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6、金陵尺素 ...


  •   民国二十五年的夏天,南京这座新生的首都,在长江蒸腾的湿热水汽与梧桐树聒噪的蝉鸣中,显得格外焦灼。与北方日益紧迫的局势相比,这里似乎多了几分纸醉金迷的浮华,但空气中同样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何彦书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战术教官,已近一年。

      位于紫金山麓的军校,环境清幽,绿树成荫,操场上终日响彻着学员操练的口令声和脚步声。何彦书身着熨烫平整的军官常服,站在讲台前,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德式战术阵型图,声音清晰而冷静地分析着欧战的经验与对日防御的要点。台下,是近百名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面孔,他们是将来的基层军官,是国家国防的希望。

      然而,每当他讲述阵地防御、火力配置时,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闪过北平街头那一幕——军警的棍棒,学生们倔强的脸庞,还有那双清澈而带着痛楚的杏眼。那方绣着“何”字的手帕,他最终没有要回,仿佛那是一个不该被切断的微弱联系。

      “……故而,面对装备、训练均占优势之敌,我军须充分发挥地形优势,灵活运用纵深防御与机动反击,切忌死守一城一地之得失……”他的讲解依旧条理分明,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某个角落,始终无法完全平静地沉浸在这纯粹的战术推演之中。

      课间休息的铃声响起,学员们纷纷起身活动。何彦书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山色,微微出神。副官送来一摞刚到的文件和信件。他随手翻阅,大多是公务函件和家中来信。忽然,一封字迹陌生的信映入眼帘,信封上没有寄信人地址,只写着“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何彦书教官启”,落款是“北平一故人”。

      他的心莫名一跳。拆开信封,里面是几张质地普通的信纸,字迹清秀工整,带着女性特有的柔韧。

      “何教官钧鉴:
      冒昧来信,扰您清神。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去岁冬日,北平王府井街头,那个曾被您援手的学生?……”

      何彦书的呼吸微微一滞。果然是她。

      信的内容并不长,语气恭敬而克制。她首先为当日的冒昧和可能带来的麻烦致歉,然后感谢他当时的出手相助和那方手帕。她说她叫孟清辞,是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她没有过多描述那场运动,只是提及学生们忧心国事,情急之下或有冲动,但爱国之心拳拳。信的末尾,她写道:“……知您在军校任教,培育栋梁,深感敬佩。国之将来,或需铁血捍卫,亦需教育唤醒。不知金陵近日天气如何?北平已入盛夏,酷热难当,唯愿国事能有一线转机……”

      落款是“学生孟清辞谨上”。

      信写得得体而疏离,完全符合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学生对一位陌生军官应有的礼节。但何彦书却反复看了两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信纸的边缘。他能从这克制的文字背后,感受到一种真诚的感激,以及并未因那日冲突而熄灭的、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国之将来,或需铁血捍卫,亦需教育唤醒。”这句话,与他在归国邮轮上与陈子瑜等人的争论何其相似。这个叫孟清辞的女学生,并非他最初想象中那般只有一腔热血的冲动。

      他没有立刻回信。将信仔细折好,放入办公桌的抽屉里。接下来的几天,这封信的内容却时常在他脑中回响。那双清澈倔强的眼睛,与信纸上清秀的字迹,渐渐重叠。

      一周后,他终于提笔回信。用的是军校的信笺,字迹刚劲有力。

      “孟清辞同学惠鉴:
      来信收悉,勿念。北平之事,乃份内应为,不必挂怀。手帕小事,更无须提及。
      近日金陵确已酷热,蝉鸣扰人,不及北平四季分明。军校课业繁忙,所见学员皆朝气蓬勃,是国家希望所在。然时局维艰,外患日深,培育人才更觉责任重大。闻北平学界亦不平静,望你等专心学业之余,务必珍重自身。救国之路漫长,非一日之功,需坚韧,亦需智慧。
      ……”

      他写得很谨慎,措辞官方而客气,如同一位师长对后辈的勉励与告诫。但在信的末尾,他鬼使神差地加了一句:“……若论及北平风物,唯记去岁冬雪,寒意刺骨。” 写完这句,他停顿了片刻,最终还是将信纸装入信封,寄了出去。

      他不知道这封信是否会石沉大海,也不知道这样的通信是否合适。只是觉得,与这个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学生,隔着千山万水讨论这些关于国家、关于未来的沉重话题,竟能让他因时局而倍感压抑的心,找到一丝奇异的共鸣与舒缓。

      ---

      北平,女子师范学校。

      孟清辞收到回信时,正值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几乎是有些急切地拆开信封,当看到那刚劲有力的字迹时,心头没来由地松了口气。

      她仔细阅读着信上的每一个字。他的回信果然如她所料,带着军人特有的简洁与克制,以及一种居高临下的关切。直到看到最后那句关于“去岁冬雪,寒意刺骨”的话,她的指尖微微颤了一下。

      她记得那天的寒冷,记得棍棒落在手臂上的疼痛,也记得他策马而来时,那双深邃眼眸中复杂的情绪。他这句话,仅仅是指天气吗?还是另有所指?指那日冲突的残酷?抑或是……他对那日情景,也留有与她相似的、深刻的印象?

      她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想多了。或许只是文人(她下意识地将他归为有学识的军人)惯常的伤春悲秋罢了。

      她再次提笔回信。这次,她稍微放开了一些拘谨,除了继续讨论时局(她谨慎地分享了一些北平学界对时局的看法,避免过于激烈的言辞),也描述了一些北平夏天的景象——什刹海的荷花,胡同里叫卖的酸梅汤,还有学校里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她甚至在信末附上了一片压干的玉兰花瓣,写道:“校内玉兰花开得正好,寄上一片,聊慰金陵暑热。”

      通信就这样开始了。

      从夏天到秋天,再到初冬,每隔十天半月,总会有一封信跨越长江黄河,从南京飞到北平,或者从北平寄往南京。信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不再局限于国事和天气。他们开始在信中交流阅读的书目,何彦书会推荐一些军事历史和战略方面的书籍,孟清辞则会分享她读到的新文学作品和诗词,偶尔还会就某个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展开虽隔空却颇为投机的讨论。

      何彦书发现,这个叫孟清辞的女学生,远比他想象的更有思想和见识。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对时局的分析往往能切中要害,虽然带着学生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但那份忧国忧民的真挚,却一次次打动他。他在军校的环境相对封闭,与她的通信,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真实世界、了解年轻一代思想的窗户。

      而在孟清辞看来,何彦书也并非一个刻板冰冷的军官。他学识渊博,思维缜密,虽然立场相对保守稳重,但并非顽固不化。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透过纸背传递过来,让她在激愤之余,也开始思考更多现实层面的问题。他像一位引路人,也像一位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尽管他们从未明确过这种关系。

      苏婉婷偶尔会打趣她:“清辞,又是那位南京的何教官来信了?看你这认真的样子,莫不是……”每每此时,孟清辞总是脸颊微红,急忙辩解:“别胡说!何教官是正人君子,我们只是……只是讨论学问和时局。”

      她将他的来信都仔细收在一个木匣里,按照日期排列好。那方绣着“何”字的手帕,也被她洗净熨平,与信件放在一起。夜深人静时,她有时会拿出信笺重读,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个冬日里,端坐于白马之上、眉宇间带着忧色与威严的年轻军官形象。一种朦胧的、连她自己都无法清晰定义的情愫,在这频繁的书信往来中,悄然滋生。

      然而,时代的洪流并未因这跨越千里的尺素传情而有丝毫缓和。1936年秋冬,华北的局势愈发诡谲。日军频繁演习,汉奸活动猖獗,“华北自治”的阴云愈压愈低。北平学界的气氛也更加紧张,各种救亡团体活动频繁,与当局的摩擦时有发生。

      何彦书在南京,通过军内的渠道,能获取更多机密情报,对局势的险恶有着更清醒的认识。他在信中,提醒孟清辞的次数越来越多,语气也越来越严肃。

      “清辞学妹:(不知从第几封信开始,他省去了“同学”二字)
      近日北地风声鹤唳,恐非善兆。汝等身处漩涡中心,务须格外谨慎。救国非凭血气之勇,保全有用之身,方能图将来。望切记,凡事三思,勿涉险地。……”

      他甚至隐隐透露出,如果局势进一步恶化,他可能会有所动作。“……军人以身许国,分所应当。若他日北上,或可再见。”

      这封信让孟清辞感到了强烈的不安。她读出了他字里行间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决绝。她第一次在回信中,抛开了一些矜持,急切地写道:

      “彦书教官:(她也顺应了他的改变)
      来信阅毕,心绪难平。北地局势,我等身处其中,自知险恶。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辈所能做者,无非尽己所能,唤醒民众,此心此志,九死未悔。然教官身系军职,肩负更重,万望珍重!您所言‘北上’之事,令人忧心。盼局势能有转圜,勿动干戈。……”

      信的末尾,她犹豫再三,终于写下:“……盼君安好,盼山河无恙。”

      这几乎是她能表达的最直白的关心了。

      信寄出后,她心中充满了忐忑与期待。北平的冬天再次降临,寒风呼啸,与一年前何其相似。她不知道这频繁的书信还能持续多久,不知道那隐约的情愫将归于何处,更不知道,她和他的命运,即将被一场即将全面爆发的、更加惨烈的战争,推向一个充满血与火的、未知的方向。

      而在南京,何彦书收到这封透着焦急与关切回信时,正值一个阴冷的傍晚。他站在军校宿舍的窗前,看着外面飘起的淅淅沥沥的冬雨,反复读着那句“盼君安好,盼山河无恙”,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随即又被更深的忧虑所覆盖。

      他拿起笔,想写点什么,最终却只是叹了口气,将笔放下。目光投向北方,那里,是越来越浓的战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