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云端并行 ...
-
学术生涯如同永不停歇的列车,总会在不同的站台迎来短暂的停靠与分岔。
沈亦舟因其在日内瓦会议上报告的突破性模型,收到了美国西海岸一所顶尖研究机构发来的邀请,希望他能前往进行为期三周的深度合作交流。
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能与该领域的顶尖团队面对面碰撞思想,进一步推进他的研究。
当沈亦舟将这个消息告诉林清颜时,她正埋头于一堆关于“维多利亚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学再现“的英文文献中。她抬起头,愣了一下,随即放下手中的笔,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这是好事啊!一定要去。“
她的反应自然而真诚,没有丝毫的犹豫或不舍。沈亦舟看着她,确认道:“三周时间不算短。“
“嗯,我知道。“林清颜点点头,语气平和,“但机会难得。
而且,现在又不是没有网络的年代。“她甚至开起了玩笑,“正好检验一下我们异地协作的『系统稳定性』。“
她如此坦然成熟的态度,让沈亦舟微微讶异之余,心底更多是熨帖的安心。
他记得早些时候,哪怕是几天的分离,也曾让她感到些许不安。
而如今,他们都已在各自的学术道路上站稳脚跟,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和独立,对彼此的信任也早已根深蒂固。
短暂的分离,不再是不安与考验,而是成长路上必然的、可以被成熟处理的插曲。
出发前一晚,两人像往常一样一起做饭、收拾。
沈亦舟有条不紊地整理行李,林清颜则帮他检查证件和必要的文件。
没有伤感的离愁别绪,更像是为一次普通的出差做准备。
“到了那边,记得把日程表共享给我。“林清颜一边将叠好的衬衫放进行李箱,一边说,“这样我知道你什么时候在忙,什么时候方便联系。“
“好。“沈亦舟应道,同时将自己的平板电脑递给她,“这个留给你,里面有我们共享文档和『星图轨迹』的完整备份。“
他们已经习惯利用各种云端工具来同步生活与学术进度。
沈亦舟出发后,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公寓里少了一个伏案工作的身影。
他们之间隔着十五个小时的时差,但科技的纽带将他们紧密相连。
每天清晨,林清颜醒来时,总能收到沈亦舟在当地前一天晚上,发来的总结性留言,内容简洁:
“今日与M教授团队讨论顺利,模型边界条件有新思路。“
“参观了他们的超导实验室,设备很先进。“
“报告初稿完成,已上传共享文档,有空可看逻辑链条。“
而当林清颜结束一天的学习,在深夜入睡前,会将自己一天的进展和思考发送给刚刚开始新的一天的沈亦舟:
“关于科技物『中介性』的理论梳理有点卡住,感觉需要引入更多现象学的视角。“
“今天导师肯定了我对狄更斯小说中铁路意象的新解读,说视角独特。“
“附上一张今天学校咖啡厅窗外的晚霞,感觉你会喜欢。“
他们不追求即时的回应,更像是将各自的轨迹,通过文字、图片和文件,持续不断地标注在共同的云端星图上。
距离没有带来信息的滞后与情感的隔阂,反而因为这种异步的、沉淀过的分享,让交流变得更加凝练和富有内容。
他们也会约定好时间进行视频通话。
通常会选在林清颜的晚上,沈亦舟的清晨。
屏幕那头的沈亦舟有时背景是晨曦微露的校园,有时是堆满资料的书桌。
他们会交流各自的研究进展,也会分享生活中的细碎片段。
一次视频时,林清颜正在为一个理论难点苦恼,随口抱怨了两句。
沈亦舟听完,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说:“把你梳理的关键词和困惑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共享给我看一下。“
林清颜依言行事。半小时后,沈亦舟发回了一份修改后的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可能的逻辑断点和需要补充的文献方向。
“试试从这几个角度重新切入。“他在视频里说。虽然隔着屏幕,那种并肩作战、智力支援的感觉却丝毫未减。
还有一次,沈亦舟在视频里略显疲惫地提到,合作讨论中遇到了一些技术路线上的分歧。林清颜安静地听他说完,然后轻声说:“还记得你之前说过的吗?有时候看似对立的方案,可能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是统一的。
也许你们需要找到那个能容纳双方优点的『更高维度』的框架?“
她的话语带著文科生特有的跳跃性和整体观,却像一缕清风,吹散了沈亦舟脑海中因过度专注细节而产生的迷雾。
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紧蹙的眉头舒展了些许。
三周的时间,在这种高效、充实且充满信任的“云端并行“中,过得比想象中更快。
他们没有因距离而产生隔阂与猜疑,反而因为这种短暂的独立空间,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对方在自身领域闪闪发光的模样,也更珍惜彼此在精神上的依托与共鸣。
当沈亦舟结束交流,风尘仆仆却又精神奕奕地回到S市时,林清颜去机场接他。
在熙熙攘攘的到达大厅,他们相视而笑,没有激动的拥抱,只是很自然地接过他手中的部分行李,仿佛他只是出了一趟短差。
“欢迎回来。“她说。
“嗯,回来了。“他回应。
回家的路上,他们并肩坐在出租车后座,夕阳的余晖透过车窗洒在两人身上。
他们低声交谈着,分享着这三周来在云端未曾详尽描述的细节。
距离没有产生隔阂,反而像一次短暂的充电,归来时,彼此都带着新的能量与见闻,他们的“并行轨迹“在经历了短暂的空间分岔后,以更丰富的内涵,再次紧密地重合在一起。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写道:
**“三周的短暂分离,十五小时的时差,没有稀释任何东西,反而像一次对关系韧性的压力测试。
我们用云端文档共享进度,用异步留言传递思念,用视频通话校准方向。
距离产生的不是隔阂,是对彼此独立灵魂的欣赏,是对重逢时分享新见闻的期待。
原来,成熟的爱情,拥有穿透空间的维度。
我们的星图,即使暂时分处两地,也依然在同一片宇宙中共振。“**
沈亦舟在倒时差的间隙,于日程本上记录:
**“为期三周国际合作交流结束。
成果:达成预期合作目标,获得新研究灵感。
关系维度观察:在此期间,与林清颜的远程协作模式运行稳定高效。
主要工具:云端文档、异步通讯、定期视频。
效果:信息同步及时,情感支持持续,学术互助有效。
结论:当前关系模式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与远程适应性。
短期分离对关系稳定性无负面影响,且可能带来新的成长刺激。“**
在他的评估体系里,这次短暂分离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事业拓展,更是一次对他们“关系系统“远程协作能力的完美验证。
系统表现优异,稳定性与适应性均超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