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青萍 ...
-
------
第二章风起于青萍之末
第一节:破局之策——舌尖上的革命
长孙炳、徐异、左丘刀、满德坤的管事、伊尔根成格……五位身份各异、意图不明的男性先后登场,让邱莹莹彻底清醒:这个看似破败的小院,绝非避风港,而是风暴即将来临的前沿。
她不能再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选秀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而经济困境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必须主动出击,破局的关键,在于“钱”和“势”。势需徐徐图之,而钱,必须立刻解决。
夜深人静,李嬷嬷熟睡后,邱莹莹就着如豆的油灯,用找来的炭笔和粗糙的草纸,开始起草她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产品经理的本能让她首先进行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超越时代数百年的知识、信息(尤其是关于晚清历史走向、未来科技和商业模式)、现代管理思维、以及……或许是她最大的资本——对人性需求的洞察和产品化能力。
劣势(Weaknesses):性别(在清朝是巨大劣势)、家世破落、无依无靠、启动资金为零、身体虚弱、对当下社会具体规则和潜规则了解不深。
机会(Opportunities):北京城作为帝都的消费潜力、旗人阶层虽穷困但仍有部分群体讲究吃喝玩乐、鸦片战争前西洋事物开始流入带来好奇心态、社会表层下的变革暗流。
威胁(Threats):森严的等级制度、对女性的禁锢、权贵的压榨、未知的政治风险、以及……那几位明显对她产生兴趣的男性可能带来的麻烦。
分析完毕,目标清晰:低成本、快见效、风险小、能快速产生现金流的项目。
她的目光落在了厨房。饮食,是永恒的需求,且最容易从小处着手。清朝的食物……她回忆起来到这里后吃的几餐:水煮白菜、粗面馍馍、寡淡无味的粥……调味品匮乏,烹饪手法单一。这对于一个吃惯了麻辣香锅、奶茶蛋糕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折磨。
就是它了!邱莹莹眼中闪过锐光。进行一场“舌尖上的革命”,从改良小吃和饮品开始。
第一个产品,她选择了——果酱。
理由:1. 此时北京水果应季时便宜,过后则稀缺,果酱能延长风味,实现增值。2. 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成本是糖(较贵,但可小规模试水)。3. 口感新奇,甜味产品在任何时代都有市场,尤其可能吸引女性和孩子。4. 可搭配糕点、面包、甚至兑水做饮品,延展性强。
第二天,她向李嬷嬷委婉提出,想试试用院里那棵半死不活的海棠果做点“新鲜吃食”。李嬷嬷只当是姑娘病中无聊想找点事做,虽心疼糖贵,但见邱莹莹眼神坚定,还是掏出紧巴巴的积蓄,买来一小包砂糖和几只陶罐。
邱莹莹亲自动手,清洗、去核、熬煮。她没有完全照搬现代配方,而是适度降低了糖的比例(考虑到成本和当时人的耐甜度可能不如现代),加入一点点盐来提升风味层次(这是高级厨师的秘诀),并小心翼翼地将一点点的橙皮(从长孙炳送的点心里抠出来的)切碎加入,增加复合香气。
小火慢熬,果酸与糖分在高温下焦糖化,散发出诱人的、从未在这个时代出现过的甜蜜果香,弥漫了整个小院。
“姑娘,这……这是什么味儿?怎地如此勾人食欲?”李嬷嬷惊讶地吸着鼻子。
邱莹莹笑了。成了。
她将熬好的、呈现漂亮琥珀红色的海棠果酱装入烫洗过的陶罐,密封好。然后,她开始了第二步——包装与定位。
她找来相对干净的白布,剪成小块,用烧过的炭条画上简单的海棠花图案(抽象风格,与众不同),覆盖在罐口,用麻绳系好。瞬间,土陶罐有了一丝“品牌”雏形。
“嬷嬷,这不叫‘海棠膏’,这叫‘莹心海棠蜜’。”邱莹莹郑重地给产品命名。品牌化,从开始就要植入。
产品有了,如何销售?她不能抛头露面。目标客户是谁?她想到了伊尔根成格。这个神秘的商人,接触西洋事物多,可能更容易接受新口味,且他有渠道,或许是打开高端市场的突破口。但直接找他,风险不可控。
最终,她选择了最稳妥的渠道——通过李嬷嬷,卖给相熟的、家境稍好些的邻居妇人。定价不高,旨在试水和快速回笼资金。她教李嬷嬷说:“这是我家姑娘从古方里学来的,润肺生津,抹馍馍、冲水喝都极好。”
“莹心海棠蜜”一推出,凭借其新奇的风味和相对精致的包装,在小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几罐果酱很快售罄,虽然利润微薄,但让邱莹莹捞到了第一桶金——几百文钱。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初步的市场信心。
紧接着,她马不停蹄地开发第二个产品:改良版酸梅汤。
此时的北京已有酸梅汤,但口味单一。邱莹莹在传统乌梅、山楂、甘草的基础上,加入了少量的桂花(增加香气),并且极其关键地,尝试加入了极微量的薄荷(她在墙角发现的野草)。薄荷带来的清凉感,是划时代的体验。她同样进行了包装升级,用稍微好一点的瓷碗盛放,盖上油纸,显得干净卫生。
“莹心沁饮”酸梅汤一经推出,在闷热的初夏北京,简直成了爆款。尤其受到那些有点小钱又讲究的旗人子弟的欢迎。徐异不知从哪儿听说了,居然派小厮一次买走了十碗,分给他的狐朋狗友,变相做了推广。
资金开始滚动。邱莹莹没有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悦里,立刻将利润投入再生产,并开始构思更具壁垒的产品:比如,利用猪油和碱面,尝试制作简易的肥皂。这需要更多实验和时间,但她知道,这才是能带来长期稳定利润的东西。
第二节:智斗管事——借力打力
邱莹莹的小生意刚有起色,麻烦便接踵而至。
首先是来自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一个旗人小姐,竟做起“商贾贱业”,虽未亲自出面,但也足够让那些长舌妇议论纷纷。李嬷嬷压力很大,几次欲言又止。
更大的麻烦来自满德坤府上。那位曾来送过礼的管事再次登门,这次脸上没了假笑,只有倨傲。
“邱姑娘,听说你最近弄出了些新奇玩意儿,生意不错?”管事斜眼看着院子里晾晒的桂花和薄荷,“我家大人说了,姑娘家抛头露面总是不好。这样吧,你把那蜜和饮子的方子献上来,我们大人仁厚,赏你五十两银子,以后这生意就由府上替你操持,也省得你辛苦,坏了钮祜禄家的名声。”
赤裸裸的巧取豪夺!五十两银子就想买断两个潜力巨大的产品配方和品牌?李嬷嬷气得浑身发抖,却不敢言语。
邱莹莹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惶恐和天真:“管事大人言重了。不过是闺中无聊弄着玩的小把戏,哪敢称什么方子?更不敢劳动满大人大驾。不过是些不值钱的东西,补贴些家用,等选秀过后,自然就不做了。实在不敢污了大人的手。”
她以退为进,点出“选秀”这个关键节点。意思是,我可能很快就要进宫了,你现在逼我,万一我将来有点什么际遇呢?同时暗示生意只是暂时的,不会对满德坤的“利益”造成长期威胁。
管事显然没把她的话放在眼里,冷哼一声:“选秀?哼,邱姑娘,不是咱家说话难听,就凭贵府如今这光景,就算进了宫,又能如何?识时务者为俊杰,五十两银子,够你们舒坦几年了。别敬酒不吃吃罚酒!”
气氛瞬间紧张。李嬷嬷吓得脸色惨白。
就在这时,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哟,满胖子家的狗,什么时候也敢对着旗人小姐吠了?”
徐异摇着一把折扇,晃晃悠悠地走了进来,看也没看那管事,直接走到邱莹莹面前,拿起一罐果酱把玩:“小莹儿,你这蜜还有没有?上次那罐被那帮杀才抢光了,少爷我没吃够。”
那管事见到徐异,气焰矮了三分。徐异是出了名的混不吝,家世虽不顶尖,但人脉复杂,手段狠辣,等闲人不愿招惹。
邱莹莹瞬间明白了徐异的用意,心中快速权衡。借徐异的势,固然能解眼前围,但也会被打上“徐异的人”的标签,后患无穷。而且,这等于欠了徐异一个大人情。
她心念电转,有了主意。她先是对徐异福了一福,礼貌而疏离:“徐少爷谬赞,不过是小玩意儿。最后一罐刚被长孙公子订下了,说是要送去给他座师品尝。”她故意抬出长孙炳的“座师”(即老师),暗示这果酱已经进入了清流文官的视野。
然后,她转向那管事,语气不卑不亢,却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委屈:“管事大人,非是莹莹不识抬举。只是这蜜和饮子,长孙公子和左丘侍卫都极是喜欢,常来购买,说是能清心明目,利于读书习武。若就此断了,只怕……莹莹实在不敢专美。再者,伊尔根成格先生也曾赞过此物颇有西洋果脯之风,还问起做法,想看看能否贩至粤地。莹莹想着,这毕竟是咱们京城的小食,若真能传扬出去,也是美事一桩,故未曾藏私。”
她这番话,信息量极大:
1. 点明产品已被长孙炳(清流文人圈)、左丘刀(军方系统)认可,你硬抢,可能同时得罪两方面。
2. 抬出伊尔根成格(代表神秘的海外商业势力),暗示这东西有潜在的国际市场价值,你五十两买断是笑话。
3. “未曾藏私”是暗示,配方可能已经泄露(给伊尔根了),你抢去价值也有限。
4. 通篇没有一句强硬顶撞,却句句暗藏机锋,点明利害关系。
那管事脸色变了几变。他没想到这个看似怯懦的破落旗女,言辞如此厉害,轻描淡写间就搬出了几座他不敢轻易得罪的“大山”。尤其是伊尔根成格,背景神秘,与内务府也有往来,满德坤大人似乎也对此人颇有忌惮。
徐异在一旁听得眼中异彩连连,他没想到邱莹莹如此机敏,不仅化解了危机,还顺带敲打了他一下(点出长孙炳和左丘刀也常来),更隐隐有借他的势来增加自己话语分量的意思。这丫头,越来越有意思了!
管事最终悻悻而去,只撂下一句“姑娘好自为之”。
危机暂时解除。徐异凑近,压低声音,带着戏谑和探究:“小莹儿,可以啊。借力打力,玩得挺溜。不过,你欠我一个人情,打算怎么还?”
邱莹莹后退半步,保持距离,淡然道:“徐少爷仗义执言,莹莹感激。改日新制的皂荚好了,定当奉上第一块,聊表谢意。”
她巧妙地将“人情”转化为一次新的“产品体验”,既不失礼,又划清界限。
徐异盯着她看了片刻,忽然哈哈大笑:“好!少爷我就等着你的皂荚!”说完,转身扬长而去。
经过此事,邱莹莹深知,小打小闹可以暂时糊口,但想真正掌握命运,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倚仗和更深的城府。她需要盟友,更需要自身的力量。
第三节:书房暗影——与帝王的第一次“交锋”
生意上了轨道,有了稳定收入,邱莹莹开始着手解决最大的危机——选秀。
她绝不能进宫。紫禁城是黄金牢笼,尤其是知道道光朝后期乃至咸丰、同治朝的悲惨历史,她绝不愿将一生耗费在无尽的宫斗和王朝的衰亡之中。
规避选秀,无非几条路:1. 装病或自毁容貌(下下策,风险高,后遗症严重)。2. 快速订婚(最理想,但需要合适对象且程序复杂)。3. 让家族从旗册中除名(几乎不可能)。4. 让负责选秀的官员“忽略”她。
第四条,看似最难,实则有空子可钻。关键在于“打点”。以往是因为穷,无法打点。现在有了点钱,但如何打点?送给谁?送什么?这都是学问。
她想到了伊尔根成格。这个神秘的商人,似乎能量不小,且对海外事物感兴趣。或许,可以与他做一笔交易。
她让李嬷嬷递话,说想请教一些关于西洋地理风物的事情,为制作新饮品寻找灵感。伊尔根成格欣然前来。
这次会面,邱莹莹做了充分准备。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应答的破落旗女,而是展现出了一种平等的、甚至略带主导性的交流姿态。她“无意间”提起了一些对世界格局的模糊看法(基于现代地理知识,但故意说得不确定),并对西洋的科技和商业模式表现出“天真”的好奇和“惊人”的洞察力。
伊尔根成格越听越是惊异。这个深居简出的旗人少女,眼界和思维竟如此开阔?有些想法甚至与他正在暗中筹划的某些事情不谋而合!他意识到,这个女子,绝非池中之物,她的价值,远超乎想象。
当邱莹莹委婉地提出,希望他能帮忙引荐一位在内务府或户部管理旗籍文书的小吏,想“咨询”一下选秀流程的细节(这是暗示希望操作空间)时,伊尔根成格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对他而言,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却能换来一个潜在的重要“合作伙伴”,这是一笔极其划算的投资。
“邱姑娘放心,此事包在伊某身上。”伊尔根成格微笑道,“不过,选秀之事关系重大,操作需极其谨慎。姑娘或许可以……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邱莹莹心中一动。
“比如,姑娘体弱,众所周知。若在体检时‘旧疾复发’,或许就能免去复选之劳顿。”伊尔根成格点到即止。
邱莹莹瞬间明了。这是暗示她可以在官方流程中,利用“病情”合规地退出。这比直接贿赂官员要安全得多!她需要的是一个合理的“病”,以及打点好负责初检的太医或嬷嬷,让这个“病”被确认。
就在邱莹莹与伊尔根成格暗中筹划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其前奏已经悄然响起。
一日,长孙炳来访,面色凝重。他带来一个消息:陛下(道光帝)因东南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外流之事,忧心忡忡,连日召见大臣,脾气极为暴躁。今日更是在御书房震怒,斥责群臣无能,连一份像样的、能彻底解决鸦片问题的章程都拿不出来。
“如今朝堂之上,弛禁与严禁两派争论不休,但都拿不出切实有效的办法。龙颜大怒,听说摔了奏折……”长孙炳叹息道,“国事艰难,真不知如何是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邱莹莹的心脏猛地狂跳起来!鸦片! 这是道光朝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屈辱的开端!她知道历史走向,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知道鸦片战争必败,知道《南京条约》的签订……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但也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念头在她脑海中形成。她能否……利用自己对历史的知晓,来影响道光帝的决策?不,直接改变历史她做不到,风险也太大。但是,她能否献上一份“章程”,一份融合了现代经济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念,但又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方案?不是为了真的被采纳(那太危险),而是为了一个目的——引起道光帝的注意,并且是作为一种“有用的人才”被注意,而非一个待选的“秀女”!
这是一步险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可能立刻招来杀身之祸。但如果操作得当,或许能彻底改变她的命运轨迹,从待选秀女,转变为“帝王的特殊顾问”之类的角色,从而彻底避开后宫之路!
这个想法让她激动得浑身颤抖。她需要一份惊世骇俗的“策论”!
她立刻行动起来,以需要静心读诗书以平复对国事的忧心为由,向长孙炳借阅了一些基本的经史典籍和朝廷邸报(了解官方口径和当前政策)。长孙炳虽觉奇怪,但以为她是关心国事,欣然应允。
接下来的几个日夜,邱莹莹闭门不出,疯狂地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现代知识,开始草拟一份名为《关于根治鸦片流弊、巩固海防、纾解银荒的若干管见》的策论。
她极其小心地措辞:
? 在鸦片问题上,她支持“严禁”,但指出当前严禁手段(如阮元等人的简单查拿)的不足。她提出“综合治理”:源头打击(严惩沿海水师受贿)、中间阻断(利用民间团练保甲制度举报)、需求端削弱(推广替代作物、宣传危害),并首次提出了类似“禁毒战争”的长期性和系统性概念。
? 针对白银外流,她没有提现代金融体系(那太超前),而是提出了“仿效西洋,探索自铸银元,统一币制,抑制劣币”以及“有限度地开放特定口岸,规范贸易,征收关税,以商制夷”的想法。
? 在海防上,她极其谨慎地提到“夷人船坚炮利,我朝水师陈旧,宜暗中访求能工巧匠,研究其火炮轮船之利,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想法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早了近十年!
? 通篇,她采用一种“古已有之”、“从圣贤书中悟出”的笔法,引经据典,将现代观念包装在传统儒学的外衣下。并且,她刻意模仿了一种不属于她年龄和身份的、老练沉稳的文风。
这是一次巨大的赌博。她将这份策论的读者,假想为道光帝本人。
写完后,如何递上去?她不能亲自出面。最佳人选,是长孙炳的父亲,那位汉官。他属于中间派,立场相对超然,且有望接触到较高层次的官员。她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以“偶然从故纸堆中发现先父遗稿,不知深浅,请世伯指教”的名义,让长孙炳转交其父。
就在邱莹莹紧张地完善策论,准备实施这个冒险计划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再次打破了小院的平静。
来者是道光帝身边的一位心腹太监,态度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不是为选秀而来,而是传达了一个让邱莹莹心惊肉跳的口谕:
“陛下闻说钮祜禄氏女,虽身处闺阁,却于生计经营颇有巧思,所制‘莹心’之物,别具一格。日前偶见,觉其心思机巧,或于‘造办处’庶务有所裨益。特命尔三日后,于西苑觐见,当面陈述尔于‘格物’一道之心得。钦此。”
道光皇帝,竟然知道她了!不是因为容貌,不是因为才情,而是因为……她做的小生意?!“觐见”?“陈述心得”?
邱莹莹跪在地上,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是福是祸?这道光皇帝,究竟是何用意?她那份还在墨盒里的策论,似乎突然有了更直接、却也更危险的递交渠道!
命运的齿轮,加速旋转起来。她与紫禁城里的那位帝王,与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真正的碰撞,即将开始。
------
(第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