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1、流光启幕 ...


  •   市博物馆新举办的“烽火记忆——抗战时期文物特展”入口处,人流相较于往常的展览要安静许多。一种庄重而沉静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时光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不忍惊扰那些沉睡在玻璃展柜中的历史。

      孟清辞背着她的相机包,穿过略显昏暗的廊道,在一面展墙前停下了脚步。墙上,是放大了的、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上面是年轻而坚毅的面孔,穿着破旧的军装,眼神却亮得惊人。她静静地看了许久,才举起相机,调整焦距,捕捉着光影在那些粗糙相纸纹理上流淌的痕迹。她的摄影,追求的从来不是绝对的清晰,而是一种情绪,一种与过去对话的可能。

      越往展厅深处走,那种无形的、历史的重量便愈发清晰。锈蚀的军用水壶、字迹模糊的家书、断裂的皮带……每一件物品都像是一个沉默的讲述者,等待着能读懂它故事的人。

      然后,她的脚步在一个独立的、打光尤为考究的玻璃展柜前凝滞了。

      深色的丝绒衬垫上,静静地躺着半块玉佩。

      那是极品的羊脂白玉,即使在博物馆冷静的灯光下,也散发着一种温润内敛的光泽,像凝固的月光。它并不完整,断裂的边缘呈现出自然的起伏,仿佛是从一个完整的圆形上生生掰开。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并非是它本身的质地或残缺的形态,而是那莹白玉体上,几缕如同血丝般渗透进去的、已然变为暗褐色的沁色。它们蜿蜒分布在玉石内部,不像瑕疵,反倒像某种神秘的烙印,无声地诉说着它曾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

      展品下方的标签简洁扼要:“名称:羊脂白玉佩(残)。年代:清朝。来源:王守业先生捐赠。说明:疑似抗战军人遗物,玉身可见天然沁色。”

      “天然沁色……”孟清辞在心里默念,镜头却已不由自主地对准了它。她调整着角度,试图通过取景框,更深入地“阅读”这件器物。透过镜头,那玉的温润与血沁的刺目形成了奇异的对比,一种莫名的情绪悄然攫住了她的心脏,不是很剧烈的疼痛,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缓慢弥漫开的酸楚。

      她按下快门,轻微的“咔嚓”声在寂静的展厅里几不可闻。

      就在这时,一个温和而清晰的男声在她身侧不远处响起,带着一种引导听众的、恰到好处的音量。

      “请大家看这件展品。羊脂白玉,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君子之德,温润坚贞。这半块玉佩的特别之处,除了它本身材质的珍贵,更在于这些独特的沁色。通常玉器入土,受周围矿物元素侵蚀,会形成不同的颜色。但这件玉佩的沁色成因,根据初步检测,可能更为复杂,似乎与……有机质的长期浸染有关。”

      孟清辞下意识地移开相机,侧头望去。

      说话的是一个穿着合体深色西装的男人,身姿挺拔,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为他清隽的面容增添了几分书卷气的沉稳。他正面向一小群显然是受邀前来参加开幕导览的嘉宾和媒体,目光沉静,言语从容。他是何彦书,博物馆特聘的年轻文物鉴定专家,也是这次特展的主要学术顾问之一。

      他的讲解专业却不晦涩,带着一种能引人入胜的感染力。然而,孟清辞注意到,当他的目光扫过展柜中那半块碎玉时,镜片后的眼神会有极其细微的波动,那不仅仅是一个专家审视文物的专注,似乎……还夹杂着一丝极难察觉的、连他自己可能都未曾意识到的怔忡。

      何彦书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这半块玉从他第一次在库房见到它时,就让他有种异样的感觉。那不是面对珍贵文物时的职业性兴奋,也不是考证历史时的探究欲,而是一种更私人的、更难以言喻的牵引。尤其是那暗红色的沁色,总让他无端联想到夕阳、烈火,或是……干涸的血迹。心底某个角落,会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钝痛,转瞬即逝,快得抓不住痕迹。

      他维持着专业的语调,继续讲解:“……它之所以残破,流传递藏背后的具体故事,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通过这冰冷的材质和斑驳的痕迹,去想象它曾经的主人,可能经历过的离别、坚守,与那份于烽火狼烟中亦不曾磨灭的、对美好与完整的向往。”

      他的话语,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孟清辞心中漾开圈圈涟漪。她看着他,看着玻璃柜中的玉,一时有些出神。

      导览环节暂时告一段落,嘉宾们开始自由观展。何彦书微微松了口气,习惯性地推了下眼镜,目光不经意地一转,便落在了仍独自站在玉佩戴展柜前的那个身影上。

      那是一个看起来很清爽的女孩,简单的米白色针织衫搭配深色长裤,乌黑的长发在脑后松松挽起,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她正微微歪着头,专注地看着柜中的玉佩,侧脸在灯光下显得宁静而柔和,手中握着的专业相机表明了她的身份——应该是受邀前来拍摄的媒体摄影师。

      让何彦书顿住目光的,是她看着玉佩的眼神。那不是普通观众的好奇或感叹,也不是同行审视文物价值的衡量,那是一种……一种难以形容的、深切的凝望,带着一种仿佛能穿透玻璃、触摸到玉石本身的温柔与悲悯。她的眼眶,似乎有微光闪烁,像是蒙上了一层极其稀薄的水汽。

      鬼使神差地,何彦书迈步走了过去。

      “这半块玉,似乎很打动你。”他的声音比刚才做讲解时更低沉柔和了些,怕惊扰了她。

      孟清辞蓦地回神,转过头来。四目相对的瞬间,两人心中都莫名地轻轻一跳。

      靠近了看,她的眼睛很亮,瞳仁是纯粹的墨黑,此刻因为那未散的情绪,显得格外清澈动人。而何彦书 也看清了,这个女孩身上有一种沉静的气质,与她手中相机的现代感奇异地融合在一起。

      “是的,”孟清辞微微颔首,声音轻柔,“它很美,但这种美……让人心里发沉。尤其是这些红色的痕迹,不像只是埋在地下形成的。”她指了指柜中的玉。

      何彦书有些意外于她的敏锐。“你的感觉很准。我们的初步分析也倾向于,这并非单纯的土沁或金属沁,确实可能含有血沁的成分。只是年代久远,无法完全确定了。”

      “血沁……”孟清辞喃喃重复了一遍,心口那沉甸甸的感觉似乎又清晰了一分。她下意识地抬手,指尖轻轻按在自己胸口的位置,仿佛那里也感受到了某种共鸣的悸动。

      这个细微的动作落入何彦书眼中,让他心头那丝莫名的异样感再次浮现。他压下这奇怪的感觉,礼貌地伸出手:“你好,我是何彦书,博物馆的研究员,负责这个展览的部分学术支持。”

      “孟清辞。”她伸手与他轻轻一握,他的手掌干燥而温暖。“自由摄影师,受邀来为展览拍摄一些宣传照片。”

      “孟小姐的镜头感一定很好,” 何彦书微笑道,“刚才看你取景的角度很独特。”

      “叫我清辞就好。”她报以浅浅的笑容,那笑容冲淡了她眉宇间那抹天然的、若有若无的轻愁,“是这件器物本身在‘诉说’,我只是尝试去‘倾听’和‘记录’。”

      “倾听器物……” 何彦书品味着这个词,看向她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欣赏,“很妙的说法。看来清辞你对历史文物很有感觉。”

      “更多的是对‘人’的感觉。”孟清辞纠正道,目光再次落回玉佩上,“器物是冰冷的,但制造它、使用它、珍藏它的人,是有温度、有故事的。我试图捕捉的,是那份留存下来的、属于‘人’的温度和情感痕迹。”

      这番话,精准地触动了何彦书 内心深处对这份职业的认同感。他研究文物,考证历史,归根结底,不也是为了与过去的“人”对话,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吗?

      两人围绕着这半块玉佩,竟自然而然地交谈起来。从玉石的材质、工艺,聊到它可能蕴含的历史背景,再到对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理解。孟清辞的见解时而感性灵动,时而一针见血,让何彦书颇感惊喜。而何彦书渊博的学识和严谨却不失温度的阐述,也让孟清辞听得入神。

      他们站在展柜前,仿佛隔绝了周围偶尔经过的人流,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充满共鸣的气场。

      “对了,”孟清辞忽然想起什么,从相机包里取出一个平板电脑,快速调出几张照片,“何先生,你看这几张。是我之前在滇西一座老桥上拍的石头栏杆,上面有很多深刻的磨损痕迹,当地老人说,那是当年远征军的马蹄和车轮长年累月留下的。我觉得,那种‘痕迹’,和这玉佩上的‘沁色’,有种奇妙的相通之处。都是时光与经历刻下的印记,无声,却有力。”

      何彦书接过平板,仔细看着那些照片。粗糙石头上的凹痕,在孟清辞的镜头下,充满了沧桑的力量感。他抬起头,看向她亮晶晶的、寻求认同的眼睛,心中一动,脱口而出:“确实。这种‘痕迹美学’,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清辞,你……”

      他的话未说完,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低声在何彦书耳边说了几句,似乎是那边有媒体想要采访他。

      何彦书略带歉意地对孟清辞说:“抱歉,我可能需要过去一下。”

      “没关系,您先忙。”孟清辞理解地点点头。

      何彦书犹豫了一下,从西装内袋里取出一张名片递给她:“今天聊得很愉快。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关于这个展览或者这些文物,如果有什么想探讨的,随时欢迎。”

      孟清辞双手接过名片,触手是质感极佳的纸张,上面简洁地印着他的名字、职称和联系方式。“好的,谢谢何先生。”她也从包里拿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回递给他,“这是我的。”

      何彦书接过,看了一眼,小心收好。“期待看到你镜头下的‘烽火记忆’。”他朝她颔首微笑,随即转身跟着工作人员离开了。

      孟清辞握着那张还残留着他一丝体温的名片,站在原地,目光再次投向玻璃柜中的碎玉。心头那股莫名的滞涩感依然存在,但似乎……不再那么冰冷和孤独了。

      那个叫何彦书的专家,他的沉稳,他的专业,他眼神里偶尔闪过的、与她相似的对于历史伤痛的共情,都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

      她不知道的是,走向采访区的何彦书,指尖在口袋里的那张名片上无意识地摩挲着。“孟清辞……”他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萦绕心头,仿佛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曾有人这样呼唤过。

      而此刻,博物馆柔和的灯光下,那半块羊脂碎玉依旧静默地躺在深色丝绒上,玉身内部那几缕暗红色的沁痕,在光线的折射下,似乎极其微弱地、闪烁了一下。

      如同沉睡已久的心脏,等来了唤醒它的契机,发出了跨越时空的、微弱的搏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