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论坛之光 ...
-
沈亦舟从日内瓦载誉归来,带回的不仅是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属于他们两个人的荣耀。
那份在致谢页上的公开肯定,如同最温暖的养分,让林清颜内心的自信悄然生长,枝繁叶茂。
生活很快回归到忙碌而平静的轨道。沈亦舟投入了新的研究周期,而林清颜在博士研究的深入过程中,也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挑战。
H大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邻近的S大理工学部,为了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决定联合举办一场小型的校际研究生学术论坛,主题定为“融汇与创新:数字时代的人文与科学对话“。
林清颜的导师,是此次论坛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在一次组会后,她特意留下了林清颜。
“清颜,这次论坛的组织工作,需要一个细心且有想法的人来协调,特别是议程设置和跨学科的沟通。“导师看着她,目光中带着信任与期待,“我记得你之前那篇《第三排定律》就展现了很好的跨学科思维,而且你做事沉稳。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参与进来,主要负责文科这边的联络和部分议程设计?“
林清颜愣住了。
参与组织工作?
协调?
联络?
这些词汇对她而言,曾经遥远得如同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她习惯了独自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与文字为伴,习惯了安静地倾听和思考,而非站在人群前协调安排、沟通四方。内心那个习惯性退缩的、略带社恐的自我立刻发出了警告的信号。
她下意识地想婉拒:“老师,我……我怕我经验不足,做不好……“
导师温和地笑了笑:“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有经验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也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学术共同体的运作。你的细腻和文字能力,在沟通和议程设计上会是优势。试试看,遇到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
导师的鼓励像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推了她一把。
晚上,她和沈亦舟说起这件事,语气里还带着明显的犹豫和忐忑。
沈亦舟听完,没有立刻给她建议,而是问:“你担心的是具体哪一部分?是联系不认识的老师和同学,还是在公开场合安排事宜?“
他总是能这样,精准地帮她分解问题的颗粒度。
林清颜仔细想了想,说:“好像……都担心。怕沟通不顺畅,怕安排有疏漏,也怕自己应付不来那么多突发状况。“
“沟通可以预先准备脚本和邮件模板,减少临场失误。“沈亦舟理性地分析,“安排事宜可以借助项目管理工具,列出清单,逐项跟进。突发状况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预设几种常见情景的应对方案。“
他顿了顿,看着她的眼睛,补充了一句,
“而且,我认为导师说得对,你的细腻和共情能力,会让你在协调沟通时,比单纯程序化处理做得更好。“
他的分析驱散了一些对未知的恐惧,而他最后那句肯定,则给了她莫大的勇气。
林清颜深吸一口气,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仿佛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副本。
她开始频繁地发送邮件,与S大理工学部的负责同学对接,协商论坛的具体形式、报告主题的筛选标准。
起初,她每写一封邮件都要反覆斟酌措辞,生怕显得不专业或者表达不清。
她拉着沈亦舟帮她检查重要的邮件,他总是能指出那些过于文学化、可能引起歧义的表述,帮她修改得更为简洁、准确。
在议程设计上,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跨学科视野和文学编排的敏感度。
她没有简单地将文科和理科的报告分块罗列,而是巧妙地将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的哲学报告,与介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计算机科学报告前后相邻;
将研究“科幻文学叙事“的文学报告,与探讨“量子物理科普传播“的物理学报告安排在同一 节内。
她试图在议程的起承转合中,营造出一种学科间隐秘的对话与张力。
这个设计方案在联席讨论会上提出时,得到了与会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S大那位原本觉得文科生可能不太懂科学逻辑的负责同学,也对她刮目相看,会后主动过来和她交流,赞叹道:“林同学,你这个议程编排很有心思,像是给论坛写了一个隐形的‘剧本’。“
论坛筹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种琐事纷至沓来:确认最终参会名单、协调场地设备、准备会议材料、安排茶歇……林清颜的手机响个不停,微信里多了好几个工作群。
她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待办事项。
沈亦舟看着她从最初的紧张无措,到后来能有条不紊地逐一处理问题,甚至能安抚因为报告顺序而产生小情绪的同学,眼神里充满了不动声色的欣赏。
论坛当天,阳光明媚。作为主要协调人之一,林清颜穿着一身得体的浅色套装,早早来到了会场。
她胸前挂着工作证,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的检查,与工作人员确认细节,微笑着迎接与会的老师和同学。
当论坛正式开始,她作为主持人之一走上台前,进行开场介绍和议程概述时,台下坐着的有她熟悉的师友,也有许多陌生的面孔,包括S大来的老师和学生。
聚光灯打在她身上,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看到了坐在角落的沈亦舟,他正静静地望着她,眼神平静而专注,像定海神针般稳住了她的心神。
她开始发言,声音起初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但很快便稳定下来,变得清晰、从容。
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简洁优美的语言,阐释了本次论坛“对话“与“融汇“的初衷,并生动地介绍了精心设计的议程亮点。
她的表达既有文科生的文采与感染力,又不失逻辑与条理,完美地驾驭了这个开场。
整个论坛期间,她穿梭于会场之间,及时处理各种小状况,引导发言人,控制会议节奏。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安静地坐在图书馆第三排的女孩,而是成为了这个小型学术交流场域中,一个沉稳、可靠、闪闪发光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论坛圆满结束后,导师特意走过来,欣慰地拍了拍她的肩膀:“清颜,做得非常出色!超出了我的预期。
“几位S大的老师也对她的组织工作和开场主持表示了赞赏。
人群渐渐散去,林清颜终于松了一口气,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疲惫的充实感。她走到一直安静等待的沈亦舟面前,眼睛亮晶晶的,像藏了星星。
“感觉怎么样?“他问。
“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她笑了,带着一点如释重负,也带着一点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写道:
**“今天我站在了聚光灯下,不再是角落里的记录者,而是学术交流的串联者。
发出的邮件、协调的事务、设计的议程、主持的开场……这些曾经陌生的挑战,如今都成了我成长的阶梯。
原来,那个安静内向的我,体内也蕴藏着与世界从容对话的力量。
感谢那个推我一把的导师,更感谢那个始终相信我能行的他。
原来,‘并行’的意义,也包括见证彼此破茧成蝶的每一个瞬间。“**
沈亦舟在日程本上记录:
**“观察到林清颜成功主导完成校际学术论坛协调组织工作。
表现: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公众表达能力显著提升。
其跨学科视野在议程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
结论:个体能力边界得到有效拓展,自信心显著增强。此经历对其未来学术生涯与个人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关系动态:见证伴侣成长过程,满足感与认同感提升。“**
在他看来,她的这次“破圈“尝试,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能力扩容“和“系统升级“。
他乐于见到她的星图变得更加广阔和明亮,因为他们的轨迹始终并行,她的每一次闪耀,都让他所在的这片星空,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