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守护与转折 ...
-
那份由林清颜协助润色、沈亦舟最终定稿的项目进展说明,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虽然轻微,却荡开了层层涟漪。
导师在收到邮件后不久,便约沈亦舟进行了一次单独谈话。
谈话的具体内容沈亦舟没有详述,但林清颜从他之后略微松弛的状态和重新投入到研究中的专注度能感觉到,导师至少是听进去了他的陈述,并给予了某种程度的支持或警示。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赵博士显然并未因为一份措辞谨慎的报告而放弃他的企图,只是策略变得更加隐蔽和具有试探性。
他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沈亦舟工作的区域,以“关心进度”、“交流想法”为名,行施压和套取信息之实。
甚至有两次,林清颜在周末与沈亦舟视频通话时,都隐约听到背景里传来赵博士那过分热情的声音,而沈亦舟的眉头会随之不易察觉地蹙起。
这种持续的、低强度的干扰和精神消耗,比一次性的正面冲突更磨人。林清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知道,仅仅依靠防守性的文字策略是不够的,沈亦舟需要更坚定地展现出自己的边界和立场。
一个周五的晚上,沈亦舟难得没有加班,两人约在大学城一家安静的书咖见面。他看起来比前段时间更疲惫,眼下乌青明显,连喝咖啡时都带着一种机械式的急促。
“赵博士今天又找你讨论了?”林清颜小心翼翼地问。
沈亦舟放下咖啡杯,揉了揉太阳穴,声音里带着一丝压抑的烦躁:“嗯,几乎是盯着我完成了最后一组关键数据的模拟。
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这部分工作应该有他的‘指导’功劳,甚至提出要共同署名相关的技术备忘录。”
“你怎么回应的?”林清颜的心提了起来。
共同署名是学术合作中极其敏感的一环,一旦松口,很可能就为后续的成果侵占打开了缺口。
“我拒绝了。”沈亦舟语气平淡,但林清颜听出了其中的紧绷,“我明确告诉他,数据模拟的理论基础、参数设置和程序实现完全由我独立完成,现阶段不适合共同署名。”
“他……反应如何?”
“不太愉快。”沈亦舟简短地说,没有描述具体的不愉快是何种形式,但林清颜能想象那绝不会是愉快的场面。
对于沈亦舟这样习惯了用成果说话、不喜纠缠的人来说,这种直接的口头拒绝和对峙,本身就是极大的精神负担。
她伸出手,覆在他放在桌面的手背上,冰凉的指尖触及他温热的皮肤。
“你做得对。”她的声音温柔却无比肯定,“属于你的东西,一步也不能退。退一步,就可能步步退。”
沈亦舟抬起眼,看向她。书咖暖黄的灯光落在他深邃的眼眸里,映出几分不易察觉的脆弱和寻求认同的渴望。
他习惯了独自承受和决断,但此刻,来自她的明确支持和肯定,像一道坚实的壁垒,给了他莫大的力量。
“我只是厌倦这种无谓的纠缠。”他低声说,这几乎是他难得的情感外露。
“我明白。”林清颜握紧了他的手,“但这不是无谓的纠缠,这是你在捍卫自己的学术领地。
沈亦舟,你的价值不在于迎合谁,而在于你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妥协换不来尊重,只有实力和边界才能。”
她的话语清晰而有力,像一把梳子,理清了他因疲惫和厌烦而有些混乱的思绪。
他看着她,这个曾经因为暗恋而小心翼翼、连递出一封信都需要巨大勇气的女孩,此刻却像一位沉稳的战友,用她的智慧和坚定,为他注入冷静和勇气。
“嗯。”他反手握住她的手,力道有些重,仿佛要从她那里汲取更多的力量,“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次对话后,沈亦舟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他不再仅仅是消极防御和避免冲突,而是开始更主动、更有策略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赵博士再次试图以“讨论”为名介入他的核心推导时,沈亦舟没有像以前那样勉强应付,而是直接、礼貌但坚决地表示:“赵博士,感谢您的关注。
这个部分的推导逻辑我已经理清,目前更需要独立的时间进行完善。
如果有需要请教的地方,我会主动向您或导师求助。” 他学会了温和而坚定地说“不”。
在组会上,当赵博士再次试图模糊化处理某些概念的来源时,沈亦舟会立刻、清晰地补充说明:“关于这个拓扑表征的引入,正如我在此前提交的进展报告第X页所述,是基于我对原始模型瓶颈的独立分析……” 他用事先准备好的、无可指摘的书面记录,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加快了研究进度,将关键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整理成一篇完整的预印本论文,并在导师的首肯下,提前提交到了领域内认可的预印本网站上。
时间戳和公开的成果,成为了最有力的所有权声明。
这些变化,林清颜是从沈亦舟日益恢复平静,甚至偶尔带点轻松的语气中感知到的。
他不再那么频繁地提及赵博士的“骚扰”,周末的相处时间也渐渐不再被实验室的阴云所笼罩。
转折发生在一次团队的季度汇报之后。
那天晚上,沈亦舟主动给林清颜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平静。
“今天汇报后,赵博士私下找我谈了谈。”
“他说了什么?”林清颜有些紧张。
“他承认了我的工作在项目中的核心地位,”沈亦舟的语气没有太多波澜,像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并且表示,后续希望能在更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这几乎等于是变相的认输和尊重。
赵博士意识到,这个看似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并非他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沈亦舟用他的专业实力、严谨的证据链条和日益增强的边界感,赢得了这场无声较量的阶段性胜利,也迫使对方调整了态度,从试图侵占转向了寻求某种程度的、更符合规范的协作。
“太好了!”林清颜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落了地。
“谢谢你,清颜。”电话那头,沈亦舟的声音低沉而认真,“如果没有你……”他没有说完,但林清颜明白他的未尽之语。
如果没有她的鼓励、支持和那些关键的文字辅助,他或许不会这么快、这么有效地学会如何在这复杂的环境中守护自己。
“这是你自己做到的。”林清颜轻声说,心里充满了骄傲,“我只是提醒了你,你本来就拥有这种力量。”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写道:
**“他终于穿过了那片充满试探与侵扰的荆棘地。
我看见他从疲于应付到学会坚定说‘不’,从沉默防御到主动亮出边界。
他用实力和智慧守护了自己的星辰,并让企图靠近的暗影学会了保持距离。
原来,爱一个人的方式,不仅是心疼他的疲惫,更是相信他拥有穿越风暴的力量,并在他需要时,成为那盏不灭的引航灯。
他的胜利,亦是我们共同星图上,一座格外明亮的灯塔。”**
沈亦舟在日程本上,为这个持续数月的风波画上了一个句号:
**“潜在学术风险(赵)处理完毕。
结果:对方确认我方核心贡献,转向规范协作诉求。
关键措施:预印本公开(时间戳确权)、组会清晰表述(话语权争取)、直接边界设定(沟通策略)。
辅助因素:林清颜的情感支持与文字策略建议(显著提升应对效率与心理韧性)。
经验总结:在学术竞争环境中,明确的边界与及时的成果固化是维护权益的关键。”**
他将这次成功的守护,归结为技术策略与情感支持的共同作用。
在他的世界里,林清颜的存在,早已从一个美好的变量,演变为他系统稳定和效能提升的重要参数。
风波暂平,他们的轨迹在经历了这次扰动后,变得更加清晰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