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香火 ...

  •   苏婉音手稿的发现,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两人之间激起的涟漪尚未平复,又在更广阔的水域引发了新的波澜。
      这波澜首先体现在林听晚身上。
      她依旧是那个高效、精准的林总监,但某些细微之处已然不同。
      她不再仅仅将“竹音阁”项目视为一份需要完美交付的工作,而是真正投入了研究者般的热忱与……某种近乎于使命感的驱动。
      回到公司的第一天,她便召集了文化基金会和地产项目部的核心成员,召开了一次非比寻常的联席会议。
      会议室的大屏幕上,不再只是冰冷的数据图表和效果图,而是并排展示着那份泛黄的婚书高清扫描件、紫砂壶的照片,以及几页经过处理、字迹清晰的苏婉音手稿摘录。
      “各位,”林听晚站在屏幕前,声音清晰而有力,目光扫过在场略显困惑的下属,“今天请大家来,是想重新定义我们即将在城南地块启动的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尤其是其核心部分——‘竹音书房’的定位。”
      她顿了顿,操控遥控笔,将苏婉音手稿中关于倡办女学、讨论《天演论》、以及那句“君为君之阳关道,吾行吾之独木桥”的段落重点标出。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将其打造为一个展示林氏家族历史与企业文化的空间。但根据我们近期与沈清弧老师合作研究的最新发现,”她提到沈清弧名字时,语气自然而郑重,“这块土地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厚重和……动人。”
      她开始讲述,不是枯燥的汇报,而是带着一种沉浸其中的感染力,讲述了苏婉音其人,她的沙龙,她的女学,她的独立与坚守,她与林墨谦那段深沉而克制的感情,以及她最终选择的“独木桥”。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这些习惯于谈论投资回报率、容积率、招商进度的精英们,第一次被带入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历史张力的故事里。
      他们看着屏幕上那些娟秀的字迹,听着林听晚平静却蕴含力量的叙述,脸上最初的困惑逐渐被惊讶、沉思,甚至是一丝动容所取代。
      “……所以,”林听晚总结道,目光灼灼,“我认为,‘竹音书房’不应该仅仅是林氏历史的陈列馆。
      它更应该成为一个窗口,一个平台,去讲述以苏婉音为代表的、那个时代被忽略的女性声音和力量,去传承那种独立思考、勇于选择、坚韧前行的精神。这,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灵魂,也是我们这个项目能够区别于市场上其他同类项目,获得独特文化价值和持久生命力的核心所在!”
      她提出了具体的构想:在书房内设立“婉音展厅”,复原部分“竹音阁”沙龙场景,展示婚书(复刻品)、紫砂壶、手稿(影印件)及相关历史资料;设立“新火相传”区域,与本地高校、女性组织合作,定期举办女性主题的文化沙龙、讲座、小型展览;甚至可以考虑设立一个小额的女性创业或艺术扶持基金,以苏婉音的名义。
      “这……林总,这个构想非常打动人,”一位项目部经理谨慎地开口,“但这样一来,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会大幅增加,而且这种偏向公益和文化的定位,商业回报周期可能会很长……”
      “商业回报不只有直接的租金和销售数据。”林听晚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品牌美誉度、社会影响力、项目独特的文化标签,这些带来的隐性价值和长期效益,是单纯商业运营无法比拟的。林氏集团发展到今天,不应该只盯着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为社会留下一些更有温度的东西。”
      她的话语带着一种罕见的、近乎理想主义的坚定,与她平日理性至上的形象形成了微妙的反差,却因此更具说服力。
      她展示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决策,更是一种价值主张。
      会议结束后,几位高管低声交谈着离开,脸上带着受到冲击后的沉思。林听晚独自站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看着屏幕上苏婉音的字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推动这个偏离原定“阳关道”的方案,并非没有阻力,但她内心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坚定。
      而另一边的“清弧民俗工作室”,也迎来了小小的变化。
      沈清弧接手的市图古籍修复项目,因为林氏基金会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专家的介入,进展顺利,甚至吸引了本地一家文化版块记者的注意。
      记者前来采访,写了一篇题为《年轻修复师与时光对话,守护城市记忆》的报道,刊登在报纸和其新媒体平台上。
      报道篇幅不长,却将沈清弧的工作环境、修复过程,以及她谈及传统技艺传承、文物背后情感价值时的专注神情,生动地呈现了出来。
      报道末尾,还提到了她正在与林氏集团合作,进行一项关于本地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
      这篇报道像一颗小石子,在特定的圈子里激起了些许水花。沈清弧接到了一些之前对她爱答不理的本地文化界人士表示认可的电话,甚至还有一两个小型的私人藏品修复咨询。她的工作室,第一次不是因为外婆的名声,而是因为她自己,获得了一些关注。
      更让她意外的是,林听晚在某天傍晚来到工作室时,手里拿着那份刊登了报道的报纸。
      “写得不错。”林听晚将报纸放在工作台上,语气平淡,但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至少让更多人知道了,你在做的事情,有价值。”
      沈清弧看着那份报纸,又看看林听晚,心里泛起一丝暖意。她明白,这篇报道能引起注意,背后未必没有林听晚和她所代表的林氏集团影响力的无形加持。
      但她更珍惜的是林听晚这句话里的认可。
      “只是运气好。”
      沈清弧笑了笑,将一缕碎发别到耳后。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林听晚淡淡道,走到自己的工作区域,打开电脑,很自然地开始处理事务,仿佛这里已是她另一个固定的办公地点。
      工作室里恢复了这些天惯有的宁静与默契。两人各忙各的,偶尔就苏婉音手稿中某个难以理解的用典,或者“竹音书房”某个展陈细节,进行简短的交流。气氛融洽,甚至带着一种……家常的温暖。
      然而,平静之下,亦有暗流。
      这天深夜,沈清弧已经上楼休息,林听晚还在灯下审阅“竹音书房”新的策划方案。
      她的手机屏幕亮起,是一条来自她母亲,林氏集团现任副董事长陈瑾的短信,内容简短,却分量沉重:
      “听晚,城南项目的□□分,动向似乎与最初规划有较大出入。明日回大宅一趟,你爷爷想了解具体情况。”
      林听晚握着手机,指尖微微收紧。该来的,总会来。
      家族内部,尤其是观念传统的爷爷和部分元老,对于她将项目重心转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苏婉音,并且与一个“小工作室”合作,必然心存疑虑,甚至反对。
      她抬眼,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又回头看了看通往阁楼的那段楼梯。沈清弧大概已经睡熟了吧?那个沉浸在修复世界和历史探寻中,简单而执着的女子,恐怕很难想象,她所珍视的这段历史,在另一个世界里,正掀起怎样的波澜。
      林听晚深吸一口气,回复:“好的,母亲,明晚我回去。”
      她合上电脑,却没有立刻离开。
      而是走到沈清弧的工作台前,看着上面散落的、苏婉音手稿的复印件,以及那些修复工具。这里的一切,简单,纯粹,充满着沉静的力量。
      她知道,明天的家族会议,将是一场硬仗。
      但此刻,她的心中却没有丝毫退缩。
      苏婉音当年选择“独木桥”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她无法完全体会,但她知道,自己现在想要守护的,不仅仅是项目的成功,更是这段被重新发现的历史的价值,以及……那个带她发现这一切的人,所珍视的世界。
      星火虽微,可燎原。
      她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台面,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