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造办处的鲶鱼 ...


  •   ------

      第八章造办处的“鲶鱼”

      道光帝的旨意,如同在沉寂的紫禁城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秀女擢升六品掌案女官,随侍御前协理器物用度”,这前所未有的恩典与奇特的任命,瞬间成为了前朝后宫最炙手可热的谈资。羡慕、嫉妒、猜疑、审视……种种目光聚焦于邱莹莹一身,而她深知,真正的考验,从现在才开始。

      第一节走马上任

      三日后,邱莹莹脱下了秀女的旗装,换上了一身按制新做的、更为简洁利落的六品女官服色——蟹青色缎面长袍,外罩石青色对襟坎肩,头上是更为正式的两把头,簪着象征品级的素银头面。少了少女的娇柔,多了几分职场的干练。

      在一位内务府主事的引导下,她第一次正式踏入了位于紫禁城西南隅、毗邻内务府的“养心殿造办处”。这里并非单一作坊,而是一个庞大的管理机构,下设如意馆(绘画)、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盔头作等数十个作坊,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工匠,负责供应宫廷所需的一切器物、陈设、修缮。

      引路主事姓钱,是个面色白净、眼神活络的中年太监,言语间极为客气,甚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讨好:“邱掌案,这边请。咱这造办处虽说活儿杂,但规矩是顶顶大的。您初来乍到,凡事多看看,多问问,总没坏处。”

      邱莹莹不动声色地应着,目光迅速扫过沿途所见。高大的作坊内,工匠们埋头劳作,敲打声、打磨声、绘画声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木料、油漆、金属混合的独特气味。一切井然有序,却透着一股陈腐的、按部就班的气息。

      她被引到一处相对独立的院落,门上挂着“档房”的牌子,这里是管理造办处文书档案、核算成本、记录出入库的地方,也是她这个“掌案”的主要办公地点。

      院内已有几人等候。为首的是个五十多岁、戴着老花镜、面容古板的老吏,姓程,是档房的经承(负责人)。他身后站着几名书吏和掌案,神色各异,有好奇,有漠然,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轻蔑——一个靠“奇巧”上位的女子,能懂什么?

      “程经承,这位便是皇上亲点的邱掌案。”钱主事介绍道。

      程经承推了推眼镜,上下打量了邱莹莹一番,语气平淡得不带一丝波澜:“邱掌案。档房事务繁杂,规矩也多。这是近年来的账册、料单、则例(规章制度),你先熟悉着。有什么不懂的,可问张掌案。”他指了指旁边一个三十多岁、面色略显苍白的男子,语气疏离,显然并未将这位空降的年轻女官放在眼里。

      “有劳程经承。”邱莹莹微微颔首,态度不卑不亢。她清楚,在这里,资历和专业知识才是硬道理,皇帝的任命只是敲门砖,要想立足,必须拿出真本事。

      钱主事又交代了几句场面话,便告辞离去。档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剩下书吏们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邱莹莹走到分配给自己的那张紫檀木书案前,案上已堆满了厚厚的账册。她深吸一口气,坐了下来。新的战场,就在这一方书案之上。

      第二节立威与难题

      邱莹莹并未急于表现,而是沉下心来,花了整整三天时间,不声不响地埋头翻阅积压的账册和料单。产品经理的职业本能让她对数据和流程异常敏感。很快,她便发现了不少问题:

      ? 物料损耗畸高:许多项目的实际用料远超定额,理由多是“工艺复杂”、“材质不佳需返工”,但缺乏详细记录和核验。

      ? 价格虚浮:同样品质的木材、颜料,不同批次、不同采购渠道的价格差异巨大,有些明显高于市价。

      ? 效率低下:一件简单的器物制作,流程繁琐,审批环节众多,周期漫长。

      ? 则例陈旧:许多用料标准、工艺规范还是乾隆年间的旧例,未能根据当前物料行情和技术变化进行调整。

      这些问题,显然已是积弊。程经承等人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可能本身就牵涉其中。

      邱莹莹知道,她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既不能一上来就触动太大利益引来反弹,又要能迅速树立威信,打开局面。

      机会很快来了。五日后,内廷传来旨意,为筹备太后万寿节,需造办处紧急制作一批新的官窑瓷器替代品(因官窑烧制不及),要求“形制古雅,色泽温润,且需节省用度”。

      任务下达到了档房,负责核算的正是那位张掌案。张掌案按老规矩,草拟了一份用料单和预算,报给程经承。程经承粗略一看,便准备用印上报。

      邱莹莹在一旁,仔细看完了预算单,心中已有计较。她站起身,走到程经承案前,平静地开口:“程经承,这份预算,或许尚有可商榷之处。”

      程经承眉头一皱,抬眼看她:“哦?邱掌案有何高见?”语气带着明显的不耐。

      张掌案和其他书吏也停下了手中的活,看了过来。

      邱莹莹拿起预算单,指着其中几项:“高见不敢。只是奴才查阅过往类似器物的账册发现,此次预算中,‘高岭土’与‘釉料’的用量,比嘉庆二十三年制作同类器物时,高出两成有余。而当时记录显示,成品率足有九成五。若工艺未有重大变更,此次损耗预估是否过于保守?”

      她又指向另一项:“还有这‘松柴’一项,单价较之去年采买记录,上浮了一成半。据奴才所知,京郊木柴行情近来平稳,此价似乎偏高。”

      她语气平和,但引用的数据准确,指向明确。档房内顿时安静下来。张掌案的脸色有些发白,程经承的老花镜后,眼神也变得锐利起来。

      “账目之事,年深日久,或有出入。采买价格,随行就市,岂能一概而论?”程经承沉声道,试图维护下属和固有的流程。

      “程经承所言极是。”邱莹莹并不硬顶,话锋一转,“正因如此,奴才以为,此次太后万寿节用器,事关体大,更应谨慎。可否请程经承准允,由奴才协助张掌案,重新核算一番?或可派人至市场询价,务求预算精准,既不靡费公帑,也能确保工期质量,方不负皇上和太后信任。”

      她搬出了“皇上太后信任”,将问题从“挑错”上升到了“尽责”的高度,让程经承无法直接拒绝。

      程经承盯着邱莹莹看了半晌,又瞥了一眼脸色不安的张掌案,最终冷哼一声:“既然邱掌案有心,那你就协助张掌案复核吧。只是工期紧迫,莫要延误!”算是默许了。

      接下来的两天,邱莹莹拉着极不情愿的张掌案,重新查阅档案,又通过关系(她悄悄找了左丘刀,让他帮忙找熟悉的侍卫去市场打听)核实了最新物价,对预算进行了大幅调整,核减了不少虚高的部分,并优化了部分物料的搭配方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总预算降低了近百分之十五。

      当修改后的预算单再次放到程经承桌上时,老经承看着上面清晰的数据对比和合理的调整说明,沉默了许久。他终于第一次正眼打量这个年轻的女子,眼神复杂。他挥挥手,示意按此上报。

      最终,这份更精准、更节省的预算方案得到了内务府的认可。此事虽小,却在造办处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位新任的邱掌案,并非徒有虚名,是真懂行,而且手腕老辣!轻视之心顿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警惕。

      邱莹莹借此机会,顺势提出了一些优化记录格式、明确核验流程的建议,程经承虽未明确表态支持,却也不再明显阻挠。邱莹莹知道,立威的第一步,算是成功了。

      第三节御前“作业”

      档房的工作刚刚理顺,道光帝的“随侍御前协理”之命便落到了实处。并非每日召见,而是不定时地会通过太监传来一些“作业”。

      有时是拿着一件略显陈旧的宫廷器物(比如一盏西洋进贡的玻璃灯),问:“此物颇费灯油,且光线闪烁不定,可能设法改良?”

      有时是扔过来一份关于各地贡品质量的奏报,问:“江南织造进贡缎匹,近年质量参差,汝观之,症结何在?”

      甚至有一次,道光帝在看一份关于广东水师战船修缮的奏折时(显然心情不佳),竟随口对侍立在旁的邱莹莹问道:“倘若一艘战船,木料修缮费用十倍于新造,当修当弃?”

      这些问题,跨度极大,从具体的器物改良,到宏观的物料管理,甚至隐约触及军国大事。每一次,都是对邱莹莹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政治敏感度的极致考验。

      邱莹莹每次都如履薄冰。她深知,回答必须务实、有见地,但又绝不能越界。对于器物改良,她会结合现有技术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微创新建议(如优化灯盏结构、采用更清洁的灯油)。对于管理问题,她会从流程、标准、监督等角度分析,但绝不对具体人事发表意见。而对于像战船修缮这类敏感问题,她则极其谨慎地表示“此乃军国大事,奴才安敢妄议”,但会迂回地提及“或许可建立器物档案,记录历次修缮成本,以便长远权衡”,将问题引向更中性的“管理方法”。

      她的回答,往往角度新颖,逻辑清晰,让习惯了陈词滥调的道光帝时有耳目一新之感。皇帝虽大多时候不置可否,但偶尔眼中闪过的思索光芒,让邱莹莹知道,自己的话,他听进去了。

      这种特殊的“御前顾问”角色,让她获得了一种奇特的超然地位。她不是妃嫔,无需卷入后宫争斗;她品级不高,却因能直达天听,让内务府乃至部分朝臣都不敢小觑。

      然而,这种关注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她开始感受到来自各方势力的拉拢和试探。

      第四节暗流与抉择

      一日,邱莹莹在下值回住所的路上,被一位面生的太监拦住,悄无声息地塞给她一张纸条。回到房中打开,上面只有一行字:“今夜亥时,御花园西北角叠翠亭,故人相候,有要事相商。”落款是一个模糊的印记。

      邱莹莹心中警铃大作。故人?谁会用这种方式约见?是长孙炳?不可能,他绝不会如此冒险。是徐异?倒像是他的风格,但风险太大。是伊尔根成格?他更有可能是通过正规渠道递话。或者是……陷阱?

      她将纸条烧掉,心中已有决断:绝不能去。宫中夜会,是犯大忌之事,无论对方是谁,目的为何,她都绝不能授人以柄。

      果然,第二天便听闻,昨夜有太监在御花园捉拿了对食(宫女太监结为假夫妻)的宫人。邱莹莹惊出一身冷汗,那约见,果然是陷阱!是谁的手笔?是嫉妒的后宫妃嫔?还是造办处里被她触动了利益的人?

      此事让她更加警惕。她深知,自己看似风光,实则身处漩涡中心,一步行差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与此同时,宫外的联系也以更隐蔽的方式进行。长孙炳的书籍和鼓励的诗文,左丘刀暗中传递的家信和零星市井消息,徐异通过复杂渠道送进来的一些新奇有趣的“小玩意儿”(并附上写着“小心行事,静观其变”的纸条),以及伊尔根成格托人送来的、夹带着海外最新科技简报(如西洋摄影术、蒸汽机进展)的“工艺品”……这些宫墙外的信息,成了她了解外界、保持清醒的重要窗口。

      她像一块海绵,吸收着一切信息,同时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她在造办处继续推行她的“微改革”,逐步优化流程,节省开支,用实绩说话。在御前,则谨守本分,只答不问,绝不多言。

      这晚,忙碌了一天的邱莹莹,在灯下展开长孙炳新送来的信。信中除了例常的关怀,还隐约提到,朝中对于她这个“女官”非议渐起,尤其是某些御史,认为“牝鸡司晨”,不合祖制,已准备上折子劝谏皇帝。

      邱莹莹放下信笺,走到窗前。夜空如洗,新月如钩。紫禁城的夜,静谧而深沉,却隐藏着无尽的暗流。

      她知道,眼前的平静只是暂时的。道光帝的“重用”是把双刃剑,既给了她舞台,也让她成为了众矢之的。前朝的压力,后宫的算计,造办处的暗箭……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而她,这个来自异世的灵魂,必须在这复杂的棋局中,继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她不再仅仅是想活下去,她开始思考,能否利用这个特殊的位置,为这个沉暮的帝国,也为自己,做点什么。

      “路还长着呢……”邱莹莹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而睿智的光芒。

      ------

      (第八章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