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山雨 ...
-
第二十二章山雨欲来
坤宁宫传来的消息一日比一日沉重。皇后娘娘的脉象如同风中残烛,时断时续,太医院几位院判轮番守候,用尽了名贵药材,却也只能勉强吊着一口气。宫中上下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悲戚与难以言状的紧张气氛。斋戒、祈福的旨意早已下达,往日里尚存的一丝年节喜庆被彻底驱散,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素白与沉寂。
妃嫔们每日仍需前往坤宁宫外跪安,虽不能入内,但那座沉寂宫殿中透出的死亡气息,足以让每个人心中都绷紧了一根弦。德妃、贤妃等高位妃嫔面色凝重,言行举止愈发谨慎,但眼底深处那难以掩饰的算计与期待,却逃不过明眼人的观察。一些低位妃嫔则惶惶不可终日,既怕国丧期间行差踏错,更怕皇后一去,自己失去最后的依仗。
邱莹莹每日由挽春扶着,准时出现在坤宁宫外。她穿着最素净的衣裳,不施粉黛,脸色苍白,眉眼间带着恰到好处的哀戚与疲惫。她跪在冰冷的石板上,垂首默祷,姿态虔诚得无可挑剔。她从不与旁人交头接耳,也绝不东张西望,只是静静地完成仪式,然后默默离开。
她的这种沉静,在这种特殊时期,反而显得格外醒目。连一向对她不假辞色的贤妃,偶尔投来的目光中也少了几分冷意,多了些许难以言喻的审视。
这日跪安完毕,邱莹莹正欲离开,德妃却缓步走了过来。德妃今日穿着一身月白色宫装,只在衣襟袖口绣着淡雅的银线缠枝纹,更衬得她气质温婉端庄。
“静贵人近日辛苦了。”德妃语气温和,带着关切,“本宫瞧你气色不佳,可是腿伤又反复了?皇后娘娘病重,我等心焦,但也要保重自身才是。”
邱莹莹连忙躬身行礼:“多谢德妃娘娘关怀。臣妾腿伤已无大碍,只是忧心娘娘凤体,夜不能寐,故而精神有些不济。娘娘主持宫务,才是真正辛劳。”
德妃叹了口气,伸手虚扶了一下:“都是姐妹,何必如此多礼。皇后娘娘如今这般……这后宫上下,还需我等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才是。”她话语中隐隐有以未来后宫之主自居的意味。
邱莹莹心中警铃微作,面上却愈发恭顺:“娘娘说的是。臣妾人微言轻,唯知谨守本分,尽心祈福,一切但凭娘娘和陛下旨意。”
德妃对她的回答似乎颇为满意,点了点头:“你是个懂事的。好了,天冷,快回去吧。”说完,便带着宫女太监,仪态万方地离开了。
看着德妃远去的背影,邱莹莹目光微沉。德妃这是在拉拢她?还是仅仅是一种上位者的姿态?无论如何,这都表明,后位的争夺已经悄然开始了。德妃育有皇子,家世不俗,性情温和,是后位的有力竞争者。她此刻示好,未必是真心,更多可能是一种广结善缘、孤立对手的策略。
回到绛雪轩,拂冬一边替邱莹莹换下被寒气浸透的外衣,一边低声道:“贵人,德妃娘娘今日对您似乎格外和气。”
邱莹莹坐在暖炕上,捧着热茶暖手,淡淡道:“和气?不过是风暴来临前的平静罢了。她需要展现她的‘贤德’与‘容人之量’。我们只需接着,不必当真,更不可靠拢。”
“那……若是贤妃娘娘也……”拂冬担忧道。
“贤妃性子冷傲,不屑于此等手段。但她也绝非易与之辈。”邱莹莹分析道,“眼下她们的重点,是坤宁宫里的那位,以及……陛下心中的那杆秤。我们这些小角色,暂时还入不了她们的眼。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小心,莫要成了她们争斗中的炮灰。”
正说着,挽春从外面进来,脸色有些异样,低声道:“贵人,奴婢方才去内务府领这个月的香烛,听到一些闲言碎语……”
“说。”邱莹莹放下茶盏。
“奴婢听说……长春宫(德妃居所)和景仁宫(贤妃居所)近日往来频繁,两宫的管事太监和掌事宫女似乎走动得很勤。还有……妮才人最近也常往长春宫跑,据说……据说在德妃娘娘面前很是卖力,说了不少……关于贵人的话。”
邱莹莹眼中寒光一闪。妮项棠!这个跳梁小丑,果然不甘寂寞,又急着找新主子了!她在德妃面前说自己坏话,无非是想表忠心,顺便踩自己一脚。
“她都说了些什么?”邱莹莹语气平静。
“具体不清楚,但无非是些……说贵人您看似沉静,实则心机深沉,善于揣摩圣意,上次万嫔之事……说不定也与您有关之类的混账话!”挽春气愤道。
邱莹莹冷笑一声:“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她越是上蹿下跳,死得越快。德妃若真信了她的挑拨,那也枉费了‘贤德’之名。”她顿了顿,问道,“内务府那边,钱太监可有什么新消息?”
挽春道:“钱太监倒是提了一嘴,说张副总管最近似乎很得意,常往长春宫和景仁宫跑,还放出风声,说等过了年,内务府恐怕要有一番大变动。”
内务府大变动?邱莹莹心中一动。这是否意味着,无论谁上位,都准备清洗内务府,安插自己人?这张副总管,看来是提前投靠了某位主子,或是待价而沽。
“看来,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了。”邱莹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
腊月二十八,深夜。一场大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整个紫禁城,将朱墙金瓦妆点得一片素缟。万籁俱寂中,坤宁宫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压抑的哭声,随即,沉重的丧钟一声接一声地敲响,划破了夜的宁静。
皇后,薨了。
消息如同瘟疫般迅速传遍六宫,紧接着是前朝,乃至整个京城。国母崩逝,举国同哀。
按照礼制,皇帝辍朝七日,亲王以下、文武百官及所有命妇皆需服丧。后宫妃嫔更是需斩衰守孝,哭临举哀。
刹那间,整个皇宫被一片哀恸的白色淹没。哭声震天,缟素如云。妃嫔们齐聚坤宁宫正殿,跪在灵前,哀哀哭泣。无论真心假意,此刻都必须表现出极致的悲痛。
邱莹莹跪在妃嫔队列的中后位置,低着头,用帕子掩面,肩膀微微耸动。她并非全无悲伤,皇后虽与她无甚交集,但一位母仪天下的女性如此凋零,总让人心生凄凉。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从这一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而一个新的、可能更加残酷的时代,即将开启。
她的目光透过泪眼,悄悄扫过前方。德妃哭得几乎晕厥,由宫女搀扶着,悲恸之情令人动容;贤妃则挺直脊背,默默垂泪,自有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仪;其他妃嫔亦是各有情状。妮项棠哭得格外卖力,声音尖利,仿佛死了亲娘一般。
焉孔咏一身缟素,坐在灵堂一侧,面色沉痛,眼神却深邃难测。他失去了他的皇后,一个陪伴他多年、虽不热烈却始终存在的女人。但作为帝王,他更清楚,皇后的死,意味着什么。朝局、后宫,都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丧礼的流程繁琐而漫长。邱莹莹严格按照礼制行事,不敢有丝毫懈怠。她知道,无数双眼睛正盯着每一个细节,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攻击她的借口。
期间,她曾与宁杨白有过一次极短暂的眼神交流。宁杨白作为太医,也需在灵堂值守。他看向邱莹莹的目光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与提醒。邱莹莹微微颔首,示意自己明白。
皇后的丧仪持续了整整二十七日。这二十七日,对后宫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身心上的巨大煎熬。当最后的棺椁移送陵寝,一切尘埃落定时,所有人都仿佛脱了一层皮,身心俱疲。
但疲惫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后位空悬,那把凤椅,如同最诱人的诱饵,吸引着所有有资格、有野心的女人。
\\\\**
国丧期间,一切宴乐喜庆皆止。这个年,是在一片素白和沉寂中度过的。直到出了正月,宫中的气氛才稍稍缓和,但那种无形的紧张感却丝毫未减。
这日,邱莹莹去给皇太后请安(先帝皇后,当今皇帝嫡母,平日深居简出)。皇太后年事已高,历经三朝,早已不问世事,但对皇后之死亦感伤怀。她见邱莹莹衣着素净,言行恭谨,便多问了几句。
“哀家听闻,你入宫时日不长,却颇懂得规矩,性子也静。”皇太后声音苍老,却带着洞察世事的清明。
邱莹莹恭敬答道:“太后娘娘谬赞。臣妾愚钝,只知恪守宫规,尽心本分,不敢有违。”
皇太后微微颔首:“懂得守本分,是好事。这后宫啊,就像一座大园子,花儿开得再艳,也得知道根在哪儿。根基不稳,风一吹,就散了。”
这话意味深长,似有所指。邱莹莹心中凛然,连忙道:“太后娘娘教诲的是,臣妾定当时刻谨记,固本培元,不慕虚华。”
从太后宫中出来,邱莹莹反复品味着太后的话。“根基不稳”?是在提醒她缺乏家世背景?还是暗示她目前的“静”并非长久之计?这位深居简出的老太后,看似不问世事,实则心如明镜。
回到绛雪轩,邱莹莹屏退左右,独自沉思。皇后的死,如同移走了一块压在头顶的巨石,却也让她彻底暴露在风雨之中。德妃、贤妃虎视眈眈,妮项棠之流上蹿下跳,内务府暗流涌动……她不能再一味地“静”下去了。
“静”,是姿态,是策略,但不能是全部。她需要主动出击,至少,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和主动权。
她铺开宣纸,磨墨润笔,沉思良久,开始落笔。她写的并非奏折或诉状,而是一篇关于“农耕桑织”与“民生休养”的策论。她以江南水乡的治理为例,结合史书上的典故,阐述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对于稳固国本的重要性。文章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虽略显稚嫩,但观点明确,文笔流畅。
写完后,她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小心地吹干墨迹,收入一个锦匣中。她并不打算立刻将这篇文章呈给皇帝,那太突兀,也太危险。这只是她的一份“功课”,一份储备。她要让皇帝看到,她邱莹莹,并非只有小聪明和急智,她也有思考国事、关心民生的能力与胸怀。这或许,是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能够打动帝心的一张牌。
做完这一切,邱莹莹走到窗前。窗外,积雪初融,露出底下枯黄的草地,但隐隐的,已能感受到一丝微弱的春意。
寒冬即将过去,但真正的春天,还远未到来。甚至,融雪之时,往往比下雪更冷。
山雨,已经蓄势待发。而她,必须做好迎战的准备。她的目光,投向养心殿的方向,沉静中,透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