Look, no offense—but do you even know how these policies work? I mean, you’re… a TA. And English isn’t even your first language, right?”
      (“没冒犯的意思——但你确定你真的懂这些政策怎么执行?你…只是个助教。而且英语也不是你的母语,对吧?”)

      盼秋安静地看着他,语气更稳了:
      “我完全清楚政策的流程,也清楚我在流程中的职责。我在给你解释与说明的机会。”

      Daniel耸耸肩:“机会?我不觉得我需要什么机会。我写了我自己的东西。你要是非要说‘相似’,那我也可以说是她借鉴了我的思路。你怎么证明不是她看了我的?”
      他又往前倾了一点,声音压低:“By the way, are you even allowed to make these calls? Or do we need to talk to someone… senior?”
      (“顺便,‘判断’这种事你真的有权限吗?还是我们该去找一个更‘资深’的人聊聊?”)

      那一瞬间,盼秋的心口像被什么轻轻捶了一下。不是因为慌乱,而是因为她听得很清楚——那句话里不止是否认,还有对“国际生助教”的轻蔑试探:你是谁、你算哪位、你懂不懂规则、你配不配。

      她还是点了点头:“我会把完整材料提交给任课老师与系里。你当然可以和更资深的老师沟通,这也是流程的一部分。但在此之前,请你把你的解释发一份书面版给我。我会一并提交。”

      Daniel嘴角一勾,露出一个不太友好的笑:“Sure. I’ll write something. Just make sure it doesn’t get… lost in translation.”
      (“行啊,我会写点什么。记得别在翻译里弄丢了意思。”)

      隔壁有人听到动静,探出头看了一眼。Daniel站起身,椅脚刮过地毯,发出“咯”的一声。他朝盼秋看了看,又轻飘飘丢下句:“You’ll hear from me.”(“你会再听到我的。”)转身走了。

      空气重新安静下来。

      盼秋坐在原地,掌心微微发汗。不是害怕,而是一种被轻慢过之后的冷。那种冷来自一种熟悉的逻辑:
      ——先否认事实,再质疑你是谁;
      ——再把话题从“对不对”转到“你配不配说对不对”。

      她深吸一口气,把刚才的对话逐条记下,附在比对截图后。
      她很清楚,这已经超出“助教私下调解”的范围;她也很清楚,自己不需要在这种“谁更资深、谁更本地”的话语里自证资格。流程,就是她的资格。

      她起身去三楼找 Ethan。门锁着。她站了一会儿,决定回到座位写邮件。书面、留痕、就事论事。

      她坐下,情绪已沉到最平稳的层面,开始写:

      主题:关于《PSY 610》课程作业的学术诚信问题上报

      Ellery 教授,您好:

      我想向您汇报《PSY 610》最近一次作业中疑似学术不端的情况。
      我对两份作业(Emily Cooper 与 Daniel Myers)进行了逐段比对,发现干预策略段落结构、论述路径及核心表述高度相似。我已保存原始稿件、提交时间记录与标注截图。

      我分别联系了两位学生说明情况。Emily 在面谈中表示,她在截止前一晚将自己的作业发给了 Daniel,理由是“对方卡住想参考结构”。Daniel 未对相似性给出明确解释,否认抄袭,并表示将书面回复。

      鉴于此事性质及双方陈述分歧,我建议按照学院流程启动正式审查。请指示后续处理方式。所有材料已整理完毕,可随时发您查阅。

      谢谢。
      Qiu

      她看着“发送”键,停了两秒,点下去。

      邮件发出后,她没有松气,反而感到一种陌生的重量被她稳稳接住了——
      她不是来“惩罚谁”的,她只是想守住一个最基本的秩序:努力应该被承认,规则是为了公平。

      她知道,这样的立场不总是“招人喜欢”。
      可比起被质疑“你配不配”,她更不愿接受的是:装作没看见。

      她把材料归档,关上屏幕。窗外风过树梢,落叶轻响。
      她忽然意识到——从她按下“发送”的一刻起,她就不再只是一个温柔的助教。
      她是那个把问题正式化的人。
      而她,准备好了为此承担分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作者决定努力日更 周一到周五日更,北京时间5am,美东时间5pm。 周六周天休息,修订读者建议,不更新。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阅读体验,还有你的建议(但我不能保证都采纳)。 最近有两位读者反映,封面可以换一下,太阴暗,太古早。 老阿姨尽力换了个新的。。。大家看看怎么样,是你心中的故事氛围吗?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