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011 邮票收藏 ...

  •   70年代的邮局承担了这年月最重要的通讯和邮递功能,人来人往,时不时有穿制服的邮递员推着装满信件的自行车,在旁人羡慕的眼神中昂首离开。
      李纯观察片刻,记忆里邮递员很少来前进大队,来了也多是去大队部和知青点,她根本想不起来一张具体的面容。
      当初李家人选择来县城寄信,那么填的收信地址会不会也在县城?他们应该不敢直接写大队的地址,等收信时不好解释吧?
      李纯不确定,只能来碰碰运气。
      “姐姐,请问有送去蓝石公社前进大队的信吗?”
      柜台里,忙着登记信息的女干事头也不抬道:“自己找邮递员。”
      一般来说,哪个邮递员负责哪个片区和大队都是固定的,因而许多人会和邮递员打好关系,不方便时请人帮忙带邮包,或者请人对自己的信多留意,不然以这时候的工作效率,一封信在邮局躺好些天都没人送也很常见。
      李纯鼓了鼓腮帮,左右看看,悄悄摸出一小包提前用纸包好的果脯,踮起脚放在干事面前,“姐姐,我不认识邮递员,你帮我问问好吗?”
      郑干事掀起眼皮觑了一眼,发现是一个受伤的女孩,穿着老土,倒是笑得蛮可爱的,没好气地回头大喊,“去蓝石公社的走了没?”
      “蓝石公社?小邓啊?”
      “刚还看到他。”
      “小邓!”
      “在呢,在这!”高个青年背着鼓囊囊的信包,满头大汗冲出来,“谁喊我?”
      郑干事又埋头干活去了,李纯挥挥手,“是去蓝石公社的邮递员吗?请问有前进大队的信吗?”
      青年疑惑地看着李纯,“前进大队?你是前进大队的人?”
      “嗯呢。我爹大概一个星期前寄了信,我想问问有没有回信。”
      “叫什么名字?”
      “李二民。”
      邮递员对这个名字毫无印象,他包里确实有发去前进生产队的信,可一大包呢……
      李纯意会,从袖子(?)里掏出果脯塞在青年手中,“邓大哥,送信是件辛苦的差事,你去甜甜嘴歇一歇,我认识字,可以自己找,绝对不耽误你的事。”
      邮递员打开纸包,见是杏子干,惊喜地眯起眼,小声招呼:“你来这边找吧,我记得前进大队的信压了几天,应该在下边。”
      “谢谢你。”
      “为人民服务。”
      李纯带着信包蹲在不影响人的角落里翻找,她一只手不方便,动作有些慢,却很有条理,小心注意着没有打乱信件。暗中观察的邮递员松口气,叼着杏干同人闲聊。
      从下往上翻,很快就能找到落址前进生产队的一小沓信,可惜里面并没有寄给李二民或李文根的。李纯沉下呼吸,继续在一整包蓝石公社的信件中快速查看。
      据她所知,她的生父应该回到了北方家乡,生母二嫁在本省,李家人为了谋好处,肯定两方都会送信。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北方的信能不能到达李纯不知道,但本省的信件大概早几天就到了,从前往后翻……找到了!
      李纯捏着那封省城发到蓝石公社,李二民收的信,抬头望一眼,邮递员吃的杏子干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纷纷询问起来。
      邮递员指指李纯,女孩乖巧一笑。
      下一秒复又低头,手中动作不停,飞快翻找最上层的信件,不确定杨知青的信到没有,碰碰运气吧。
      70年代的信件寄收地址、联络人都是手写,辨认起来有点耗时间,李纯先把所有印了单位抬头的信封挑出来,再留下自己认识的几个北方城市,最后分辨收信人的名字,结果还真让她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王芬。
      ……李家人真是“诡计多端”。
      若不是她猜测杨知青家大约有政治背景,先是下乡“刷资历”,后来又及时回城,最后很可能进入单位或大厂工作,使用的信封大概率自带抬头,还光盯着收信人是不是姓李,这么多信件翻得人头昏脑胀,也许会直接错过这封信。
      而一封到达地址却无人签收的信,会按原地址打回。
      杨知青得知无人取信必然会调查,李家夫妻去世的消息瞒不过去,他们知悉后如果有心耍点小手段,李纯就完全陷入了被动。
      这是李纯预想中最坏的情况。
      现在信到了她手里,敌明我暗,要怎么利用就是她说了算。
      老天爷还是站她这边的。
      女孩舒了口气,将信包整理好还给邮递员。
      “你爹的信到了吧?”
      “我爹娘的都到了。”李纯问道:“我能直接签收吗?”
      邮递员有点为难,信件还未送到地址,半路被拦下来签收,还不是本人签收,根本不符合流程啊。
      郑干事听到他们的对话,拿着纸包走过来,“小同志,你哪里来的果脯?”
      一开始,郑干事忙于工作,根本没注意李纯放在桌上的纸包,是同事们和小邓在她身后聊天,她才意识到他们说的手受伤的姑娘是和她说过话的那个,进而才发现纸包和里面的杏子干。她尝了尝,确实软糯香甜,杏子味比副食商店卖断货的新鲜杏子还要浓厚,令人口舌生津。
      家里怀孕的嫂子一定会喜欢。
      “我们大队有杏树,自家吃不完,晒了好收着。”
      李纯吸吸鼻子,“我爹娘生前带我去赶集,给我当零嘴吃,我杏子干还没吃完,他们就……”
      邮递员面色一变,收信人出事了?
      郑干事想起什么,问道:“是不是坐客车遇到山洪暴发,一车死了十多个人那场意外?我记得生还者都住在人民医院吧?”
      她看小姑娘这一身打扮,身上还沾染了医院的消毒水味,离她们邮局最近的医院就是县人民医院,而且最近传的很广的事故正是那场山洪,很容易就联想到了。
      李纯没想到她还没说出来对方就猜到了,点点头。
      邮递员顿时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姑娘会来取信,他叹口气,“你带了身份证明吗?介绍信就可以。”
      “没有,但我有这个。”李纯把病历本递给他,上面写了李纯的家庭关系。
      邮递员确认过信息,这次很爽快地帮李纯签收信件,带着大邮包急匆匆走了。
      看没人再注意这边,郑干事鬼鬼祟祟地压低声音,“杏干你还有多少?”
      “就两小包了。”李纯配合地轻声说。
      看清对方脸上的失望,李纯只能在心里说声抱歉,不是她不想卖,主要是她两手空空,从身上拿出太多东西说不过去。
      “副食商店的新鲜杏子3毛6一斤,果脯加了糖贵一点,4毛6一斤你换不换?”
      李纯拿出那两个巴掌大的纸包,“我这里没有一斤。”
      严格来讲,可能就三四两的样子。没有称重的条件,按供销社的价格恐怕难以界定。
      郑干事皱起眉,灵光一闪,在自己抽屉翻了翻,找出国庆单位发放的福利,对李纯道:“以物易物也行,你看看有没有想要的。”
      稀罕的东西,诸如罐头、豆油、搪瓷杯等她早就搬回家了,剩下的都是年年发,用都用不完的,比如劳保手套、铅笔、写字本等等,农村人说不定见都没见过呢。
      郑干事等着小姑娘如获至宝,眼巴巴与她交换。
      没想到李纯观察片刻,平静地说:“要不这样吧,杏干你拿去,帮我随便换些邮票,换多换少,换什么你决定就好。”
      “……?”
      郑干事与李纯对视,确定女孩是认真的,不由说:“你,你想要什么可以商量,要不我跟你换工业票或者布票?”
      邮票不当吃不当穿,更别提换钱,换再多她也有种欺负傻子的良心不安。
      “不用,我就是喜欢邮票的图案,花花绿绿很好看。姐姐你看着换吧。”
      李纯微笑着把纸包推给郑干事。
      她知道邮票具有收藏价值,在后世,有些邮票甚至能拍卖出几十万的高价,可惜她从未了解过这方面,机会送到手边都不知该怎么挑选,那就干脆交给命运吧,升值与否,反正她又没什么损失。
      谁家孩子这么败家啊!
      万一她家大人事后找来反悔怎么办?
      算了算了,她已经劝过了的。
      郑干事欲言又止,收下果脯后,用内部福利把8、9月份最新发行的邮票全换了一套给李纯,送人走时还说有事再来找她,当然,有果脯更好。
      这不是第一个把她当傻子看的人。
      短短几天,才见缝插针地做过几次生意,就收获这么多“意味深长”的眼神,李纯有时都不知道自己的良心到底该不该痛。
      但无本买卖真的太爽了。
      理智告诉李纯要学会适可而止,尽管78年改革开放,鼓励自由贸易,但是任何政策的实行都有阵痛期和缓冲期,那段时间也有很多地方加大“投机倒把”行为打击力度,甚至80年代还有生意做太大被人举报就把人抓起来坐牢的事例。
      五华县是个平平无奇的小县城,又不是经济特区,对于政策的变化只会更保守、缓慢。
      所以她必须低调,时刻保持警惕。
      说是这么说,回医院的路上她到底没忍住去了于晓冬家,把放了几天有点蔫,她不想吃的水果换出去了。
      咳咳,那什么。
      就是在厕所呆了亿会会,只要不知道,不影响吃的。
      李纯跑得像后头有狗在追,徒留捧着水果,一头雾水的于晓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