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 18 章 ...
-
------
第十八章惊涛骇浪
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南洋,闷热的季风裹挟着不祥的讯息。当《叻报》头版刊出"日舰击沉高升号"的号外时,邱莹莹正在帝力港的新校舍给学生们演示新式电报机。
"先生!"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冲进实验室,"北洋水师和日本人在黄海打起来了!"
铜制电报键从邱莹莹手中滑落,在柚木地板上发出刺耳的撞击声。她扶住实验台,眼前闪过历史书上的记载——甲午战争,这个将彻底击碎大清最后尊严的事件,终究还是来了。
第一节跨海电波
战争消息引发南洋华人社会剧烈震荡。古晋的潮州会馆里,侨领们为"是否捐资购舰"争得面红耳赤。年轻商人主张倾囊相助,老成者却叹息:"朝廷腐败至此,多少银两都是打水漂!"
更令人忧心的是殖民当局的态度。葡萄牙总督突然下令"严守中立",禁止华校讨论战事。而英国殖民官员则悄悄约见邱莹莹:"若清廷战败,学堂可考虑接受维多利亚女王庇护。"
危急关头,伊尔根成格搭建的秘密电报线发挥了作用。通过埋设在西贡至厦门的海底电缆,他们竟比朝廷更快获得战报:
"九月十七日,大东沟海战,北洋主力覆没......"
"十月,日军登陆辽东半岛......"
"十一月,旅顺屠城......"
每一条电文都让学堂陷入死寂。当"威海卫陷落,丁汝昌殉国"的消息传来时,长孙炳砸碎了实验室的玻璃器皿:"二十年洋务运动,竟不堪一击!"
邱莹莹默默捡起碎玻璃,在黑板上画下黄海海战示意图。她指着日舰的迂回路线:"不是武器差距,是制度腐败。北洋军舰炮塔生锈,炮弹掺沙,如何能战?"
第二节血泪筹款
光绪二十一年春,《马关条约》的消息如丧钟般传来。二亿两白银赔款、割让台湾......南洋华人闻讯如丧考妣。
"不能眼睁睁看着台湾同胞沦为亡国奴!"徐异带头砸碎积蓄罐,"我愿倾尽所有,资助义军!"
一股悲壮的筹款热潮自发掀起。婆罗洲的橡胶园主捐出季度收益,暹罗的米商承诺"每船米抽银十两",连帝力港的葡萄牙神父都悄悄送来捐款。最令人动容的是学堂的孩子们——他们组织义卖,将手工制作的帆船模型换成银元。
但邱莹莹发现了更严峻的问题:各地捐款被清廷官员层层盘剥,到台湾时已十不存一。她连夜绘制新的筹款流程图:"跳过官府,直接对接黑旗军旧部。通过澳门赌场的洗钱渠道,用汇票方式直接汇款。"
这套现代金融方案引起轩然大波。保守派指责"破坏纲常",但现实迫使他们接受。当第一笔十万两白银经香港汇丰银行秘密汇往台湾时,邱莹莹在电报室收到了刘永福的暗号:"款已收,购枪械三百。"
第三节维新星火
战败冲击让维新思潮在南洋迸发。长孙炳在学堂开设"时务讲座",每夜都有年轻侨胞翻墙来听讲。当《天演论》的手抄本在课桌下流传时,葡萄牙警察突然闯入搜查。
"这是禁书!"警长举起《变法通议》的油印本。
"我们在学习葡萄牙航海史。"邱莹莹镇定地展示书架上的卡蒙斯诗集,"比较文明演进,有何不可?"
巧妙周旋的同时,她指导学生们用化学方法改进油印技术。用柠檬汁做隐形墨水,以甘蔗渣造纸,将维新著作伪装成农学教材。这些冒着蒸汽的印刷机,成了思想传播的利器。
更令人振奋的是,从台湾归来的信使带来惊喜:义军利用学堂提供的测绘知识,在山区成功伏击日军。随信附着一把缴获的村田步枪,枪托上刻着"华新"二字——正是学堂送去的新型钢材标记。
第四节裂痕深重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的消息传来时,南洋却陷入新的危机。英国北婆罗洲公司突然宣布"华校须用英文教学",葡萄牙当局也要求增加天主教课程。
内忧外患中,团队出现严重分歧。徐异主张"以暴制暴",秘密训练学生使用武器;长孙炳坚持"教育救国",要创办报纸启迪民智;伊尔根成格则建议"向西突围",在非洲建立新基地。
争论最激烈时,邱莹莹突然病倒。医师诊断是多年积劳成疾,但谁都明白——这是理想与现实撕裂的痛苦。昏迷中,她反复呓语:"台湾...课本...不能忘..."
苏醒后,她做出惊人之举:将学堂更名为"华夏书院",公开悬挂孔子像,却在校训牌后刻下《天演论》名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矛盾的结合,恰似这个时代的缩影。
第五节破浪之光
转机出现在光绪二十五年初。书院接收了一批特殊学生——他们是台湾沦陷后渡海而来的青年,其中竟有邱莹莹当年在古晋教导过的学生的后代。
"先生!"领头的青年捧出泛黄的笔记本,"家母临终前说,一定要把这本书交还给您。"
邱莹莹颤抖着翻开,那是她二十年前编写的《格物基础》手稿。书页间夹着一朵压干的婆罗洲蝴蝶兰,花瓣上写着娟秀的字迹:"先生,我没有忘记您教的——黑夜愈深,星火愈明。"
当晚,她在观测台调整新购的天文望远镜时,意外收到了来自日本的电波信号。几个留日学生用密码发来消息:"横滨大同学校成立,康先生曰:南洋有火种,可燎原。"
黎明时分,邱莹莹召集全体师生。海风掀起她斑白的发丝,声音却清晰如钟:"从今日起,增设世界史与比较政体课。我们要让下一代知道,何以日本能维新成功,何以大清会一败涂地。"
当第一缕阳光照亮黑板上"立宪君主制"五个字时,码头传来汽笛声——徐异筹办的新船"启明号"正式启航,船头悬挂的竟是红蓝白三色旗,那是海外华人设计的第一面"共和旗帜"。
海天相接处,长风破浪。
(第十八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