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 16 章  ...
            
                 
                
                    - 
                        
 ------
 
 第十六章南洋惊雷
 
 婆罗洲的雨季在闷热中持续,热带暴雨冲刷着"华新学堂"的铁皮屋顶。邱莹莹正在工坊指导学生调试新到的蒸汽机零件,这是长孙炳历经艰险从上海运来的宝贵物资。
 
 "先生,压力阀又卡住了!"一个脸上沾满煤灰的闽南籍学生焦急地报告。
 
 邱莹莹挽起袖子亲自上前检查:"是密封垫老化。记得我教过的替代方案吗?用橡胶和细麻绳缠绕......"
 
 工坊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徐异带着一身水汽闯进来,神色凝重地递上一份《叻报》:"莹莹,出大事了。清廷与法国在越南起冲突了,法舰已经开到福州马尾!"
 
 报纸上的铅字模糊成一片,邱莹莹的手指微微发抖。历史还是走到了这一步——1884年的中法战争,比她记忆中的时间线提前了半年!
 
 "长孙先生呢?"她急问。
 
 "正在码头清点刚到的军火零件。"徐异压低声音,"这批货名义上是机床,但其中有十箱是德制毛瑟枪的撞针。伊尔根成格通过葡萄牙商人搞到的,说是......早做打算。"
 
 邱莹莹心头一紧。她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南洋的华商势力已经开始为可能的战乱做准备,而他们这个小小的学堂,不知不觉已成了供应链中的一环。
 
 当晚,学堂核心成员聚在烛光下召开紧急会议。长孙炳摊开海图,指着北部湾的位置:"根据商船传来的消息,法军主力集结在岘港。如果战事扩大,南洋至闽粤的航线可能会被切断。"
 
 "我们库存的橡胶和锡锭必须尽快出手。"徐异敲着算盘,"另外,古晋的潮州商会请求我们帮忙改装两艘商船,加装防水隔舱——他们想运粮北上支援黑旗军。"
 
 邱莹莹凝视着跳动的烛火。三年前她选择留在南洋时,从未想过会如此深入地卷入历史洪流。如今战鼓已响,这个由逃官、海商、前女官组成的奇特团体,必须做出抉择。
 
 "改装船只可以,但要注意保密。"她最终开口,"另外,学堂要加快医疗班的培训。如果战事扩大,我们需要更多懂外伤救护的人手。"
 
 会议持续到深夜。当邱莹莹独自走回宿舍时,海面上突然亮起一道闪电。她看见码头上"破浪号"的轮廓在暴风雨中摇曳,像极了大清国飘摇的命运。
 
 第二节暗潮汹涌
 
 中法战争的消息像野火般在南洋华人圈蔓延。古晋的福建会馆里,各路商人争相囤积物资,米价一天涨了三次。更令人不安的是,英国殖民当局突然加强了对华商船只的检查。
 
 这日午后,一队英国税务官突然造访学堂。带头的官员操着生硬的闽南语:"有人举报你们非法改装军火。我们需要检查所有机械车间。"
 
 徐异挡在门前冷笑:"什么时候蒸汽机也成军火了?要不要连我们的算盘也查封?"
 
 长孙炳悄悄拉他的衣袖,用英语流畅地应对:"阁下,我们只是职业技术学校。这些设备都是用于教学演示。"
 
 邱莹莹在人群中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伊尔根成格正与英国官员低声交谈。片刻后,检查草草收场。事后伊尔根成格才解释:"我告诉他们,学堂受葡萄牙领事馆保护。"
 
 "你什么时候成了葡萄牙人的代理?"徐异挑眉。
 
 "生意总要有个靠山。"伊尔根成格掏出一份文件,"更重要的是,我拿到了暹罗皇室的采购单——他们需要改良的农业机械。这笔生意可以让我们合法进口更多设备。"
 
 邱莹莹明白,这是伊尔根成格在为他们寻找护身符。但她也察觉到更深层的危机:列强势力正在南洋展开新一轮角逐,而华人的命运如同风浪中的小舟。
 
 第三节裂痕初现
 
 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时,内部矛盾开始浮现。这日清晨,几个广东籍学生集体罢课,要求学堂公开表态支持清廷对法宣战。
 
 "先生教我们格物致知,现在国难当头,难道要坐视不理?"带头的学生情绪激动。
 
 长孙炳试图安抚:"学堂的宗旨是传授技艺,不过问政治......"
 
 "那这些是什么?"学生突然掀开仓库角落的油布,露出藏在那里的医疗物资和船用零件。
 
 场面顿时僵住。徐异一把揪住学生衣领:"谁指使你来查仓库的?"
 
 "古晋人人都说,学堂表面教书,暗地里给叛军输送军火!"
 
 邱莹莹喝止争执,心却沉到谷底。她意识到有外部势力在挑拨离间。果然,当晚就在学生宿舍搜出煽动性的传单,落款是某个新成立的"保皇会"。
 
 更棘手的是,一直支持学堂的潮州商会突然撤资。会长派人传话:"朝廷有令,南洋华商不得资敌。诸位好自为之。"
 
 "资敌?"徐异摔碎茶碗,"我们是在帮同胞!"
 
 长孙炳苦笑:"在朝廷眼里,黑旗军确实是'匪'。"
 
 深夜,邱莹莹独自在观测台整理星图。她想起离开北京前夜,左丘刀曾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如今她身在海外,却依然逃不过这种纷争。
 
 第四节转机突现
 
 转机来自一场意外。这日学堂接收了一批受潮的德国教材,邱莹莹在晾晒时偶然发现,某本机械手册的夹页里藏着半张法文军事地图。图上标注着福州马尾军港的布防细节!
 
 "这是......"她急忙找来伊尔根成格辨认。
 
 "上帝啊!"伊尔根成格脸色发白,"这是法国远东舰队的作战图!怎么混进教材的?"
 
 徐异检查货箱标记后恍然大悟:"这批货经过澳门!肯定是葡萄牙的情报人员做了手脚,想借我们的渠道传递消息!"
 
 三人陷入沉默。这份烫手山芋该如何处置?交给清廷?他们已是"已死"之人。交给法国人?无异于卖国。
 
 最终邱莹莹做出决定:"复制三份。原件通过英国商船寄往天津李鸿章处,一份留给学堂研究,另一份......"她看向北方的海面,"给黑旗军送去。"
 
 这个决定让团体重新凝聚。长孙炳负责破译地图上的密码符号,发现法军计划在退潮时发动突袭。徐异通过江湖渠道,七天内就将情报送到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手中。
 
 一个月后战报传来:法军在马尾海战获胜,但在陆战中被黑旗军伏击,败退凉山。更重要的是,刘永福在战报中特别提到"南洋义士献策之功"。
 
 第五节新芽破土
 
 中法战争最终以《天津条约》告终,但南洋的华人社会已然改变。经历过这次危机,"华新学堂"的名声悄悄传开,前来求学的子弟不再限于婆罗洲,而是远至暹罗、菲律宾。
 
 这年端阳节,学堂举办了首次科技成果展。展台上既有改良的橡胶加工设备,也有学生设计的风力发电装置。最引人注目的是医疗班展示的战伤救护技术——她们用特制的止血棉和夹板,在现场演示了骨折固定术。
 
 参观的暹罗王室成员惊讶地问:"这些女子都是医师?"
 
 "不完全是。"邱莹莹微笑解释,"但她们懂得如何用科学方法救人。"
 
 展会结束后,长孙炳带来一个消息:新加坡的侨领陈笃生愿意捐资建立分校,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徐异则接到菲律宾华商的邀请,希望合作开发水力发电站。
 
 夜幕降临时,邱莹莹在新建的图书馆顶楼远眺。海面上,"破浪号"正启航驶往暹罗,船尾拖着长长的浪花。她想起很多年前在紫禁城时,以为一生就会困在那四方天地里。
 
 "先生!"一个女学生气喘吁吁跑来,"医疗班想申请购买显微镜!"
 
 "为什么?"
 
 "我们想研究疟疾的病因!"学生眼睛发亮,"如果能找到病原,就能救更多同胞!"
 
 邱莹莹望着年轻面孔上跃动的野心,突然笑了。她终于明白,改变历史不一定要在庙堂之上——这些破土而出的新芽,才是真正的希望。
 
 (第十六章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