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交汇地带 ...

  •   博士生涯的序幕正式拉开,如同推开一扇通往更深邃知识殿堂的大门。

      林清颜的开题报告顺利通过,导师对她提出的“现当代文学中的物质文化书写”方向表示了肯定,但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清颜,这个选题很有潜力,但要注意避免陷入纯文学内部的循环论证。
      如果能引入更开阔的视野,或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导师的话像一颗种子,落在林清颜的心田。

      她开始有意识地跳出纯文学的文本分析,将目光投向更广袤的知识领域。

      而在与沈亦舟日益深入的日常交流中,一个模糊的念头逐渐清晰——她所研究的文学文本中,那些对器物、技术、城市空间的描摹,何尝不是特定历史时期科学观念、技术水平与社会心态的折射?

      而沈亦舟所处的那个理性、精确、追求宇宙规律的物理世界,其发展历程本身,也充满了叙事性,影响并被影响于人类的精神图景。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不已。她开始有目的地阅读科学史、技术哲学方面的著作,从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到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从柏格森的时间哲学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沉思。

      这些原本存在于她知识体系边缘的领域,如同拼图般,一块块与她熟悉的文学文本产生奇妙的连接。

      她发现,鲁迅笔下对“铁屋子”的绝望与近代科技冲击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困境隐隐呼应;

      张爱玲小说中,那些精雕细琢的器物与都市摩登文化背后的物质主义浪潮密不可分;

      甚至当代科幻文学中的种种想象,也与量子物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天晚上,她抱着一本《十九世纪科学思想史》和几篇关于“文学与科学”交叉研究的论文来到沈亦舟的公寓,眼睛亮得惊人。

      “亦舟,”她迫不及待地分享她的新发现,“我发现我以前的研究,好像只停留在『物』的表面,忽略了它背后那条强大的、由科学与技术编织的『意义之流』。”

      沈亦舟刚结束一轮数据计算,正靠在椅背上休息,闻言看向她,目光里带着鼓励:“比如说?”

      “比如,”林清颜在他对面坐下,将书摊开,“我在研究一篇八十年代的小说,里面反覆出现『收音机』这个意象。
      以前我可能只分析它作为一个家庭物件承载的情感记忆。
      但现在我会想,收音机的普及背后是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重塑了人们的时空感知和社会联结方式。
      这种深层的技术逻辑,是不是也参与构建了那个时代文学中的情感结构和叙事节奏?”

      沈亦舟认真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点,这是他陷入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从传播学和技术社会学的角度看,是的。
      任何技术物都不仅仅是工具,它会重塑人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框架。”他顿了顿,补充道,“这就像一种『隐性参数』,虽然不直接出现在文学文本的显性层面,却作为背景条件制约着叙事的可能性空间。”

      “隐性参数!对,就是这个感觉!”林清颜几乎要为他精准的比喻欢呼起来,“还有,我在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和科普作品,发现科学发现的过程本身也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和人性的挣扎,这和文学创作中的灵感、叙事张力有某种同构性。”

      她拿起另一篇论文:“你看这篇,讨论『确定性的终结』从物理学到文学的影响。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是不是也松动了传统文学中那种因果分明、线性叙事的霸权?促生了更多充满不确定性、多义性的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文本?”

      沈亦舟的眼中闪过赞赏的光芒。

      他发现,当林清颜跳出纯文学的内部视角,开始用这种跨学科的、更具历史纵深和哲学反思的眼光审视她的研究对象时,她整个人的学术气场,都变得更加开阔和自信。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文本的阐释者,更像一个在文学、历史、科学、哲学交汇地带勇敢勘探的探索者。

      “你的思路很有启发性。”他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文学与科学,看似分属两种文化,但在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层面上,或许共享着某些深层的结构。它们都是对『真实』的不同模式的逼近和言说。”

      他的话无疑给林清颜打了一剂强心针。

      她开始更系统地将这种融合视野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她选修了哲学系开设的“科学哲学导论”,甚至鼓起勇气去旁听物理学院面向人文社科学生的科普讲座。

      虽然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对她而言依然如同天书,但她努力去理解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与世界图景。

      沈亦舟成了她这个探索过程中最特别的“顾问”。

      当她对某个科学史概念模糊时,他会用最简洁清晰的语言为她解释;
      当她试图理解某个物理概念如何可能影响文学观念时,他会从物理学内部的范式革命谈起,帮她梳理观念传播的可能路径。

      他们之间的交流,不再仅仅是情感的支持和生活的分享,更增添了浓厚的智性色彩。

      书桌旁、晚餐后、散步途中,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为了一个“科学如何影响文学感知”或者“文学隐喻如何启发科学想象”的话题而深入讨论,有时甚至会争执不下,却又总能在碰撞后达成更深的理解。

      林清颜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窗外是无比瑰丽和壮阔的风景。

      她的博士研究,因为注入了科学史的维度而变得立体和丰厚起来。

      她不再焦虑于资料的堆砌和理论的套用,而是享受着在不同知识体系间建立连接、发现隐秘关联的乐趣。

      这种视野的开拓,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与沈亦舟的关系。

      他们仿佛站在了两座不同的知识高山上,原本遥遥相望,如今却在云雾缭绕的山腰处,发现了一条彼此连通的小径。

      他们依然拥有各自独立的山顶风景,却也多了一份在半途相遇、交换见闻的惊喜与笃定。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记录下这种豁然开朗的感受:

      **“导师的一句提点,像钥匙打开了通往新大陆的门。
      我开始尝试将文学的细腻感知,与科学史的宏阔脉络相连接。
      发现文本背后的‘隐性参数’,探寻叙事与科学范式之间的隐秘共振。
      这条路充满挑战,却也无比迷人。
      更幸运的是,在我的勘探队里,有一位来自‘对岸’的资深向导。
      我们在知识的交汇地带相遇,交换着彼此领域的‘地图’,这种智性上的同行,让我们的并行轨迹,拥有了更深刻的维度。”**

      沈亦舟在日程本上,也记录了这一变化:

      **“
      观察到林清颜研究范式转向:从纯文学内部研究,拓展至文学与科学史/科学哲学的交叉领域。

      行为:主动涉猎相关文献,参与跨学科讨论。效果:其研究视野显著拓宽,问题意识更具深度与反思性。

      协作模式更新:在原有情感与生活支持基础上,新增‘跨学科智识交流’模块。

      反馈:此协作模式运行良好,有效促进双方思维碰撞与认知提升。

      结论:支持其持续探索此研究方向。”**

      在他看来,林清颜学术视野的跃升,不仅是她个人的成长,也为他们的“人生合伙系统”增添了更具生产力的“智识协作”模块,使得他们的伙伴关系更加丰满和坚不可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