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文字为刃 ...

  •   接下来的两周,林清颜能明显感觉到沈亦舟身上的弦绷得更紧了。

      他眼下偶尔会出现淡淡的青影,虽然在她面前依旧克制,但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疲惫,是再简洁的言语也无法完全掩盖的。

      他像一台高速运转后过热的精密仪器,沉默地承载着压力。

      这天周六,原本说好去附近湿地公园走走,却被沈亦舟一个临时的工作电话打断。

      他挂了电话,揉了揉眉心,对林清颜露出一个带着歉意的浅淡笑容:“抱歉,导师那边需要一份紧急的项目进展说明,下午恐怕……”

      “没关系,正事要紧。”林清颜立刻表示理解,“就在你这里弄吧,我正好看看文献。”

      于是,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静静洒在沈亦舟公寓的小客厅里。

      他坐在餐桌旁,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停走走,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快速敲击几行,但进展似乎并不顺畅。

      林清颜坐在旁边的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本理论专著,目光却时不时担忧地飘向他。

      她看到他几次烦躁地将额前散落的黑发向后捋去,这是她极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耐烦动作。

      那份“项目进展说明”,恐怕不仅仅是简单汇报,更是在赵博士虎视眈眈下,一份需要字斟句酌、既展示成果又巧妙划清界限的艰难文书。

      沈亦舟擅长推导公式、构建模型,但对于这种需要微妙措辞、平衡各方关系的文字工作,并非他的舒适区。

      他习惯了直来直去的学术表达,而现在,他需要在不点名指控的情况下,清晰地确立自己的贡献所有权,这需要语言上的智慧和技巧。

      林清颜放下书,轻轻走到餐桌边,给他续了杯温水。

      沈亦舟从屏幕前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未能及时掩去的困顿。

      “写得不顺?”林清颜轻声问,没有直接说破他的困境。

      沈亦舟沉默了一下,没有像往常那样说“没事”,而是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有些表述,需要把握分寸。”

      这对他来说,已经是极大的坦诚。

      林清颜心领神会,她看着他紧绷的侧脸,一个念头忽然闪过。

      她或许不懂那些深奥的物理模型,但她懂文字,懂如何用语言精准地传达意图,如何在不动声色间构筑防线。

      “或许……”她斟酌着开口,语气带着试探,“我可以帮你看看文字表述?你知道的,旁观者清。我们文科生,有时候就爱在字眼上抠细节。”

      沈亦舟闻言,明显愣了一下。

      他习惯了自己解决所有问题,从未想过在学术相关的事务上寻求他人的帮助,尤其还是跨学科的帮助。

      但看着林清颜真诚而带着鼓励的眼神,他心底那层坚硬的自我防护壳,似乎裂开了一道细缝。

      他犹豫了片刻,将笔记本电脑稍稍转向她的方向。

      “只是初稿,逻辑和内容还需要调整。”他语气依旧平静,但默许了她的介入。

      林清颜凑近屏幕,仔细阅读起来。

      沈亦舟的文字一如他本人,简洁、精准、逻辑链条清晰,但确实如她所料,在涉及核心创新点和与他人“讨论”贡献的界定上,措辞过于直接甚至有些生硬,缺乏缓冲和策略性。

      她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拿出自己的平板电脑和触控笔。

      “你继续构思逻辑和内容,”她说,“我试着在旁边,根据你的思路,草拟几个不同风格的版本供你参考?比如,更侧重独立工作历程的,或者更强调在导师指导下、与团队‘良性互动’中推进的……你可以看看哪种语境更合适。”

      这是一个极具建设性且不越界的提议。

      她不是要改动他的核心内容,而是提供文字上的“工具箱”,让他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扳手”。

      沈亦舟看着她,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审视,最终化为一种带着暖意的认可。“好。”他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并肩而坐,各自对着屏幕工作。

      沈亦舟负责梳理技术细节和逻辑主线,林清颜则发挥她的专业特长,开始进行“文字实验”。

      她避开了那些可能引发直接对抗的锋利词汇,转而使用更为学术化、也更难被挑衅的表述。

      她将沈亦舟原稿中“我独立提出了XX模型框架”,润色为“本研究在前期探索基础上,逐步构建并完善了XX模型框架,具体推导过程与数值模拟由本人独立完成并记录在案(参见附件X至X)”。
      既强调了独立性,又用“记录在案”暗示了证据的存在。

      对于与赵博士的“讨论”,她巧妙地将其定位为“团队内部有益的学术交流”,并强调“交流过程中汲取了部分建设性视角,但模型的核心思想、数学工具与最终实现均由本人主导”。
      既承认了交流事实(避免被指责为闭门造车),又清晰划定了贡献边界。

      她甚至还草拟了一个更为“圆滑”的版本,通篇使用“我们”作为主语,看似将成果归于团队,但在关键的创新点描述和具体工作归属上,使用了精确的定语和括号补充,确保沈亦舟的核心贡献在学术规范下无可动摇。

      当她将几个不同风格的段落草稿展示给沈亦舟看时,他仔细地阅读着,目光中最初的审视逐渐变成了惊叹。

      他发现,这些经过她润色的文字,仿佛被赋予了一层柔韧的铠甲,既保护了核心内容,又让潜在的攻击无处着力。

      她将他的“剑”打磨得更加锋利,同时又为他配上了一面措辞优雅的“盾”。

      “这里,”他指着其中一段关于模型创新点的描述,“用‘引入了不同于常规路径的拓扑表征’来替代我原来的‘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的拓扑方法’,确实更客观,也更显功底。”

      “还有这里,”他又指向处理“讨论”贡献的部分,“‘厘清了关键参数的物理图像’,这个说法很好,既肯定了对方的某种作用,又明确这只是辅助性的‘厘清’,而非核心贡献。”

      他开始与她讨论,哪种表述在当前情境下风险更低,哪种又更能体现他的工作价值。

      这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真正的合作。林清颜凭藉对语言的敏锐感知,提供选项和分析;
      沈亦舟则基于对学术圈规则和导师风格的理解,做出最终决策。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那份原本让沈亦舟感到棘手和耗神的进展说明,在林清颜的文字辅助下,逐渐变得条理清晰、措辞得体,既充分展示了工作亮点,又处处设下了无形的防御工事。

      当最后一个段落修改完成,沈亦舟保存好文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紧绷了许久的肩颈线条,终于明显地放松下来。

      他关上电脑,转头看向林清颜,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欣赏和一种深切的动容。

      “谢谢。”他看着她的眼睛,声音低沉而郑重,“你的文字,很有力量。”

      这不仅仅是感谢她帮忙完成了文书工作,更是感谢她以一种他未曾预料的方式,真正地切入到了他的困境之中,提供了实质性的、智慧层面的支持。

      她不再仅仅是情感的港湾,更是可以并肩作战的伙伴。

      林清颜看着他眼中清晰的自己,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她终于不再只是被保护、被支持的那一方,她也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他遮风挡雨,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片角落。

      “能帮到你就好。”她微笑着,眼里有光。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记录:

      **“今天,我第一次用我的‘武器’参与了他的‘战争’。
      当公式与推导遇到人际的暗礁,文字成了最柔韧的舟楫。
      我帮他草拟邮件,斟酌字句,在学术的规范语境里,为他的成果筑起无形的城墙。
      原来,我并非只能站在他的轨道之外提供情感慰借,我的坐标系,同样可以与他的叠加,产生实质的合力。
      看他因我的文字而舒展的眉头,那份喜悦,胜过万千情话。”**

      沈亦舟在发送完那份精心打磨的进展说明后,在日程本上写道:

      **“问题协作处理:
      项目进展说明(用于导师及潜在质疑)。
      协作方:林清颜。
      贡献:提供多版本策略性文本草稿,优化关键表述,显著提升文件防御性与沟通效率。
      结论:跨学科思维融合在处理复杂人际-学术复合问题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她的细腻与语言技巧,是可依赖的宝贵资源。”**

      他将她定义为“可依赖的宝贵资源”,这在他以效率和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里,是最高级别的认可。

      他们的“并行”,在这一刻,从情感陪伴,深化为了能力上的互补与共济。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