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交叉小径的花园 ...

  •   进入五月,校园里弥漫着毕业季特有的忙碌与憧憬交织的氛围。

      沈亦舟的博士答辩日期近在眼前,林清颜的博士申请也进入了最后的材料提交阶段。

      就在这紧张的节奏中,校学生会组织的一场名为“叙事与结构:人文与科学的对话”的跨学科讲座海报,吸引了林清颜的目光。

      主讲人是国内一位颇有名气的科学哲学家,同时对文学叙事学也有深厚造诣。

      她几乎没犹豫,就将链接分享给了沈亦舟,附言:“感觉会很有趣,要不要一起去听听?”

      沈亦舟的回覆,一如既往简洁:“好。时间地点?”

      讲座安排在周五晚上的一个阶梯教室。

      他们到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文科生理科生混坐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难得的图景。

      主讲人李教授风趣幽默,他没有枯燥地阐述理论,而是从几个生动的例子切入:比如,如何用物理学中的“对称性破缺”来理解文学故事中平衡被打破、矛盾产生的戏剧性瞬间;
      又如何用计算机科学的“算法复杂度”来类比文学作品情节结构的精巧与深浅。

      林清颜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点头,时而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沈亦舟则保持着他一贯的专注神态,但林清颜注意到,当李教授谈到“科学模型本身也是一种对世界的叙事,只不过使用了数学语言”时,他的眼神明显亮了一下。

      讲座进入自由提问环节。

      一个物理系的学生站起来问:“李教授,您提到科学模型也是一种叙事,那么这种叙事的‘真实性’如何衡量?
      它和文学虚构的界限在哪里?”

      李教授笑了笑,给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答案:“这是一个好问题。
      我认为,它们并非截然对立。
      科学叙事,追求的是与可观测世界最大程度的符合,其‘真实性’通过实验和预测来检验;
      而文学叙事,则更关注内在的情感真实与人性深度。
      但有时候,最高级的科学想像力,往往需要一种近乎文学的直觉和跳跃思维;
      而最深刻的文学作品,其内在逻辑也往往严谨如科学定律。
      它们或许是探索真理的两条不同路径,但在顶峰处,可能会惊人地相遇。”

      “在顶峰处相遇……”林清颜轻声重复着这句话,心里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轻轻触动了。她下意识地侧头看向沈亦舟,发现他也正若有所思地看着她,眼神里闪动着相似的火花。

      讲座结束后,两人随着人流走出教室。

      初夏的夜风温润,吹散了室内的闷热。

      他们没有急着回宿舍,而是不约而同地走向了灯火通明的图书馆。

      不是去常坐的第三排,而是来到了顶楼的露台。

      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大半个校园的夜景,繁星点点,与地上的灯火交相辉映。

      “李教授最后那句话,很有意思。”林清颜靠在栏杆上,轻声开口。

      “嗯。”沈亦舟站在她身边,目光望着远处,“科学和人文,方法论不同,但底层的探索欲望,或许是同源的。”

      “我在想……”林清颜转过身,面对他,眼睛在夜色中闪闪发光,“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小小的尝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叉’尝试?”

      沈亦舟转头看她,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你看,你的研究涉及复杂系统的建模和可视化,我的论文关注的是‘物’如何承载和触发记忆叙事。”林清颜的语速稍微加快,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我们能不能合作,试着用你的数据建模和可视化技术,来‘翻译’或者说‘呈现’一段经典的文学叙事?比如,选择一个短篇小说,将其中的人物关系、情感波动、情节转折,转化为某种动态的数据模型?
      不是简单的图表,而是一种……嗯……能让人直观感受到叙事节奏和情感温度的‘可视化故事’?”

      这个想法大胆而新颖,甚至有些天马行空。

      它不再是之前那种停留在口头讨论层面的相互启发,而是真正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工具进行一次实践性的嫁接。

      沈亦舟没有立刻回答,他微微蹙起眉头,陷入了思考。

      林清颜有些紧张地看着他,生怕这个想法过于异想天开。

      过了好一会儿,沈亦舟的眉头舒展开来,眼神中透出浓厚的兴趣和一种面对挑战时的专注光芒。

      “技术上,有可行性。”他开始冷静地分析,“可以将文本进行结构化解析,抽取关键元素作为变量,情感色彩可以通过词频、语义分析赋值,情节推进可以转化为状态迁移……视觉化方面,可以尝试用□□络图,或者多维度数据流的形式……”

      他一旦进入技术思考模式,话语便变得密集而专业。

      林清颜虽然不能完全听懂那些术语,但她能感受到他语气里的兴奋和认可。

      他没有否定她的异想天开,而是迅速将其纳入了自己熟悉的框架内进行可行性评估和技术路线规划。

      “你觉得……选哪个文本比较合适?”沈亦舟突然停下技术构想,转而问道。

      这表明他已经从“是否可行”的思考,进入到了“如何操作”的阶段。

      林清颜心中一喜,立刻说:“我想到鲁迅的《伤逝》。篇幅不长,人物关系简单,但情感层次非常丰富,从热恋、同居的温馨,到现实压力下的摩擦、隔阂,再到最后的悲剧结局。这种清晰的情感弧光和内在的张力,也许比较容易转化和呈现?”

      “《伤逝》……”沈亦舟沉吟着,他虽然是理科生,但基础的文学素养很高,“可以。情感变化和冲突很明显,适合做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分析。”

      两人在星空下,就这个突然迸发的创意项目热烈地讨论起来。

      林清颜负责从文学角度解析文本,提炼出可供转化的叙事元素和情感维度;
      沈亦舟则从技术角度构思如何建立模型,选择合适的算法和可视化工具。

      他们互相提问,互相补充,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迸发。

      这个小小的、看似不务正业的项目想法,却让两人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

      它不同于他们各自的主业,更像是一个属于他们两人的、充满探索乐趣的“秘密花园”。

      在这个花园里,他们的身份不再是“物理学博士候选人”和“文学硕士”,而是两个纯粹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是彼此最契合的搭档。

      “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业余项目来做,”林清颜眼睛亮晶晶地说,“不设限,慢慢摸索,就当是……一种智力游戏?”

      “好。”沈亦舟点头,嘴角难得地带着明显的笑意,“很有意思的挑战。”

      这一刻,他们之间的感情似乎又升华到了另一个层面。

      他们不仅是生活的伴侣、学业的战友,更将成为创造路上的同行者。

      这个创意项目的萌芽,就像在他们“并行”的轨迹之间,架起了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梁,让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得以交融,生发出全新的可能。

      那一晚,林清颜在博客的私密空间里,记录下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开始:

      **“从未想过,物理模型和文学叙事可以这样相遇。
      今晚,一个疯狂的念头在跨学科讲座的启发下诞生。
      我们决定,一起尝试用数据的可视化语言,去‘翻译’一篇经典小说的情感脉络。
      这无关学位,无关发表,只关乎纯粹的好奇与创造的快乐。
      当他认真思考如何将‘子君的哀伤’量化时,当我努力向他解释‘消生的挣扎’的叙事节奏时,我感觉我们仿佛共同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学科边界之外的、秘密花园的入口。
      爱你,是爱上与你一起探索未知时的那个,更好的自己。”**

      而沈亦舟,在实验记录的空白处,用极小的字写下:

      **“新项目立项(非正式)。

      课题:叙事结构的数据可视化探索。

      合作者:林清颜。

      目标:验证跨学科思维的创造性潜力。
      预期成果:未知,但过程值得期待。”**

      对他们而言,这即将开始的合作,其意义早已超越了项目本身。

      它是在即将到来的短暂分别前,为彼此注入的一剂强心针,是对“并行”关系最生动的注解——即使走向不同的方向,他们依然拥有共同创造的能力和乐趣。

      未来,因此而变得更加令人期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