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 17 章 土地的重量 ...
-
林薇在走访中,遇到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村民刘家有两子一女,女儿刘娟嫁到同村,户口未迁出。村里进行宅基地重新分配时,按照“传男不传女”的潜规则,初步方案中只给两个儿子分配了宅基地,刘娟被排除在外。
“我为这个家付出一点都不少,凭什么一到分地的时候,我就成了外人?”刘娟面对林薇,情绪激动,眼圈泛红,“我想在村里自己搞个农家乐,连块地皮都要不来!我哥他们分了地,宁可闲着也不给我用!”
村里的老支书无奈地向林薇解释:“老规矩了,闺女总是要嫁出去的,给了她,不就等于把地给了外姓人?”
然而,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林薇没有仅仅停留在记录和同情。她召集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开了一个小型的政策宣讲会。她没有高声斥责,而是拿出了打印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土地管理法》相关条款,以及蒋胜男等人大代表力主推动的、明确强调农村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宅基地权益的政策解读。
“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非常明确,”林薇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不容置疑,“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资格权,不因女性结婚、离婚、丧偶等原因而受到侵害或剥夺。刘娟的户口在本村,就是本村集体成员,依法享有获得宅基地的平等权利。所谓的‘老规矩’,不能大于国法。”
她的话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潭,引起了巨大震动。有老辈人嘀咕着“祖祖辈辈都这样”,但更多年轻的村民,尤其是女性,眼神里燃起了希望。
经过几轮紧张协调和据理力争,最终,在林薇的持续关注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村里的宅基地分配方案进行了修改。刘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分配名单上。当她拿到那份象征权益和希望的批复文件时,这个坚强的农村妇女哭了,又笑了。她知道,这不只是一块地,更是她作为个体被法律和政策所承认的尊严。
在另一个村庄,苏晴和节目组深入探讨了高额彩礼问题。他们采访了一户为儿子婚事焦头烂额的人家。为了凑齐二十多万的彩礼和在县城买房的首付,老两口几乎掏空了积蓄,还欠下外债。
“没办法啊,现在行情就是这样。”老汉蹲在门槛上,愁容满面,“不按这个来,儿子就得打光棍。”
而他们的儿子,一个老实巴交的年轻人,在一旁沉默不语,脸上写满了压力与无奈。
与此同时,几位敢于发声的返乡知识女性在论坛上尖锐地指出:“高额彩礼表面上是给女性的‘保障’,本质上却是将女性物化,是两个家庭对一个新家庭的无形榨取。它加剧了男性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婚姻的本质。我们需要的不是彩礼,是共同奋斗的能力和相互尊重。
最沉重的话题,来自于一个相对私密的访谈。一位中年妇女向林薇哭诉,她连生了两个女儿,在婆家一直抬不起头,受尽冷眼,丈夫也对她日渐冷淡。“他们就觉得我断了他们家的香火,可是生男生女是我能决定的吗?”她的绝望,是无数在“重男轻女”陈旧观念下挣扎女性的缩影。这种观念不仅造成了对女性的精神压迫,也导致了出生性别比失衡等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节目组搭建的临时论坛上,火药味十足。
留村青年(男,大壮): “你们说得轻松!不要彩礼?那我们拿什么娶媳妇?现在男女比例失调,竞争这么激烈,不按规矩来,就只能单着!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回乡知识女性(小芳老师): “大壮,我理解你的压力。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女孩子不愿意留下来?仅仅是因为穷吗?不是因为她们看不到在这里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的希望吗?如果乡村对女性而言,意味着失去土地、沦为生育工具、承担无尽家务却价值被贬低,她们凭什么要留下?”
另一位返乡创业女青年(小林): “我们拼命读书走出去,不是为了背叛家乡,是为了武装自己,然后回来争夺话语权!我们要改变的就是这些不合理的‘规矩’!宅基地要有我们的份,村里的事务我们要有决策权,我们的价值不体现在生了几个儿子,而在于我们为这片土地创造了什么!”
留村青年(另一位,略显迷茫):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规矩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小芳语气坚定:“老祖宗的规矩里,好的我们继承,比如勤劳、互助。但这些压迫女性、阻碍发展的陋习,就必须打破!这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改变观念,推动村规民约的修订,支持女性发展经济。只有当女孩们看到,留在这里也能有尊严、有发展,她们才会愿意留下,你们面临的‘娶妻难’才可能真正缓解。”
论坛没有得出简单的结论,但将矛盾赤裸裸地呈现了出来。旧的秩序在松动,新的规则尚未建立,代际之间、性别之间,充满了困惑、焦虑与激烈的碰撞。
“刘娟姐拿到宅基地批复的时候,我差点跟着她一起哭出来。”苏晴靠着草垛,声音带着感慨,“你看到她眼睛里的光了吗?那是一种……被看见、被承认的光。”
“嗯。”林薇应道,篝火在她沉静的眼中跳跃,“法律和政策是强大的武器,但需要人去运用,去在具体的土地上激活它。刘娟的案例是一个信号,它告诉所有人,包括那些固守‘老规矩’的人,时代变了,平等的权利不是恩赐,是法定资格。”
她继续分析,语气比以往更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宅基地、彩礼、生育观念……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但打破其中一个环节,就能带来连锁反应。当女性真正拥有经济独立的基础(土地),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婚姻选择中的话语权都会提升,这会在根本上动摇高额彩礼和重男轻女的土壤。”
“所以,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帮助一个人,而是在松动整个结构的基石。”苏晴恍然大悟,眼神亮了起来。
“是的。支持小芳、小林这样的返乡青年,推动村规民约依法修订,保障每一个‘刘娟’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具体而微的努力。”林薇转过头,看向苏晴,火光柔和了她的轮廓,“我们让她们看到,翅膀可以飞向远方,根,也可以扎得更深、更公平。”
苏晴将林薇分给她的薄毯裹紧了些,感受到一种坚实的暖意。她不再只是为困境感到无力,而是看到了行动的路径和改变的可能。
“还好有你,”她轻声说,语气里是满满的依赖与信任,“总能在一片混沌里,找到那条可以走下去的路。”
林薇没有回答,只是将目光重新投向夜空。星光点点,与篝火的余烬交相辉映。她们知道,清源县的经历,让她们见证了问题最深重的角落,也亲手参与播下了一颗名为“法理与平等”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