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新生活 ...
-
清晨六点半,林晚的生物钟准时唤醒了她。不同于以往的是,现在她不再是独自起床准备一切,而是和子轩一起开始新的一天。
“轩轩,起床啦!”林晚轻声唤醒儿子,“今天我们要自己做早餐哦。”
子轩揉着惺忪睡眼,小脸上写满不情愿:“妈妈,还想睡……”
“记得我们说的‘母子团队’吗?”林晚拿出自制的任务表,“今天轮到轩轩打鸡蛋了!”
这个主意立刻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子轩一骨碌爬起床,穿着恐龙睡衣就往厨房跑。
林晚笑着跟上。自从搬进新公寓,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子轩的独立性。她制作了色彩缤纷的任务表,将日常琐事变成游戏:整理玩具、摆放餐具,甚至帮忙洗菜都成了得分项目。
“妈妈你看!”子轩小心翼翼地打着鸡蛋,虽然一半洒在了碗外,但小脸上写满自豪。
“太棒了!”林晚真诚地称赞,“下次我们会做得更好!”
这种日常的互动让林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亲密。在过去,她总是忙于准备“完美”的餐点,维持“完美”的家居,反而错过了与儿子相处的真正乐趣。
早餐后,林晚送子轩去新幼儿园。这家幼儿园不如之前的贵族幼儿园豪华,但老师们更加亲切,孩子们也更加多样化。
“林妈妈早!”班主任李老师热情地打招呼,“轩轩昨天在分享会上说了您设计衣服的故事,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呢!”
子轩骄傲地拉着林晚的手:“我告诉他们我妈妈是最棒的设计师!”
看着儿子自信的模样,林晚心中涌起暖流。她意识到,自己的改变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在塑造着子轩的价值观。
送完孩子,林晚赶往公司。如今她已经习惯了通勤生活,甚至开始享受这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地铁上,她常常观察人们的穿着,特别是孩子们的服装,从中获取灵感。
“趣芽”公司的工作氛围也渐渐熟悉。同事们从最初的客气疏远,变成了现在的友好相处。林晚发现,当她不再把自己放在“特殊位置”上时,反而更容易融入团队。
中午,她通常和陈雨一起吃饭。这位质检部的妈妈成了她在公司的知心朋友。
“昨天我家媛媛又把衣服穿反了,”陈雨吐槽道,“真希望所有童装都能设计得更容易区分正反。”
林晚立即记下这个点子:“这其实不难实现,可以用不同的标签或图案设计……”
两个妈妈经常这样交流育儿经验和设计灵感,互相启发。
下午的工作中,林晚负责的“实用功能系列”遇到了挑战。生产部门反映,她设计的磁吸扣虽然方便,但成本超出预算。
“我们必须削减成本,”生产主管坚持道,“否则这个系列无法盈利。”
林晚没有轻易让步:“我理解成本考量,但这个设计是整个系列的核心卖点。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节省,比如简化包装,或者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面料。”
她拿出准备好的备选方案,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优化其他环节来平衡成本。
会议陷入僵局时,李婧突然开口:“林设计,给你一周时间,做出成本调整后的样品。如果市场部认可,我们就按你的方案来。”
这个决定让林晚既感到压力,又充满动力。下班后,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面料市场,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材料。
晚上接子轩时,她带着各种面料样品。令人惊讶的是,子轩对这些面料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个软软的!适合做睡衣!”孩子的小手抚摸着一块棉绒面料,“这个滑滑的,跑步的时候应该很凉快!”
林晚惊喜地发现,子轩有着出乎意料的审美和实用意识。她决定让儿子参与选择过程。
那晚,母子俩在地板上铺满面料样品,像做游戏一样讨论哪种面料最适合儿童服装。子轩的童真视角给了林晚许多启发。
“妈妈,为什么小孩的衣服不能像恐龙一样有鳞片保护呢?”子轩突发奇想。
这个问题让林晚灵光一现:虽然不能真的有鳞片,但可以通过面料处理和结构设计增加耐磨性!她立即记下这个想法,并决定尝试开发一种新型的耐磨面料。
周末是母子专属的“探险日”。这周,林晚带子轩去了科技馆。在儿童设计区,有一个“设计你的梦想服装”互动项目。
子轩兴奋地画了一件多功能外套:“这里可以放零食,这里可以发光,这里还可以变成雨伞!”
虽然想法天马行空,但林晚从中看到了儿童的真实需求。她认真记录下儿子的创意,打算融入自己的设计中。
周日晚,陆沉舟照例来接子轩度过半天。看到儿子穿着林晚设计的功能性服装,他忍不住评论:“这些设计很实用。”
“妈妈做的衣服最棒了!”子轩骄傲地展示着衣服上的各种功能口袋,“这个放恐龙,这个放零食,这个还能发光!”
陆沉舟看向林晚,眼神复杂:“你确实很有天赋。”
这是离婚后他第一次肯定她的能力。林晚平静地回应:“谢谢。我只是从使用者角度思考问题而已。”
送走儿子后,林晚独自回到公寓。突然的安静让她有些不习惯,但她学会了享受这段独处时间。她继续研究面料样品,尝试各种组合方式。
深夜,她终于找到了一种性价比高的复合材料,既保持了舒适度,又增加了耐磨性,成本还在预算内。她立即开始修改设计图。
周一,她带着新方案和样品来到公司。生产部门对成本控制表示满意,市场部也对改进后的设计充满信心。
李婧在项目会上宣布:“‘实用功能系列’正式进入量产阶段。林设计,做得很好。”
团队自发鼓起掌来。林晚感到一阵激动,这不仅是对她设计的认可,更是对她重返职场努力的肯定。
下班后,她特意去买了子轩最爱的蛋糕,准备庆祝这个小小胜利。
然而生活总有意外。刚接子轩出幼儿园,孩子就开始发烧。林晚匆忙带他去医院,诊断是季节性流感,需要在家休息几天。
这意味着她必须请假照顾孩子,但正值项目关键期,缺席可能会影响进度。
林晚感到两难:是坚持工作,还是以孩子为重?
当晚,她一边照顾发烧的儿子,一边远程处理工作邮件。子轩睡不安稳,需要不断安抚,工作效率极低。
凌晨两点,孩子终于睡熟,林晚却毫无睡意。她看着窗外稀疏的灯火,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孤独。
这时手机亮起,是陈雨的消息:“听说轩轩病了?需要帮忙吗?明天我可以请假半天。”
紧接着是苏曼的消息:“把急件发我,我先帮你处理。孩子要紧。”
唐薇也发来关心:“需要推荐儿科医生吗?我认识一位很好的专家。”
看着这些消息,林晚的眼眶湿润了。她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人挣扎,有了真正的支持系统。
第二天,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林晚得以兼顾照顾孩子和工作。陈雨送来 homemade 的粥,苏曼处理了紧急工作,唐薇推荐了专家咨询电话。
更让她感动的是,李婧特意打来电话:“先把孩子照顾好,工作可以灵活安排。我也是妈妈,理解你的处境。”
这种理解和支持让林晚更加投入工作。子轩病情好转后,她以加倍的热情回到岗位,最终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周五,当第一批成品从生产线下来时,团队举行了小型庆祝会。林晚被推举出来分享感言。
她看着在场的同事们,真诚地说:“感谢大家的支持,特别是当我需要照顾孩子时给予的理解。这让我相信,职场与育儿不一定是冲突的,可以相辅相成。”
她举起手中的样品:“这些设计不仅来自专业考量,更来自我与儿子日常生活的体验。感谢他给我的灵感和勇气。”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张晓甚至开玩笑说:“看来我们都该生个孩子找灵感了!”
那晚,林晚带着首批成品回家,让子轩试穿。孩子兴奋地发现自己的许多想法都被实现了:“妈妈!真的有发光条!还有好多口袋!”
看着儿子在镜前转来转去,林晚感到深深地满足。这不仅是职业上的成就,更是作为母亲的骄傲。
睡前,子轩突然问:“妈妈,你工作这么忙,还会陪我吗?”
林晚抱住儿子:“工作很重要,但轩轩永远是妈妈的第一位。我们要学会平衡,就像玩跷跷板一样,有时工作重一点,有时家庭重一点,但总会找到平衡点。”
子轩似懂非懂地点头,然后提出一个天真而深刻的问题:“那爸爸那边呢?也是跷跷板吗?”
林晚思考着回答:“爸爸妈妈的爱不会因为分开而减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你看,现在你有妈妈家,爸爸家,双份的爱和关怀,不是很好吗?”
孩子满意地笑了,很快进入梦乡。
林晚轻轻关上台灯,站在窗前。城市依旧灯火通明,但此刻她心中的灯比任何一盏都要明亮。
她想起这段时间的挣扎与成长,意识到母子新生活不仅仅是地点和身份的改变,更是关系和互动的重塑。她不再是单纯照顾者的角色,而是与儿子共同成长的伙伴。
手机相册里,她翻看着最近的照片:子轩帮忙做早餐的专注模样,在面料市场好奇触摸的瞬间,画设计图时的天真创意,试穿新衣时的自豪表情……
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他们的共同成长。
她选择了几张照片,更新到“晚轩设计”账号上,配文写道:
“最好的设计灵感来自生活,最棒的生活伙伴是我的小小合作者。感谢你教会我,育儿与梦想可以兼得。#母子团队 #设计生活”
这一次,她没有标签任何品牌,只是纯粹地分享作为母亲的喜悦和自豪。
很快,苏曼评论道:“总算有点人样了!继续努力!”
唐薇留言:“为你骄傲!周六带轩轩来我家烧烤吧?”
陈雨回复:“周日我家媛媛生日派对,欢迎一起来!”
看着这些温暖的回应,林晚微笑着放下手机。她走到子轩床前,为踢被子的孩子重新盖好被子,亲了亲他发热的额头。
月光如水,宁静祥和。在这个不再完美但真实温暖的家里,林晚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平静。
母子新生活并非没有挑战,但每一个挑战都成了他们关系的纽带,每一次克服都让彼此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