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 14 章  ...
            
                 
                
                    - 
                        
 ------
 
 第十四章长风破浪
 
 咸丰四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了初现生机的女子工艺传习所。
 
 第一节暗箭难防
 
 这日清晨,邱莹莹刚踏入传习所院门,便察觉气氛异常。几个学员聚在廊下窃窃私语,见她来了立刻散开。助教苏嬷嬷红着眼眶递上一份《京报》:“掌案,出大事了!”
 
 报纸头版赫然刊登着御史周祖培的奏折摘录,痛斥“女子传习所靡费公帑,授西洋奇技淫巧,更纵容闺秀抛头露面,有伤风化”,甚至隐晦提及“钮祜禄氏借办学之名,交通内外,其心可诛”。
 
 “宫里传来消息,”苏嬷嬷压低声音,“皇上震怒,已下旨彻查传习所账目...”
 
 话音未落,一队内务府司官已闯入院落。为首的郎中冷着脸展开黄绫圣旨:“奉上谕,即日起查封女子工艺传习所,一应账册文书悉数查核。着钮祜禄氏闭门思过,听候发落!”
 
 学员们吓得跪倒一片。邱莹莹深吸一口气,平静地交出钥匙。她看见墙角那个改良纺车的模型被粗暴地推倒,木轮咕噜噜滚到她的脚边——这是三年来她们心血结晶的象征。
 
 第二节棋局真相
 
 软禁在家的第三日深夜,窗棂传来熟悉的叩击声。徐异一身夜行衣闪入,鬓角还带着伤:“是穆彰阿那条老狗捣鬼!他怕传习所成了杜受田的政绩,更怕你通过学员家族织成关系网...”
 
 他展开一份密报:原来周祖培的奏折背后,是穆党发现传习所学员阿鲁特氏的兄长在津沽炮台任职,怀疑邱莹莹借机传递技术情报。更致命的是,伊尔根成格离京前赠她的那箱机械图纸,被诬为“里通外国”的证据。
 
 “必须马上走!”徐异抓住她的手,“我在通州备了船,今夜就南下...”
 
 “不。”邱莹莹抽回手,从妆匣底层取出一本烫金册子,“这是传习所三年来所有收支记录,每个铜板都有来历。还有这个——”她展开一幅绣品,竟是学员用新式织机完成的《海国图志》刺绣版,“明日太后寿辰,这是预备进献的寿礼。”
 
 徐异怔住:“你早就料到有这一天?”
 
 窗外忽然响起马蹄声。左丘刀身着御前侍卫官服大步进来,看到徐异时瞳孔微缩,却仍先向邱莹莹行礼:“皇上口谕,传姑娘养心殿见驾。”
 
 第三节金殿博弈
 
 养心殿内灯火通明。咸丰帝面前摊着奏折,杜受田和穆彰阿分立两侧。邱莹莹跪在冰凉的金砖上,听见皇帝冰冷的声音:“钮祜禄氏,你可知罪?”
 
 她抬头直视龙颜:“臣女不知罪在何处。传习所三年共节省内府开支四千两,所制改良农具推广直隶农田,新式纺织法已被江南织造采纳。若此为国为民是罪,臣女甘愿领罚。”
 
 穆彰阿冷笑:“巧言令色!那西洋图纸作何解释?”
 
 “那是伊尔根成格赠予传习所的样品,臣女已译注成中文,着人抄送武备院。”她呈上译本,“若大人疑心,可比对译文与原件。”
 
 杜受田适时开口:“皇上,老臣查过账目,传习所所用皆为历年节余,未耗国库分毫。且太后昨日盛赞所献寿礼‘心思奇巧’,言‘八旗女子若都如此上进,实乃国家之福’。”
 
 咸丰帝神色稍霁,目光掠过邱莹莹跪得笔直的身影。他想起昨日太后把玩那幅《海国图志》刺绣时的话:“皇帝总说洋务难办,依哀家看,让闺阁女子都明白世界之大,比十个同文馆还强。”
 
 “退下吧。”皇帝最终挥袖,“传习所暂由内务府接管,你...降为七品司计,戴罪效力。”
 
 第四节破局新生
 
 这场风波让邱莹莹看清了朝堂的极限。她在新分配的狭小值房里,收到了三封密信。
 
 长孙炳的信夹在诗集中:“宦海沉浮终有尽,青山不改旧时颜。”暗示他已请调国史馆,远离党争。
 
 徐异的信藏在漕粮样本里:“南洋基业已成,婆罗洲华文学堂虚席以待。”随信附了一枚刻着经纬度的象牙令牌。
 
 最意外的是伊尔根成格从上海寄来的汇票和合同——他竟以“补偿损失”为名,赠予她租界内缫丝厂的三成干股。
 
 咸丰五年秋,太平军北伐逼近天津。京城戒严,传习所旧址被征为伤兵营。混乱中,左丘刀护送邱莹莹出城:“皇上有密旨,命你以采购药材为名,赴江南考察洋务。”
 
 马车驶过卢沟桥时,她回头望见烽烟中的紫禁城。那个困住她十年的黄金牢笼,正在历史的烈火中渐渐模糊。
 
 第五节海天新篇
 
 三年后,上海外滩的汽笛声里,英文《字林西报》刊登了一则奇闻:“前清女官钮祜禄女士在婆罗洲创办的‘华新学堂’,近日以其改良的橡胶加工技术获万国博览会银奖。”
 
 热带海滨的学堂内,邱莹莹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杠杆原理。窗外,徐异指挥工人们装卸新到的机床,伊尔根成格则在核算远洋贸易的账目。
 
 暮色中,她收到左丘刀从福建水师寄来的信:“新舰‘长风号’已采用学堂图纸改装炮座。朝廷...终于开始变了。”
 
 咸腥的海风吹动她剪短的头发。远处海平线上,落日的余晖染红了通往东西方的航路。她想起很多年前离开北京时,在马车里撕碎的那首《步步惊心》词稿:
 
 **“紫禁城深锁朱门,步步惊心度晨昏。
 
 谁知沧海横流后,长风破□□儿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