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9、坦诚的力量 ...


  •   古老的梧桐树下,时空仿佛在那一刻折叠。手机屏幕上那半块莹润带沁的玉佩,与深植于两人灵魂深处的记忆产生了强烈的共振。激动过后,更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回复戴维·陈的这封邮件。

      “我们……要告诉他真相吗?”孟清辞仰起头,看向何彦书,眼中既有期盼,也有一丝忐忑。那个真相太过私人,也太过惊世骇俗。

      何彦书凝视着手机屏幕上的玉佩照片,目光深邃,沉吟良久。河边的风穿过枝叶,带来沙沙的轻响,一如他脑海中翻涌的思绪。

      “完全直言不讳,风险很大。”他最终开口,声音沉稳而审慎,“但纯粹的学术理由,恐怕不足以打动一位对祖辈情感记忆模糊、且身处完全不同文化环境的科技从业者。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他收起手机,看向孟清辞,眼神交汇间,彼此都明白了对方心中所想。

      “我们告诉他一部分真相。”何彦书缓缓说道,“告诉他,这玉佩关联到一段我们正在深入研究的、确切的抗战时期的悲壮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一位是何姓军官,一位是孟姓护士,他们在一场名为断龙峪的战役中双双殉国,这玉佩是他们唯一的信物。我们可以提供我们所掌握的历史资料线索,比如济生堂的记录,比如断龙峪的战役背景,证明这并非杜撰。”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凝重:“我们可以坦诚地告诉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尤其是你,作为一位情感细腻的摄影师——对这段历史和他们之间的情感,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共鸣和心灵上的牵动。我们认为,让这对象征着忠贞与牺牲的玉佩重聚,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对那对逝去爱侣的一种告慰。这是一种基于历史事实和人文情怀的……恳求。”

      这个说法,既保留了核心的历史事实与情感内核,又规避了“前世今生”这个可能引发对方困惑或疑虑的超自然解释。它强调的是研究者的深度投入与共情,这在人文研究领域并非罕见。

      孟清辞仔细品味着他的话,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个方式,既表达了他们的诚意和这件事对他们的独特意义,又显得合情合理,不至于让对方觉得突兀或难以接受。

      “我明白了。”她用力点头,“我们可以把我们整理的部分资料,还有我拍摄的那些试图捕捉历史痕迹的照片,挑选一些附上。让戴维先生看到我们的用心,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请求。”

      “没错。”何彦书赞赏地看着她,“用事实和诚意打动他。”

      两人没有再多耽搁,立刻回到了何彦书的公寓。他们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精心撰写这封回复邮件。

      何彦书负责历史部分的严谨陈述,他简洁清晰地梳理了已查证的关于断龙峪战役、济生堂救护队以及何姓军官与孟姓护士的可能关联,引用了部分可公开的史料出处,展现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孟清辞则负责情感与视觉的部分。她挑选了几张最具感染力的照片:那半块在博物馆展柜中的碎玉特写,古老梧桐树下模糊的刻痕,街心花园里相携白发的老人(附上简短的感悟,关于记忆与传承),以及几张拍摄于断龙峪现址(已变为和平公园)的宁静风光,形成一种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她在邮件中写道:“……作为记录者,我试图通过镜头去感受那段历史。这些玉佩,在我眼中,不仅是文物,更是跨越时空的情感载体。让它们完整,仿佛也能让那段充满遗憾的过往,得到一丝象征性的慰藉。”

      他们反复斟酌措辞,确保语气诚恳、尊重且专业,既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又充分尊重戴维·陈作为物品持有者的决定权。

      邮件最终在傍晚时分发出。点击“发送”键的瞬间,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投递向了茫茫的太平洋彼岸。

      接下来的等待,变得格外煎熬。

      一天,两天……邮箱里除了系统邮件和学术期刊更新,没有任何来自西雅图的回音。

      孟清辞开始有些焦躁,不时查看手机,生怕错过任何通知。那种眼看希望之门开启一条缝隙,却又可能骤然关闭的感觉,比完全未知时更让人心悬。

      何彦书表面上看起来比她镇定,依旧按部就班地工作、查资料,但孟清辞能从他偶尔长时间的出神,以及书桌上烟灰缸里比平日多出的一些烟蒂,看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安慰她,也像是在安慰自己:“给他一些时间。这需要消化和考虑。”

      第三天下午,孟清辞正在工作室里心神不宁地整理其他照片,手机突然响起了视频通话的提示音。是一个陌生的、带有美国区号的号码!

      她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几乎是手忙脚乱地按下了接听键。

      屏幕亮起,出现了一张亚裔男性的面孔,看起来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面容斯文,眼神带着IT人士特有的冷静与审视。背景是一间简洁现代的办公室。

      “您好,是孟清辞女士吗?”对方开口,是流利的中文,带着一点轻微的口音,“我是戴维·陈。”

      “是……是我!陈先生,您好!”孟清辞连忙应道,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紧张。

      “我收到了您和何先生的邮件,还有那些照片。”戴维·陈的语气很平和,听不出太多情绪,“我很惊讶,也很……触动。尤其是您拍摄的那些照片,以及附上的文字。”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我祖父生前,很少提及过去的事情。关于这块玉,我只记得他很珍视,用一个很好的木盒装着,偶尔会拿出来看看,但从不多说。你们邮件里提到的那个故事……虽然我无法证实,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它可能是真的。”

      他的目光透过屏幕,带着一丝探究:“我想和你们面对面聊一聊。当然,是通过视频。我想见见何先生,也想更直观地看看你们找到的另一半玉佩。不知道你们是否方便?”

      “方便!当然方便!”孟清辞立刻答应,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我马上联系彦书!我们随时都可以!”

      “好的。一小时后如何?”戴维·陈看了一眼手表。

      “没问题!”

      挂了视频,孟清辞立刻拨通了何彦书的电话,语无伦次地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一小时后,何彦书赶到了孟清辞的工作室。两人调整好摄像角度,将博物馆那半块玉佩的高清官方图片(已获授权使用)以及何彦书整理的部分非涉密资料放在手边,深吸一口气,接通了戴维·陈发来的视频邀请。

      屏幕再次亮起,这次是三方视频界面。

      “何先生,孟小姐,你们好。”戴维·陈打了个招呼,他的目光在何彦书和孟清辞之间移动了一下,最后落在了他们展示的玉佩图片上。

      “陈先生,非常感谢您愿意与我们沟通。”何彦书沉稳地开口,言辞恳切。

      接下来的交流,出乎意料的顺畅。何彦书展示了扎实的历史考据,孟清辞则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他们的寻找历程和情感触动。他们没有提及“前世”二字,但他们对那段历史、那对男女主人公所倾注的真挚情感,却清晰地传递了出去。

      戴维·陈大部分时间都在静静地听,偶尔会提问,关于某个历史细节,或者关于孟清辞某张照片背后的想法。

      当孟清辞说到在梧桐树下发现模糊刻痕,以及那种奇异的平静感时,戴维·陈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说了一句:“我祖父……晚年时也常常一个人坐在花园里,看着远方,眼神很复杂。我现在想,他或许也是在怀念什么,或者……是在为什么人祈祷安宁。”

      视频通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结束时,戴维·陈的脸上少了几分最初的审视,多了几分温和与感慨。

      “谢谢二位。”他说道,“我想,我大致明白了。这块玉在你们手中,或许比在我这里,更有意义。它应该回到它故事开始的地方,与它的另一半团聚。”

      他顿了顿,做出了决定:“我会尽快安排,将这半块玉佩寄还给二位。我希望,由你们来完成它们的重聚。”

      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孟清辞和何彦书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巨大的喜悦和如释重负的感觉如同暖流,瞬间涌遍全身!

      成功了!
      他们真的做到了!

      孟清辞捂住嘴,喜极而泣。何彦书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真正轻松的笑容,他伸出手,紧紧握住了孟清辞的手。

      跨越重洋的障碍,终于被真诚与共同的情感所打破。圆满的时刻,指日可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