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 17 章 ...
-
------
第十七章龙旗飘摇
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南洋,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中法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殖民者的野心如同热带藤蔓般悄然滋长。就在"华新学堂"渐入佳境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第一节不速之客
雨季刚过,三艘悬挂青龙旗的官船驶入古晋港。码头上顿时骚动起来——这是十年来首次有清廷官方船只到访婆罗洲。当地华商纷纷猜测:是来募捐?还是来抓人?
当邱莹莹在学堂窗口看到那个身着四品官服的身影时,手中的测绘仪差点滑落。来者竟是当年造办处的旧识,如今已升任总理衙门章京的赵德海!
"钮祜禄......姑娘?"赵德海在会客室见到她时,官帽下的额头渗出细汗,"朝廷档案记载您已病故多年......"
"赵大人认错人了。"邱莹莹平静地斟茶,"民妇邱氏,只是南洋普通教习。"
赵德海掏出一卷黄绫圣旨:"本官奉旨寻访精通洋务的海外贤达。听闻此地有邱姓女先生擅格致之学,特来请教。"他刻意避开名讳,但锐利的目光始终锁定她的面容。
随行的通译突然用英语发问:"先生对阿姆斯特朗后膛炮的闭锁机构有何见解?"
这是陷阱!若她应答,便暴露了接触过军火知识。
"民妇只懂纺织机械。"邱莹莹转向窗外,"若大人要讨论火炮,该去天津机器局。"
赵德海轻笑一声,突然改用满语低语:"莹掌案何必装糊涂?皇上亲政后求贤若渴,连康有为那等举人都破格任用,何况您这等先帝旧臣?"他推过一份《京报》,上面赫然刊着光绪帝关于"破除满汉畛域"的上谕。
长孙炳及时出现解围,与赵德海讨论起海运关税问题。但邱莹莹知道,猎犬的鼻子已经嗅到了踪迹。
第二节暗室密谋
当夜,学堂地下密室烛火通明。徐异拍案而起:"这是要招安!清廷水师在福建惨败,现在想找懂西洋技术的人回去救火!"
伊尔根成格摊开欧洲报纸:"更糟的是,德国正在兜售最新战舰。如果清廷获得这些......"他指着邱莹莹,"他们需要能读懂图纸的人。"
"绝不能回去!"徐异抓住邱莹莹手腕,"当年他们怎么对你的?现在需要了就来捡现成?"
长孙炳却沉吟道:"或许......是个机会。皇上既然主张变法,我们可否借机输送些新思想?"
四人争论到深夜。邱莹莹抚摸着当年道光帝所赐的玉佩,突然问:"赵德海带了多少随从?"
"官兵二十,水手五十。"徐异冷笑,"怎么,还想硬留我们?"
"不。"邱莹莹眼中闪过锐光,"他是来试探虚实的。若我们拒绝,下一步可能就是'海匪剿办'的奏折了。"
她铺开南洋地图:"荷兰人在加里曼丹扩张,英国人对沙捞越虎视眈眈。清廷此时前来,未必不是想借华人之手牵制洋人。"
第三节金蝉脱壳
次日清晨,邱莹莹主动约见赵德海。她指着学堂的蒸汽机模型:"民妇可荐三人助朝廷。一是精通船舶动力的长孙先生,二是熟悉军火采购的伊尔根先生,三是......"她顿了顿,"民妇的侄女邱明兰,尽得纺织机械真传。"
赵德海眯起眼:"姑娘自己呢?"
"民妇患瘴疠已久,北上必死。"她咳嗽着展示手臂上的红斑(实为植物汁液所染),"且学堂三百弟子需人教导,望大人体恤。"
这番应对滴水不漏。既给出朝廷想要的人才,又保住核心力量。赵德海最终带走了长孙炳推荐的两个工程师和"邱明兰"——实为医疗班最出色的学生假扮。
临行前,赵德海突然低语:"其实皇上知道您健在。太医院存着先帝御批的'钮祜禄氏病亡'折子,朱批是'知道了'三字。"他意味深长地补充,"今上少年气盛,未必有先帝的容人雅量。"
官船扬帆北上时,邱莹莹在码头久久伫立。她明白,这是爱新觉罗皇室最后的宽容——用她的"死亡",换取这片南洋净土的存续。
第四节新芽茁壮
赵德海离去后,殖民当局的态度陡然强硬。英属北婆罗洲公司突然宣布"所有华校须向殖民政府注册",并要求教材送审。
"这是要掐断我们的根!"徐异怒不可遏。
伊尔根成格却带来转机:"葡萄牙愿意提供保护。只要学堂迁往帝力港,可享受治外法权。"
迁校决议引发激烈争论。保守派主张坚守华人区,激进派要求武装自卫。关键时刻,邱莹莹展示了一份特殊档案——那是学生们暗中收集的殖民者虐待土著证据。
"硬抗是以卵击石。"她指着地图上帝力港的位置,"但我们可以学葡萄牙人'以夷制夷'。在那里建立基地,既能保全火种,又能联合土司对抗英荷。"
更令人振奋的是,医疗班在瘴疠研究中取得突破。他们发现奎宁树与本地草药配伍,可有效防治疟疾。当第一个康复的土著酋长带着族人前来致谢时,学堂真正赢得了立足的民心。
第五节海鸟传书
光绪十三年春,北上的"邱明兰"寄来密信。她用隐形墨水在《诗经》页边写道:
"李中堂兴办北洋水师学堂,所用教材多抄袭我们。长孙先生所荐二人已被聘为教习,但遭满人排挤。皇上虽锐意维新,惜乎掣肘太多......"
随信附有一张天津机器局的照片。邱莹莹敏锐地发现,仿制的车床竟还保留着德文标识——清廷的"自强"运动,依然停留在表面模仿。
但信末提到的新政令让她眼前一亮:光绪帝准许民间创办实业,并给予免税优惠。她立即召集会议:"是时候把橡胶加工厂开到厦门了!"
徐异质疑:"不怕清廷吞了我们的产业?"
"用葡萄牙商号名义注册。"邱莹莹成竹在胸,"我们要让朝廷明白,合作比掠夺更有利。"
当"华新橡胶公司"的招牌在鼓浪屿升起时,停泊在港口的北洋水师军舰上,几个年轻军官正偷偷传阅着南洋寄来的技术手册。历史的伏笔,正在此刻悄然埋下。
第六节长风破浪
光绪十五年元夕,帝力港的新校舍正式落成。邱莹莹在竣工典礼上,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左丘刀托人从福建带来的海图,上面标注着最新勘测的台湾海峡水文数据。
随船而来的水手带来口信:"左丘将军说,这份海图或许比火炮更有用。"
是夜,邱莹莹独自登上钟楼。南十字星下,新建的橡胶厂灯火通明,船坞里正在组装第二代明轮船。她想起二十年前离开北京时,怀里只揣着几两碎银和一本《海国图志》。
"先生!"几个土著孩子举着自制望远镜跑来,"我们看到流星了!"
望着那些在星空下雀跃的身影,她忽然明白:种子既已播下,终有破土之日。
海风吹动她斑白的鬓发,远洋的汽笛声如同时代的号角。这条长风破浪之路,还远未到终点。
(第十七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