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暗流下的星轨 ...

  •   S市的大学城崭新而充满活力,与他们待了多年的母校是截然不同的气质。

      林清颜很快适应了H大师范大学文学院古木参天的幽静环境,而沈亦舟也一头扎进了S大物理学院那栋充满现代化线条的实验楼。

      新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两人虽然学科迥异,学校也相隔几站路,但凭藉着高效的时间管理和共同的决心,他们很快找到了新的相处节奏。

      周末通常是他们的“共享时间”,有时是在沈亦舟的单身公寓里各自看文献,偶尔抬头交流几句;
      有时是一起去探索大学城周边的美食小店;
      有时则是单纯地并肩在陌生的校园里散步,分享一周的见闻。

      林清颜能感觉到,沈亦舟在新环境的初期适应得还不错。

      他的合作导师是位年富力强、学术眼光犀利的长江学者,对沈亦舟颇为赏识,给了他很大的自主研究空间。

      实验室的设备也是一流,能支撑他那些前沿的构想。

      她为他感到高兴,以为“同城”的愿景将会一直这样平静而顺遂地延续下去。

      然而,学术圈并非总是纯粹的净土。

      随着沈亦舟博士后工作的深入,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

      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原本约好一起去看一场独立电影。

      林清颜在沈亦舟公寓楼下等了十几分钟,才见他略显疲惫地从实验室方向走来,眉头微蹙,不像平时那般清冷平静。

      “怎么了?实验不顺利吗?”林清颜敏感地察觉到他情绪不对,轻声问道。

      沈亦舟摇了摇头,语气依旧简洁:“没事,一点小问题。”他习惯性地将压力内化,不愿多言。

      林清颜没有再追问,只是默默将手里刚买的热饮递给他。

      电影散场后,两人沿着夜色中的街道往回走。

      沈亦舟比平时更加沉默,目光落在远处的霓虹灯上,有些心不在焉。

      “是不是……实验室那边有什么事?”林清颜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了更直接的关心。

      她了解他,若非遇到真正的困扰,他不会将情绪外露到让她轻易察觉。

      沈亦舟脚步顿了顿,侧头看她。

      路灯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

      他沉默了几秒,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才用一种尽量客观的语气说:“团队里,有位资深的研究员,赵博士。”

      林清颜静静听着,心轻轻提了起来。

      “我入职后负责的一个理论模型构建,近期有了初步的框架和数值模拟结果。”沈亦舟继续说道,语速平缓,但林清颜听出了其中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赵博士对这个方向也很感兴趣,近期频繁找我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议’。”

      “讨论是好事呀?”林清颜试图往好的方面想。

      “起初我也这么认为。”沈亦舟的语气带上了一丝冷意,“但他的‘建议’越来越具体,甚至开始直接索要核心的推导过程和原始数据备份。

      并且,在最近一次组会上,他在汇报自己工作时,不点名地引用了几个我模型中的关键概念,表述方式极易让人误解为是他主导的思路。”

      林清颜瞬间明白了。

      这不是简单的学术讨论,这是赤裸裸的意图侵占,是利用资历和地位对年轻研究者的剥削和打压。

      学术成果是研究者的生命线,尤其是对于沈亦舟这样刚起步的博士后,原创性的工作更是立足之本。

      “你跟你导师反映了吗?”林清颜急切地问。

      “还没有确凿证据。”沈亦舟摇摇头,“目前只是言辞上的模糊引用和频繁施压。导师很忙,这种事情,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很难界定。”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而且,赵博士在团队里根基很深,人脉很广。”

      这才是问题的棘手之处。

      对方是老资历,熟悉规则,手段隐晦,而沈亦舟作为新人,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

      直接冲突可能不利,隐忍又可能让对方得寸进尺。

      这种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潜在的恶意,是沈亦舟过去在相对纯粹的博士阶段较少遇到的挑战。

      他擅长应对学术难题,却未必擅长处理这种带着算计的人心。

      林清颜的心揪紧了。

      她能想象沈亦舟此刻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于研究本身的困难,更来自于这种无形的、来自“自己人”的倾轧。

      他那么骄傲于自己工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如今却要分心去防备来自内部的觊觎。

      “你有什么打算?”她握住他的手,发现他的指尖有些凉。

      “数据和推导过程,我做了多重备份和时间戳记录。”沈亦舟的回答体现了他一贯的严谨和未雨绸缪,“所有的讨论和邮件往来,我也都保留了记录。目前,只能更谨慎,加快研究进度,争取早日形成无法被质疑的正式成果。”

      他的应对方式理性而克制,充满了技术性的防御策略。

      但林清颜知道,这种时刻,心理上的支持和信任或许比任何策略都更重要。

      “我相信你。”她停下脚步,转身面对他,目光坚定地看着他的眼睛,“你的能力,你的严谨,没有人比你更适合完成这项工作。

      那个模型是你一点点构建起来的,就像……就像我们一起整理的那些信物,每一笔都有它独特的来历和意义,别人夺不走。”

      她用了他们刚刚共同完成的“信物编年史”来作比喻,这个比喻带着他们共享的温暖和确信。

      沈亦舟看着她清澈而坚定的眼神,紧蹙的眉头似乎舒展了一些。

      他反手握紧了她的手指,掌心传来稳定的力量。

      “嗯。”他应了一声,这个简单的音节里包含了对她信任的接收和回应。

      “如果需要我做什么,一定要告诉我。”林清颜说,“哪怕只是听你说说。”

      她知道自己无法在专业上给他具体的帮助,但她可以成为他最可靠的情绪缓冲区和最坚定的支持者。

      “好。”沈亦舟看着她,眼底深处的寒意似乎被驱散了些许。

      他抬头望了望S市并不算清澈的夜空,稀疏的几颗星星在云层间若隐若现。“换个环境,总会有新的挑战。还好,”他顿了顿,目光落回她身上,“星图是共有的。”

      这句话,让林清颜心头一暖。

      他是在说,无论遇到什么,他们是在一起面对的。

      他们的轨迹已经交汇,能够彼此支撑。

      那晚分别后,林清颜在博客上写道:

      **“原以为抵达新的城市,并行轨道从此坦途。
      却忘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圣地亦非真空。
      他遭遇了研究成果被觊觎的暗流,那种需要一边推进工作一边分神防备的压力,我能想象却无法分担实质。
      唯一能做的,是告诉他‘我相信’,是让他知道,他的才华与努力,在我这里从未被低估。
      原来,‘并行’的意义,不仅是分享阳光,更是当一方轨道遭遇引力扰动时,另一方能够成为稳定的参照系,提供微不足道却持续不断的支持矢量。”**

      而沈亦舟在回到公寓后,并没有立刻投入工作。

      他打开电脑,点开了那个命名为“星图轨迹”的加密文件夹。

      随意点开几张扫描图片,看着那些熟悉的便签、干花、票根,那些记录着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从试探到确信的点滴,心中因实验室纷扰而泛起的波澜渐渐平息。

      这些跨越时间的“信物”,提醒着他什么才是真正重要和值得守护的。

      他在日程本上新的一页写下:

      **“当前挑战:团队内部潜在的学术不端风险(赵)。
      应对策略:
      一、加强核心数据与过程的加密与存证(技术防御)。

      二、加速研究进度,争取尽早提交预印本或论文(主动出击)。

      三、保持与导师的常规沟通,适时反映情况(寻求支持)。

      四、维护与林清颜的正常相处节奏(情绪稳定锚点)。

      备注:外部扰动不应影响核心目标与情感参照系。”**

      他将林清颜的支持,明确地纳入了应对挑战的战略规划中,称之为“情绪稳定锚点”。

      这对他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和依赖。

      新的环境带来了新一轮的压力,但这一次,他不再是孤身一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