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 15 章  ...
            
                 
                
                    - 
                        
 ------
 
 第十五章长风万里
 
 婆罗洲的雨季来得猝不及防。热带暴雨敲打着"华新学堂"的锌铁屋顶,邱莹莹在烛光下仔细校准着一台改良后的缫丝机图纸。窗外,二十三名不同肤色的学生正在宿舍里用广东话、闽南语和马来语争论着几何题——这是她离开紫禁城的第六年。
 
 第一节故人踏浪来
 
 暴风雨停歇的清晨,一艘三桅帆船驶入古晋港。船上下来的商人戴着南洋特色的斗笠,可当他抬头露出被海风侵蚀的面容时,邱莹莹手中的测绘仪差点落地。
 
 竟是长孙炳!
 
 他瘦削了许多,青布长衫下摆沾着泥点,可眼睛却像被海水洗过般清亮:"莹妹,我辞官了。"他笑着从行囊里取出用油布包裹的《海国图志》手稿,"杜师临终前说,真正的经世致用,在庙堂之外。"
 
 原来咸丰帝驾崩后,朝局剧变。长孙炳看透官场倾轧,毅然追随当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遗志,辗转来到南洋。他指着帆船上满载的木箱:"这些是江南制造局的废弃零件,我谎称运往日本,实则......"
 
 "够我们装配三台蒸汽机了。"邱莹莹抚摸着那些锈迹斑斑的齿轮,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养心殿里,道光帝摩挲着扳指问她战船该修该弃的场景。历史绕了个弯,当年困在紫禁城的谜题,竟在赤道雨林中找到了答案。
 
 第二节金兰之盟
 
 长孙炳的到来像投进湖面的石子。他带来的不仅是机械零件,还有一套完整的实测数据:长江各段水深、沿海潮汐规律、甚至英法军舰的常见航线。
 
 "你要这些做什么?"徐异警觉地打量这个突然出现的"故人"。
 
 "造可以远航的明轮艇。"长孙炳铺开图纸,"不是战船,是能逆风航行的货运船。婆罗洲的橡胶、胡椒,该由我们自己的船运往西洋。"
 
 三人第一次坐在棕榈树下彻夜长谈。徐异凭江湖经验判断航线风险,长孙炳以数学知识计算载重配比,邱莹莹则综合各方需求设计船体结构。当晨光刺破海雾时,徐异突然大笑:"有意思!读书人、皇差、江湖客——咱们这算不算'三不像'同盟?"
 
 他们不知道,这个雨林中的夜晚,正在书写南洋华商自建航运体系的第一页。
 
 第三节惊变紫禁城
 
 同治元年的秋天,伊尔根成格带来的《北华捷报》上刊载着惊人消息:清廷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报纸角落还有则简讯:"原内务府女官钮祜禄氏于南洋病故。"
 
 "这是......"邱莹莹指尖发凉。
 
 "朝廷需要替罪羊。"伊尔根成格指着条约附件,"开放长江航运的条款,总得有人承担'资敌'罪名。你'死'了,对大家都好。"
 
 当晚,左丘刀的密信随商船抵达。信上只有八字:"旧事已了,珍重今生。"附着一片枯黄的紫禁城银杏叶。她明白,这是那位沉默的侍卫用最后的方式,替她斩断了与大清的所有联系。
 
 第四节雨林星火
 
 同治三年,"华新学堂"已扩展成包含工学馆、农学园和航海学堂的综合性学院。长孙炳主持的航运社有了第一艘明轮船"破浪号";徐异建立的商行将婆罗洲木材卖往澳洲;连伊尔根成格也转型成专门代理华商业务的买办。
 
 这日课后,邱莹莹发现马来裔学生阿卜杜拉在偷偷拆解钟表。"我想做能预报季风的钟。"少年眼睛发光,"就像先生教的,用齿轮计算气压变化。"
 
 她突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也是这样在故宫仓库里拆解西洋钟。火种竟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传递。
 
 "很好。"她翻出伽利略的摆锤图纸,"但我们先从更简单的开始......"
 
 第五节长风万里
 
 光绪帝即位那年,"破浪号"完成了首次横渡印度洋的航行。船载着婆罗洲的橡胶和锡锭,换回了欧洲的机床和科技书籍。邱莹莹在码头送行时,看见长孙炳的鬓角已染霜白,徐异的背影却依旧挺拔如少年。
 
 "还记得你当年问,一艘船该修该弃吗?"长孙炳忽然说。
 
 邱莹莹望向沐浴在晨光中的船队:"现在我们造的是新船。"
 
 徐异大笑:"管他旧船新船,能破浪的就是好船!"
 
 海风吹起她褪色的蓝布衫,像很多年前紫禁城的风吹动官袍。但这次,风的方向由自己决定。
 
 夜幕降临时,她独自走上观测台。南十字星在头顶闪烁,望远镜里能看到"破浪号"的灯火正驶向深蓝。她展开泛黄的《步步惊心》词稿,在背面写下新的诗句:
 
 **"紫禁城深锁朱门,百年惊梦了无痕。
 
 长风破浪今何在?万里星海自由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