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初心为灯 ...

  •   沈亦舟在S大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与赵博士的关系也维持在一种表面客气、內里界限分明的平衡状态。

      他似乎已经穿过了那片荆棘地,而林清颜,却悄然迎来了属于她的考验期。

      H大师范大学的文学院以治学严谨著称,博士阶段的课程压力、大量的专业文献阅读、以及导师对独立研究能力的高要求,像几座无形的大山,缓缓压在林清颜的肩头。

      她不再是那个只需专注备考硕士的学生,而是需要在自己选定的“现当代文学中的物质文化书写”领域内,开凿出哪怕一丝新意的研究者。

      最初的兴奋感过去后,随之而来的是深切的自我怀疑。

      她面对浩如烟海的理论著作和文本分析,时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浅薄。

      导师的一句“这个选题的切入点还需要再凝练”,同门师姐一篇思路清晰、引证丰富的课程论文,甚至只是图书馆里那些堆积如山、仿佛永远也读不完的参考书,都能轻易触动她紧绷的神经。

      她开始失眠,食欲不振,坐在书桌前对著文献一整天,却可能一个字也读不进去。

      那种熟悉的、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感再次笼罩了她,甚至比考研时期更甚。

      因为这一次,她不仅要应对知识本身,还要直面自己可能“江郎才尽”、“并非真正适合学术”的恐惧。

      沈亦舟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变化。
      她周末过来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叽叽喳喳地分享阅读中的趣闻,更多的是抱着笔记本电脑,眉头紧锁地发呆。

      她眼下的乌青比他之前熬夜赶进度时还要明显,整个人像一朵缺水的花,渐渐失去了光彩。

      他试图用理性分析帮助她。

      “你的文献综述框架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时间填充。”
      “导师的意见是建设性的,并非否定。”
      他甚至帮她梳理过一次论文逻辑。

      但这些理性的话语,此刻对于陷入情绪漩涡的林清颜来说,如同隔靴搔痒。

      她知道他说得对,但那种无力感和自我否定感,像沼泽一样缠绕着她,让她无法挣脱。

      她只是勉强笑笑,说“我知道”,然后继续沉默。

      又是一个周六,林清颜对着摊开的笔记本和满屏的文献,再次陷入呆滞,眼神空洞。

      沈亦舟合上自己的电脑,走到她身边,静静地看了她一会儿。

      “出去走走。”他不是商量的语气,而是温和却不容拒绝的提议。

      林清颜茫然地抬头:“去哪里?我还有好多……”

      “暂时忘掉它们。”沈亦舟打断她,伸手合上了她的笔记本电脑,“带你去个地方。”

      他没有说去哪里,只是牵起她的手。

      林清颜顺从地跟着他,像个失去方向的孩子。

      他们坐上地铁,换乘,熟悉的站名唤醒了林清颜些许意识。

      当他们走出地铁站,看到那所承载了他们无数回忆的母校大门时,林清颜愣住了。

      “怎么回这里了?”

      “充电。”沈亦舟言简意赅,牵着她,熟门熟路地走向那座熟悉的图书馆。

      午后的阳光正好,图书馆三楼阅览室依旧是那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空气里弥漫著书香和安宁的气息。

      他们悄无声息地走进去,径直走向那个曾经的“专属区域”——第三排。

      靠窗的那个座位空着。

      沈亦舟示意林清颜坐下,自己则坐在了她旁边的位置,恰好是当年他常坐的、她前排的那个座位。

      只不过这次,他转过身,面对着她。

      林清颜坐在那里,手指抚摸着熟悉的桌面纹理,环顾四周。

      这里的一切几乎没有改变,阳光的角度,书架的排列,甚至空气中浮动的尘埃,都与多年前那个初秋的清晨别无二致。

      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了。

      她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穿着素色连衣裙、怀揣着小心翼翼暗恋的自己,是如何每天怀着雀跃又紧张的心情,提前半小时来到这里,只为能远远地看一眼前排那个专注的背影。

      那时候,她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装下课业和一个不敢言说的秘密。

      那时候,最大的苦恼,不过是担心抢不到这个位置,或者在他面前表现得不够好。

      对比现在面临的博士学业压力、对未来学术道路的迷茫,那时的烦恼显得如此单纯而遥远。

      沈亦舟静静地看着她脸上变幻的神情,从最初的茫然,到追忆,再到一丝恍然。

      他没有打扰她,直到她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他身上,带着一丝困惑和询问。

      他这才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在这片他们故事开始的静谧空间里,显得格外郑重:

      “清颜,别忘了,”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要望进她灵魂深处,“你是从这里开始,一步步照亮了我的世界。”

      林清颜浑身一震,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他继续说道,语气平静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那时候,你坐在这里,安静地看书,偶尔写写画画。
      你夹在书里的干花,你留下的便签,你所有不经意的、细微的举动,对我来说,都像黑暗中零星的光点。
      是你,让这个原本只有公式和数据的座位,变得有了温度,有了期待。”

      他极少如此直白地袒露心迹,更从未如此清晰地描述过,她在他生命中的意义。林清颜一直以为,是自己先动心,是自己漫长的暗恋终于得到了回响。

      她从未想过,在她默默注视他的时候,她本身,也早已成为了他灰白理性世界里,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

      “你看,”沈亦舟环视了一下这个小小的空间,目光最后落回她脸上,带着一种让她心安的坚定,“你从这里起步,凭藉着自己的努力和那份执着的韧劲,考上了硕士,又申请到了博士。
      你走过的每一步,都扎实而清晰。你面对过考研的压力,也帮助我度过了实验室的难关。
      你的细腻,你的文字,你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他顿了顿,总结道:“所以,现在眼前的这点困难,和你已经跨越的障碍相比,并不会更可怕。别被暂时的迷雾困住,忘了你来时的路,和你本身就能发光的事实。”

      他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泛的安慰,而是将她过去的努力和自身的价值,如同拼图一般,一块块在她面前拼凑完整。

      他带她回到这里,不仅是重温旧梦,更是让她直面那个曾经勇敢、执着、充满生命力的自己。

      林清颜望着他,眼眶渐渐湿润。

      积压了数周的压力、焦虑和自我怀疑,在这一刻,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他不是告诉她“你能行”,而是提醒她“你一直都很行”。他让她看到的,不是虚无的未来,而是确凿的过去和真实的自身。

      她低下头,泪水滴落在手背上,却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一种被深深理解和托住的感动。

      “谢谢你,亦舟。”她哽咽着说。

      沈亦舟伸出手,轻轻拭去她脸颊的泪水。

      “回去吧,”他说,“你的战场在那里。但无论何时,这里永远是你的充电站,而我,永远是你的同行者。”

      离开图书馆时,林清颜最后回头看了一眼那个第三排靠窗的座位。

      阳光依旧温暖,她的心却不再冰冷沉重。

      沈亦舟的话,像一盏灯,重新照亮了她来时的路,也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勇气。

      她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这一次,她将带着这份来自初心和爱人的双重力量,更加笃定地走下去。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写道:

      **“他带我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
      在那个充满阳光的第三排,他告诉我,是我曾一步步照亮了他的世界。
      那一刻,所有自我怀疑的坚冰瞬间消融。
      原来,在我仰望他的时候,我也曾是他的光。
      学业的迷雾依然存在,但我不再害怕。因为我记起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体内蕴藏着怎样的力量。
      他是我的镜子,照见了我遗忘的荣光。”**

      沈亦舟在日程本上记录:

      **“辅助林清颜应对学业压力与自我怀疑。
      措施:环境干预(返回母校图书馆初遇地)、情感肯定(明确其过往行为对我的积极影响)、价值重申(强调其已具备的能力与品质)。
      结果:情绪明显好转,认知重构初步完成。
      后续跟进:保持关注,必要时重复肯定性沟通。
      结论:对伴侣的心理支持,需结合具体情境与个人历史,唤醒其内在力量源头比单纯理性分析更有效。”**

      他将这次“心理支持”作为一个项目来总结,但项目成功的核心,却是他那份超越理性的、发自内心的深情与洞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