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磨合与共鸣 ...

  •   跨学科合作项目的兴奋感并未持续太久,随之而来的,便是现实中具体操作时磕磕绊绊的磨合期。

      这个被他们私下命名为“叙事可视化”的小项目,就像一座需要两人共同搭建的微型桥梁,每一块砖石的选择和安放,都考验着彼此的耐心、理解与沟通能力。

      最初的困难出现在文本解析阶段。

      林清颜花了很大力气,将《伤逝》的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拆解,标注出她认为关键的情感节点、象征物出现的频次、人物对话的语气变化(基于文本细读的推测),并试图为这些文学性元素赋予某种“强度值”。

      她将一份充满文学术语和主观感受的分析文档交给沈亦舟时,满怀期待。

      然而,沈亦舟看著文档,眉头微微蹙起。

      他指着“子君内心的孤寂感,在听到鸽哨声时达到顶点,”这句批注,冷静地提出疑问:
      “‘孤寂感’如何量化?
      ‘顶点’的阈值是多少?
      鸽哨声作为触发变量,其权重如何设定?
      需要可操作的定义。”

      林清颜一时语塞。

      对她而言,这些是通过文本细读和共情就能感受到的微妙层次,但要用精确的数字和规则来定义,顿时觉得无从下手。

      她试图解释:“就是……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氛围,读到那里自然就能体会到的悲凉……”

      “模型需要明确的输入参数。”

      沈亦舟坚持道,语气虽然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理性,“感觉无法直接作为算法依据。我们需要找到可测量、可编码的代理变量(proxy variables)。
      比如,是否可以通过特定词汇(如‘冷’、‘空’、‘静’)的出现频率和上下文来间接表征‘孤寂感’?”

      第一次讨论,就在这种“感觉”与“参数”的拉锯中,略显沉闷地结束了。

      林清颜感到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的专业判断受到了质疑,仿佛精妙的文学情感被粗暴地简化成了冰冷的数字。

      沈亦舟则觉得她的描述过于模糊,不利于模型构建。

      随后的数据建模阶段,矛盾更加明显。

      沈亦舟根据林清颜调整后提供的、尽可能量化的指标,搭建了一个初步的动态关系模型。

      当他将第一版可视化结果——一个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随剧情推进而变化的网络图——展示给林清颜时,林清颜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点和线,眉头紧锁。

      “这……这完全没有表现出消生内心的挣扎和反覆!”

      她指着一段代表矛盾冲突的、剧烈抖动的曲线,“这里应该是一种缓慢积累的、压抑的痛苦,而不是这种尖锐的峰值波动。还有,子君离开后,消生的情绪变化应该是空洞、茫然,带着回忆的闪回,你这个模型只显示了一个持续下降的趋势,太单薄了!”

      沈亦舟试图解释:“根据你提供的对话冲突次数和负面词汇频率,模型拟合出的曲线就是这样。如果要更精细,需要更复杂的算法和更多维度的数据……”

      “但文学的情感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林清颜有些激动地打断他,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有些沉默比争吵更有力量,有些细节蕴含的情感远超它的表面频次!
      你这个模型,根本捕捉不到文本的灵魂!”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其他同学好奇地望过来。

      沈亦舟的脸色有些紧绷,他沉默地看着屏幕,没有立刻反驳。

      林清颜也意识到自己语气过激,但心里那股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的烦闷让她一时难以平静。

      这是他们之间第一次因为工作(尽管是业余项目)产生如此明显的分歧,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火药味。

      沈亦舟关掉了可视化界面,站起身:“今天先到这里吧。我需要重新审视一下特征提取的算法。”

      他的声音听不出情绪,但转身离开实验室的背影,显得有些僵硬。

      林清颜独自站在原地,看着他消失的方向,心里五味杂陈。

      失望、委屈、还有对自己刚才失控的懊恼交织在一起。

      她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没想到却引发了争执。

      那天晚上,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互道晚安。

      林清颜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反复回放着白天的争吵。

      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执著文学的“不可言说之美”,而忽略了跨学科合作本身就需要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语言的事实?

      沈亦舟的严谨和对数据的坚持,正是他学科训练的结果,并非有意否定她的专业。

      同样,沈亦舟在宿舍里,也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代码发呆。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过于追求模型的“客观”和“精准”,而忽略了林清颜作为文学研究者,对文本情感细腻层次的把握。

      将人文情感完全数据化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傲慢,这个项目的意义也许不在于建立一个多么完美的模型,而在于探索两种思维方式对话的可能性。

      第二天下午,两人在图书馆第三排碰面时,气氛还有些微妙的尴尬。

      沉默地坐了一会儿,林清颜率先开口,声音轻缓:“对不起,昨天我太急躁了。”

      沈亦舟抬起头,看向她,眼神恢复了一贯的平静:“我也有问题。模型设计可能过于机械,忽略了文学的复杂性。”

      这简单的相互致歉,瞬间融化了隔阂。

      他们没有纠结于谁对谁错,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林清颜建议道,“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模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迭代的过程。
      我先提出我认为关键的文学‘母题’和情感‘质地’,你来尝试用不同的数据特征和算法来‘逼近’这种质地,我们再一起看可视化结果是否捕捉到了那种‘感觉’,然后不断调整。”

      “可以。”沈亦舟点头赞同,“这更像是一个探索性的实验。我们可以设定几个关键场景作为‘标定点’,先集中精力让模型在这几个点上呈现出我们都认可的效果。”

      这次沟通后,他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改变。

      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更像一对共同攻关的搭档。

      林清颜学会了更清晰地向沈亦舟解释文学概念的内涵,甚至尝试用比喻来帮助他理解(“这种情感波动,不像正弦曲线,更像是指数衰减叠加随机脉冲”);
      沈亦舟则会耐心地向林清颜解释不同算法的原理和局限性,让她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

      争吵和摩擦并未完全消失,但他们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分歧。

      每次遇到瓶颈,他们会停下来,离开电脑屏幕,去走廊喝杯水,或者简单散步几分钟,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再回到问题本身,以更理性的态度探讨解决方案。

      在这个磕磕绊绊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在推进项目,更在深入了解彼此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林清颜越发欣赏沈亦舟那种面对复杂问题时有条不紊、层层剖析的理性魅力;
      沈亦舟也愈加钦佩林清颜对细微情感的敏锐洞察和富有想像力的表达。

      当他们终于让模型在“子君离去”那个关键场景的可视化中,呈现出一种从剧烈收缩到缓慢弥散、伴随着零星闪烁光点(代表回忆碎片)的图像时,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和满足。

      虽然离完美还很远,但这一刻的共鸣,远比任何顺利的合作都更珍贵。

      林清颜在博客中写道:

      **“原来,共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需要跨越的沟壑。
      我们争吵,我们困惑,我们一度觉得对方的世界难以理解。
      但正是这些摩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彼此的边界与核心。
      妥协不是软弱,是为了在差异中寻找更大的公约数;
      坚持不是固执,是对各自专业领域的尊重。
      当我们终于在一个微小节点上达成共识时,那种喜悦,仿佛两个不同频率的音叉,经过调整,发出了和谐的共鸣。
      爱,是在磨合中学会倾听另一种频率,并最终与之共振。”**

      沈亦舟则在项目笔记的进展总结处写下:

      **“合作磨合期。
      主要挑战:语义转换与预期管理。

      解决方案:建立迭代反馈机制,设定阶段性标定目标。

      收获: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有了新思路,对协作沟通的重要性认识加深。

      合作伙伴可靠性评估:高。”**

      这场跨学科合作的“试炼”,无形中为他们即将面临的异地恋积累了宝贵的“冲突解决”经验。

      他们更加确信,只要保持开放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逾越的。

      他们的关系,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