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致谢页上的星光 ...
-
沈亦舟博士后期间,致力攻关的那个量子信息处理的理论模型,历经数月的反覆推演、数值模拟与不断的自我否定与重建,终于在一个曙光初现的清晨,迎来了决定性的突破。
那是一个周六,林清颜因为前一晚熬夜查阅资料,起得稍晚。
她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卧室时,发现沈亦舟并不像往常一样在书桌前工作,而是静静地站在客厅的窗边,望着窗外被朝霞染红的天际线。
他背影挺拔,肩颈线条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
听到动静,他回过头。
晨光在他周身勾勒出一圈柔和的光晕,他的脸上没有狂喜,只有一种风暴过后深海般的宁静,以及眼底难以掩饰的、如同星辰般闪亮的光芒。
“醒了?“他的声音比平时更温和一些。
“嗯,“林清颜走近,敏感地察觉到他不同寻常的状态,“你……看起来好像不太一样。“
沈亦舟转过身,面对着她,嘴角微微上扬,那是一个清晰而确定的笑容。“模型通了。“他言简意赅地说,语气平静,却像在平静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
林清颜瞬间睁大了眼睛,睡意全无。她深知这个模型对他的意义,这不仅关乎他博士后阶段的成果,更可能为他一直在探索的领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过去几个月,她看着他为此殚精竭虑,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废寝忘食。
此刻,所有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真的?!太好了!“她几乎是跳起来扑过去抱住了他,内心的喜悦与他的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无比和谐。
沈亦舟稳稳地接住她,手臂环住她的腰,将下巴轻轻抵在她的发顶,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嗯,比预想的最优解还要理想。“
这项突破性的进展,很快在领域内引起了关注。
他的合作导师极为振奋,并动用人脉,极力推荐他将这项成果提交给下个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一个顶级国际物理学会议。
这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意味着他的工作将接受世界范围内顶尖同行的审视。
沈亦舟开始进入了更加忙碌的备战阶段,准备会议报告的幻灯片,演练答辩。
林清颜则主动担负起了更多的后勤工作,确保他在高强度的工作下,饮食和作息尽量规律。她也是他的第一位听众,在他练习报告时,虽然听不懂那些深奥的物理细节,但她会从报告的逻辑结构、语言节奏、乃至幻灯片的视觉效果上提出建议。
“这里的过渡好像有点突兀,“她会指着幻灯片说,“如果加一个承上启下的简短句子,会不会更容易跟上?“
或者,“你讲到这个关键数据时,语速可以再放慢一点,强调一下,给听众一点消化的时间。“
她的反馈来自一个完全外行的视角,却往往能戳中那些沈亦舟自己因为过于熟悉而忽略的传达盲点。他采纳了她的许多建议,将报告打磨得更加清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
在准备报告的最后阶段,涉及到致谢部分。通常,研究者会感谢导师、合作者、资金支持机构等。沈亦舟在电脑上敲下了常规的感谢名单后,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片刻。
林清颜正坐在旁边的沙发上看书,并未留意他的迟疑。
他转头看了她一眼。她安静地蜷在那里,台灯的光线为她镀上一层温柔的轮廓,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浅浅的阴影,神情专注而平和。
就是这个身影,在他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静静地陪伴在侧,像一座宁静的港湾,抚平他因思考而焦灼的神经;
也是她,用她跨学科的奇思妙想,时不时撞击他的思维壁垒,带给他意想不到的灵感;
更是她,让他理解了情感为何物,让他的世界除了公式与数据,多了温度与色彩。
他回过头,在致谢名单的最后,郑重地敲下了一行新的文字。
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没有提及她的名字,却是他能给出的、最公开也最私密的肯定。
日内瓦的会议如期举行。?
由于时差,林清颜是在会议当天的傍晚,通过网络直播观看的沈亦舟的报告。
屏幕里的他,穿着合身的西装,站在国际级的讲台上,从容不迫地介绍着他的模型。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出来,冷静、自信、逻辑严密,举手投足间充满了学者的风范与魅力。
她看着他在问答环节与台下的顶尖学者们自如交流,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骄傲与激动。
报告接近尾声,到了致谢环节。沈亦舟一页页翻过幻灯片,感谢了导师、团队成员、合作机构……最后一页,画面定格。
那页幻灯片背景简洁,只有寥寥几行文字。最后一行,清晰地写着: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my partner, who has been a constant source of inspiration and tranquility throughout this journey.“**
(最后,我要向我的伴侣表达最深切的感谢,她始终是我这段旅程中灵感与平静的源泉。)
林清颜盯着屏幕上那行字,呼吸在那一刻骤然停滞。
周围的一切声音仿佛都消失了,世界只剩下那行英文单词,和她胸腔里剧烈的心跳声。
灵感与平静的源泉 (a constant source of inspiration and tranquility)。
他用了“inspiration“——灵感。
他公开承认,她的存在,她的思维方式,给予了他创造性的启发。
他也用了“tranquility“——平静。他告诉所有人,是她让他在艰苦的科研探索中,保持了内心的安宁与专注。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谢谢支持“,这是一个顶尖的物理学者,在一个庄重的国际学术场合,对他伴侣的价值给予的最高规格的、也是最贴合他内心的专业化肯定。
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了上来,模糊了屏幕上的字迹。
她用手背慌忙地去擦,却越擦越多。
那是一种被深刻理解、被极致尊重、被隆重珍视的巨大幸福感所带来的冲击。
报告结束,掌声通过网络传来。
屏幕里的沈亦舟微微鞠躬,神情依旧平静,但林清颜仿佛能看到他垂下眼帘时,眼底那一闪而过的、温柔的星光。
她立刻拿起手机,想要给他发信息,却发现手指激动得有些颤抖,不知该说什么好。最终,她只发过去两个字:
“看到啦。“后面跟了一个哭着笑的表情。
几分钟后,沈亦舟的回覆来了,同样简洁:
“实话。“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将那页致谢幻灯片截图(隐去了其他信息),只留下了最后那句话,并配文:
**“他在世界面前,用他最熟悉也最郑重的方式,为我们的‘并行’写下了注脚。
‘灵感与平静的源泉’——这是我听过,对爱情最崇高的礼赞。
原来,我们早已成为彼此星图上,那颗既能指引方向,又能安定心灵的、最亮的星。“**
而沈亦舟在日内瓦的酒店里,在日程本上记录:
**“国际会议报告完成。
反馈积极。
关键行动:在致谢部分明确感谢林清颜(定义为‘灵感与平静的源泉’)。
预期效果:公开确认其在我学术生涯与个人生活中的核心价值。
观察:此举在常规学术规范之外,但符合内在真实性与情感表达需求。
结论:关系的公开维度与价值确认得到进一步强化。“**
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感谢,更是一次重要的“关系价值声明“。他将他最珍视的伴侣,正式而荣耀地写入了他的学术史册,如同将一颗独特的星辰,永久标注在了他探索未知的宇宙星图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