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风起青萍 ...

  •   林听晚回到家族大宅时,暮色四合。
      这座坐落于城西山麓的中式宅院,在渐浓的夜色与摇曳的宫灯映照下,显得格外肃穆沉静,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里是林氏权力的中心,也是她从小到大必须遵循的规则诞生之地。
      管家忠叔沉默地引她穿过几进院落,来到最深处、也是最为安静的书房。
      推开门,紫檀木的沉香气息扑面而来。她的母亲陈瑾端坐在一侧的红木沙发上,妆容精致,姿态优雅,眼神却如探照灯般落在她身上。
      而书桌后,她的爷爷,林氏集团的创始人林鸿煊,正戴着老花镜,翻阅着一份文件,眉头微蹙,看不出喜怒。
      “爷爷,母亲。”
      林听晚走到书房中央,声音平稳,脊背挺得笔直。
      林鸿煊抬起头,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投过来,锐利不减当年。
      他没说话,只是将手中的文件往前推了推。
      林听晚认得,那是她提交的关于“竹音书房”新定位的详细策划案。
      “听晚,”陈瑾率先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错辨的压力,“这份方案,我和你爷爷都看过了。想法很……新颖。但是,是不是有些过于理想化了?将项目的核心,从一个展示林氏奋斗史的空间,转向一个……讲述一段不那么光彩的家族旧事,并且聚焦于一个外人的平台。这其中的风险,你评估过吗?”
      “母亲,我评估过。”
      林听晚迎上她的目光,语气不卑不亢,“首先,关于苏婉音女士,我们的研究证实,她并非‘外人’,她曾在曾祖父林墨谦先生事业起步阶段提供过关键帮助,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独立的女性实业家和教育家。其次,这段历史并非‘不光彩’,它是一段关于时代、理想与遗憾的复杂往事,客观呈现它,恰恰体现了我们林氏的格局与坦诚。”
      “帮助?什么样的帮助?”林鸿煊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久居上位的压迫感,“墨谦当年的成就,是靠他自己和林家上下的努力拼出来的!现在凭空多出一个女人,说提供了帮助,证据呢?就凭几页模糊不清的手稿,一把不知真假的茶壶?”
      “爷爷,证据链是完整的。”
      林听晚早有准备,她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整理好的资料,“这是市图书馆存档的旧报纸,提到了苏婉音女士倡办女学;这是她本人的手稿,记录了与曾祖父的思想交流以及对当时实业的看法;这是林家早期商业档案中,关于‘苏女士引荐’的旁注;还有这把紫砂壶,经过多位业内专家初步鉴定,年份与泥料均符合晚清民初特征,壶身刻字与‘竹音阁’直接相关,落款是‘婉音定制’。所有这些线索,相互印证。”
      她将平板电脑呈到书桌上,画面清晰,逻辑严谨。
      陈瑾扫了一眼屏幕,眉头微蹙:“即便如此,大肆宣扬,对我们林家有什么好处?让别人去议论祖辈的感情纠葛?听晚,我知道你想做点不一样的东西,但企业的根本是盈利和声誉。你这个‘竹音书房’,投入巨大,却可能变成一个议论是非的由头,甚至影响集团其他项目的形象和股价。”
      “母亲,恰恰相反。”林听晚眼神坚定,“我认为,这会极大地提升林氏的品牌形象。一个敢于正视自身历史、尊重女性力量、致力于文化传承的企业,比一个只会炫耀财富和规模的企业,更能赢得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尊重和认同。这才是无法用短期财报衡量的、最核心的品牌资产。而且,我已经与‘清源文化基金’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他们非常看好这个项目的独特性和社会价值,愿意共同投资运营。”
      “清源基金?”
      林鸿煊的目光动了一下,那是国内顶尖的文化投资机构,以其眼光挑剔著称。
      “是。”林听晚捕捉到了这一细微变化,趁热打铁,“爷爷,我们林氏已经过了需要靠隐藏历史来维持体面的阶段了。真正的强大,是敢于呈现历史的复杂与真实。苏婉音女士选择的‘独木桥’,她所展现的坚韧与独立,与我们林氏‘锐意进取’的家训并不相悖,甚至是另一种形式的共鸣。挖掘并传播这种精神,能让我们的品牌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檀香在无声缭绕。
      林鸿煊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红木桌面,目光重新落在那份策划案上,久久不语。陈瑾看着女儿,眼神复杂,有担忧,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她发现,女儿身上多了一种以前没有的东西,那不仅仅是商业上的锐气,更是一种源于内心信念的坚定。
      “那个修复师,”林鸿煊忽然换了话题,目光如炬地看向林听晚,“叫沈清弧?你似乎很信任她。”
      林听晚的心微微一提,面上却不动声色:“是的。沈老师是业内顶尖的民俗修复专家,也是沈槿老师的传人。她的专业能力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是这次研究能够突破的关键。没有她,我们不可能发现苏婉音手稿,更不可能如此完整地拼凑出这段历史。”
      她没有过多提及私人关系,只强调专业价值。
      林鸿煊沉吟片刻,最终摆了摆手:“方案……我再想想。你先回去吧。”
      没有明确的赞同,但也没有立刻否定。这已经比林听晚预想的最好情况还要好一些。
      “是,爷爷,母亲,那我先告退了。”林听晚微微躬身,退出了书房。
      走出大宅,晚风带着山间的凉意吹来,她才发觉自己的后背竟沁出了一层薄汗。
      刚才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消耗了她极大的心力。
      而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清弧民俗工作室”里,沈清弧也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的男声,自称是某私人博物馆的馆长,对“竹音阁”的历史非常感兴趣,表示愿意出高价,收购沈清弧手中所有与“竹音阁”及苏婉音相关的资料和物证,包括那份手稿的“研究权”。
      “沈老师,您做研究也是为了还原历史嘛,我们博物馆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大的平台来展示这些珍贵的史料,公众也能早日看到,这是双赢啊。”对方的语气热情而诚恳。
      沈清弧握着电话,眉头却皱了起来。她修复文物,探寻历史,源于热爱与责任,从未想过将其待价而沽。
      而且,这个电话来得太巧了。
      “抱歉,王馆长,”她客气而坚定地拒绝,“这些资料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没有转让的打算。至于公众展示,我们已有合作方在规划中,时机成熟自然会与大家见面。”
      挂断电话,沈清弧看着工作台上苏婉音手稿的复印件,心里掠过一丝疑虑。这个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
      她想了想,拿起手机,给林听晚发了一条微信:「刚才有个私人博物馆的人,打电话想高价买断苏婉音的所有资料。」
      几分钟后,林听晚回复了,言简意赅:「知道了,不必理会。我刚从大宅出来。」
      看着这条信息,沈清弧瞬间明白了。风,已经吹起来了。而且,是从不同的方向。
      她放下手机,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城市的灯火。她似乎能想象到林听晚此刻独自面对家族压力时的情景,那个总是挺直脊背、看似无坚不摧的女人,内心或许也并不轻松。
      一种想要为她做点什么的冲动,悄然在沈清弧心中滋生。她或许无法在商场上为她冲锋陷阵,但在这个她们共同守护的领域里,她可以做得更好,更无可指摘。
      夜更深了,城市的两个角落,两个人,因为同一段尘封的历史,各自面对着不同的波澜。
      她们之间那根无形的线,也因此被拉扯得更紧,更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