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 18 章 育儿假 ...
-
回到都市的节奏里,林薇和苏晴各自投入了新的“战场”。清源县的泥土气息尚未完全散去,城市玻璃幕墙下的性别困境已扑面而来。
林薇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她负责牵头修订《生育保障条例实施细则》,手边是堆积如山的资料:女性就业歧视的匿名问卷、生育后职业中断的追踪数据、以及那份她力主加入的“男性强制育儿假”可行性论证报告。
苏晴则接到了《职人觉醒》综艺的正式邀约。她与团队敲定了第一期主题——“育儿代价:谁的天平在倾斜?” 她希望用镜头穿透职场表象,直击家庭内部那些无形的分工与牺牲。
这日傍晚,苏晴拎着刚买的甜品,熟门熟路地摸到了林薇的办公室。她没提前打招呼,像一阵不经意的风。
推开门,只见林薇正对着电脑屏幕蹙眉,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连她进来都未曾察觉。夕阳的余晖透过百叶窗,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司长,废寝忘食也要有个限度。”苏晴笑着出声,将纸盒放在桌角,“你手下的人要是知道领导这么拼命,压力该多大了。”
林薇这才回过神,看到是她,紧绷的神经似乎松懈了一瞬,目光扫过那个印着精致logo的纸盒:“怎么过来了?”
“来刺探军情啊。”苏晴自然地拖过一张椅子坐下,下巴微抬,指向电脑屏幕,“遇到难题了?”
林薇揉了揉眉心,难得地流露出一点疲惫:“还是在争论男性育儿假的强制性和时长。有些观点认为,过于强制会加重企业负担,建议改为‘鼓励性’或由家庭内部‘灵活分配’。”
“这不就是变相把压力又推回给女性了吗?”苏晴立刻抓住了关键,眉头也皱了起来,“‘灵活’到最后,多半就是妈妈‘灵活’地牺牲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没错。”林薇赞赏地看了她一眼,这种不需要过多解释就能达成的共识,让她感到一种难得的舒心。她拿起一块小巧的慕斯蛋糕,尝了一口,甜腻的味道稍稍驱散了思维的滞涩。“你节目准备得怎么样?”
“正在联系嘉宾,找到一个挺有代表性的案例……”苏晴顺势聊起了节目策划,讲到那位因生育而被边缘化的程序员妈妈,语气不禁有些低沉。
林薇安静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问题,或从政策角度给出建议。办公室里,刚才还萦绕的孤军奋战的清冷,被这种温暖的、并肩探讨的氛围所取代。
离开办公楼,两人都不想立刻回家面对空荡的公寓,便默契地走向附近一家常去的私房菜馆。店面不大,但环境幽静,老板娘已认得她们。
点完菜,等待的间隙,话题又从工作自然蔓延开。
“说起来,”苏晴托着腮,看着对面慢条斯理用热水烫餐具的林薇,“你最近好像又瘦了点。食堂不合胃口?”
“还好。只是最近睡眠不太足。”林薇将烫好的餐具推到苏晴面前,动作流畅自然。
“我就知道。”苏晴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香薰盒,递过去,“助眠的,放在枕头边试试。别总靠意志力硬扛。”
林薇接过,淡淡的木质香气萦绕鼻尖,她低声道:“谢谢。”
简单的对话,却充满了日常的关怀。她们的关系早已渗透到了彼此生活的细枝末节。
菜肴上桌,话题也转回了正题。
“我今天还在想,”苏晴夹了一筷子青菜,“职场性别问题,有时候感觉比乡村那些明晃晃的规矩还难办。它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藏在那些看似‘合理’的流程里。”
“所以需要更系统性的干预。”林薇分析道,“比如,将招聘、晋升中的性别平等指标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评;比如,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设立母婴室、提供弹性工作制;再比如,就是我正在推动的,让男性育儿假真正落地,从制度上改变‘育儿等于女性责任’的预期。”
“我们需要让更多人看到,这不是‘女人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苏晴眼神坚定,“一个压抑女性潜能、剥夺男性亲子时间的社会,对所有人都是损耗。我希望能通过节目,把这种结构性矛盾展现出来,也把‘共同承担’的可能性呈现给大家。”
“我们方向一致。”林薇举起茶杯,以茶代酒,与苏晴轻轻一碰。目光交汇间,是无需言说的默契与相互支撑的坚定。
晚餐后,她们并肩在初夏的晚风中走了一段。霓虹闪烁,车流如织,城市的夜晚喧嚣而疏离。但走在彼此身边,听着对方平稳的呼吸,分享着对同一份事业的热忱与忧虑,这片钢铁森林,似乎也变得不那么冰冷了。
《职人觉醒》第一期录制在即,苏晴投入了紧张的后期筹备。
节目录制现场,气氛凝重。那位程序员妈妈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回来后,我发现核心代码库已经更新了两轮,我之前的项目被移交,现在每天就是修修补补的杂活。技术会议上,我提出的建议也常常被忽略,好像休了个产假,我的专业能力也跟着被清零了。”
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深深的无力感。观察室内的嘉宾和观众一片寂静。
苏晴适时引导,又将话题引向了家庭内部。节目组播放了一段事前拍摄的VCR,记录了一对双职工夫妻的早晨。画面里,梁女士像旋转的陀螺,准备早餐、给孩子穿衣洗漱、收拾书包,而王先生则气定神闲地看新闻、吃早餐,最后在出门前亲了孩子一口,说一句“爸爸上班去了”。
VCR结束,苏晴看向请到现场的丈夫王先生:“王先生,我们看到早上大部分家务和育儿都是梁女士在承担,您觉得这样的分工合理吗?”
王先生有些窘迫,摸了摸鼻子:“这个……我工作比较忙,她时间相对灵活点。而且这些事,她做得也比较好……”
这种“能者多劳”和“默认设置”式的分工,引起了现场许多女性观众的共鸣。
但节目并未停留在控诉。苏晴又请出了一位勇敢休满了三个月育儿假的“奶爸”张伟。他分享了自己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与孩子建立深厚情感连接的过程,也坦诚地提到了回归职场后短暂的适应期,以及如何与上司沟通,确保工作不受影响。
“我觉得这不是‘帮’老婆带孩子,”张伟说,“这就是我作为父亲的责任。这段经历让我更理解妻子的辛苦,也让我自己成长了很多。”
他的出现,如同在沉闷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窗,让观众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与此同时,林薇正在参加一场关键的部门协调会。围绕男性育儿假的条款,争论异常激烈。
反对者坚持:“强制休假不符合企业运营实际,会打击用人积极性!”
支持者则据理力争:“短暂的假期投入,换来的是员工更高的归属感、更和谐的家庭关系,从长远看,能提升整体劳动效能!而且,这关乎社会公平,不能只算经济账!”
林薇没有高声争论,她只是将一份份数据、一个个案例清晰地呈现出来。她的声音冷静而有力:“当育儿责任无法被公平分担,女性就永远无法真正平等地参与职场竞争。这不仅仅是女性权益问题,更是关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释放生育潜能的宏观议题。我们必须用制度去引导,去改变那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惯性。”
会议从白天开到华灯初上,最终,在林薇等人不懈的努力和充分的论证下,“男性享有不少于30天强制育儿假,且不可转让给配偶”的核心条款,得以保留在细则草案中。这虽只是阶段性胜利,却是打破坚冰的重要一步。
会议结束,林薇感到一种混合着疲惫与释然的虚脱。她回到公寓,却毫无食欲。手机震动,是苏晴的信息:「录制刚结束,累瘫。你那边战况如何?要不要来点宵夜和星空?」
后面跟着她家露台的定位。
林薇几乎没有犹豫,回了个「好」。
半小时后,她再次踏上那个熟悉的露台。苏晴已经换上了舒服的家居服,素面朝天,桌上摆着简单的沙拉和水果。
“先吃点东西。”苏晴把她按在椅子里,递过叉子,“我看你脸色,就知道你又饿过劲了。”
林薇顺从地吃了几口,胃里暖和起来,精神也松弛了些。“条款保住了。”她简单地说。
苏晴眼睛一亮,瞬间明白了,笑着举起手中的果汁杯:“恭喜林司长!首战告捷!”
林薇也拿起杯子,与她轻轻一碰。无需多言,彼此的成就感和欣慰都在这一碰之中。
她们并肩靠在躺椅上,望着城市上空稀疏的星光。晚风轻柔,楼下花园里传来隐约的虫鸣。
“今天录制,听到那位李悦的故事,我心里特别难受。”苏晴轻声说,“但看到张伟,又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榜样。”林薇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温和,“你们的节目,就是在创造榜样,塑造新的社会预期。”
“你的政策,就是在为这些榜样和预期铺路,让它们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苏晴转过头,看着林薇在月光下柔和的轮廓,心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安定感。
她们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分享着同一片夜色,分担着同一份沉重,也共享着同一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