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旧日报纸 ...

  •   刑侦队的办公室笼罩在一种压抑的寂静中,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响起的电话打破这份沉闷。陈默的推理为案件打开了新的方向,但“蓝鸟计划”和专利文件的发现也让案情变得更加复杂。李静姝和苏明哲之间的关系远非简单的“受害者家属与加害者”,而是缠绕着经济利益、科学研究和情感纠葛的复杂网络。

      林薇坐在电脑前,眼睛因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干涩发痛。陈默交给她的任务是深入调查“回声”一词的所有可能含义——从李静姝的“回声计划”到匿名信息中的提示,这个词像是迷宫中的一条关键线索,却不知通向何方。

      她在警方内部数据库、公开新闻档案和学术期刊中搜索着一切与“回声”相关的信息,结果却多得令人沮丧。数以千计的条目中,大多数显然与案件无关。

      “有什么发现吗?”陈默端着两杯咖啡走过来,递给林薇一杯。

      林薇揉揉太阳穴,叹了口气:“太多了。‘回声’这个词太常见了——公司名称、音乐术语、科技项目、甚至小说标题。筛选起来像大海捞针。”

      陈默沉默片刻,忽然问:“试试加上时间筛选呢?比如十年前左右的记录。”

      林薇抬头看他:“十年前?为什么?”

      “直觉。”陈默的眼神深邃,“苏晓雯自杀是十年前,李静姝和苏明哲的专利也是大约十年前申请的。如果‘回声’与这段过往有关,可能起源于那个时候。”

      林薇点点头,在搜索条件中加入了时间过滤器,将搜索范围限定在十至十二年前。结果数量立刻大幅减少,只剩下几百条记录。

      她开始一条条仔细查看,大部分仍然是无关信息:一家名为“回声”的小画廊开业又关闭的新闻;某音乐学院举办的“回声”主题音乐会;甚至还有一则关于山洞回声现象的科普文章。

      就在林薇几乎要放弃时,一条不起眼的新闻标题吸引了她的注意:

      《美术学院才女苏晓雯跳楼自杀,疑因抄袭争议》

      发布时间是十一年前。林薇的心跳微微加速,点了进去。

      报道篇幅不长,占据了当时本市晚报的一个小版面。文字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可辨:

      “昨日晚间,美术学院大四学生苏晓雯被发现在学校教学楼顶跳楼自杀,年仅22岁。现场发现的遗书显示,该生近期因卷入抄袭争议而陷入抑郁。

      据悉,争议起源于本学期期末作品展,苏晓雯的作品被同班同学李静姝指控抄袭其创意概念。校方随后成立调查组,但因证据不足未做出正式处理决定。

      苏晓雯的导师表示,该生平时成绩优异,性格内向但富有创造力,对此结局表示震惊和惋惜。同学回忆,苏晓雯近期情绪低落,常独自一人活动。

      警方排除他杀可能,确认为自杀。苏晓雯的家人拒绝采访,仅表示对学校调查过程存有疑问...”

      林薇屏住呼吸,迅速搜索同期其他报纸的相关报道。另一家都市报的报道提供了更多细节:

      “...抄袭指控源于一场名为‘回声’的主题展览,该展览由美术学院学生会组织,展出大四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李静姝指控苏晓雯的作品《蓝鸟》抄袭了她尚未公开展出的概念《无声回声》。

      据了解,两位学生此前关系良好,经常合作项目。这次指控令许多同学感到意外。

      苏晓雯在遗书中坚持自己清白,称‘真正的艺术不会被沉默,回声终将响起’。她的哥哥苏明哲在接受简短采访时表示,家庭将永远相信苏晓雯的才华和诚信...”

      林薇感到一阵电流穿过全身。她迅速将报道打印出来,几乎是跑着来到陈默的办公室。

      “陈队,找到了!”她将打印纸铺在陈默面前,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回声’是十年前一个学生艺术展的主题!苏晓雯和李静姝的纠纷就是在这个展览上发生的!”

      陈默迅速阅读报道,眼神越来越锐利:“‘真正的艺术不会被沉默,回声终将响起’...这就是遗书中的话?”

      林薇点头:“而且看这里——苏晓雯的作品叫《蓝鸟》,李静姝的叫做《无声回声》。现在所有的线索都串起来了!”

      陈默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新的关键词:“回声展览”、“蓝鸟作品”、“无声回声”、“遗书预言”。

      “苏明哲不是在随意选择符号,”陈默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提高,“他是在重现当年的场景,用李静姝的死来完成他妹妹遗书中的预言——‘回声终将响起’。”

      林薇恍然大悟:“所以案发现场的仪式感...烛光、音乐、蓝色花瓣...都是在模仿或者回应当年的艺术展?”

      “很有可能。”陈默沉思道,“我们需要找到当年展览的更多资料,了解具体展出了什么作品,特别是《蓝鸟》和《无声回声》的内容。”

      调查立即转向这个新方向。警方联系了美术学院,寻找十一年前“回声”主题展览的记录和参与者。

      几小时后,学院档案管理员回复了邮件。由于时间久远,很多资料已经遗失,但他们找到了一份当时的展览手册电子扫描件。

      当文件在屏幕上打开时,陈默和林薇同时倒吸一口气。

      展览手册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深蓝色背景上,一只抽象化的飞鸟轮廓,由无数细小的回声波纹组成。正中央是白色的“回声”二字。

      翻到内页,苏晓雯的作品《蓝鸟》和李静姝的《无声回声》恰好被安排在相邻页面。

      《蓝鸟》的描述写道:“探索记忆与失去的主题,通过蓝色矢车菊的意象表达对纯真逝去的哀悼。作品包含绘画、雕塑和声音元素,邀请观众进入一个沉思空间。”

      《无声回声》的描述则是:“考察声音与寂静的边界,质疑在当代社会中真实表达的可能性。多媒体装置,包含烛光元素和循环播放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陈默和林薇对视一眼,震惊得说不出话。

      烛光。巴赫音乐。蓝色矢车菊。所有这些元素都直接出现在李静姝的谋杀现场。

      “这不是谋杀,”林薇喃喃道,“这是一场...艺术重现。”

      陈默的眼神变得深邃:“苏明哲不仅仅是在复仇。他是在用李静姝的死亡,重新创作他妹妹未能完成的作品表达。”

      他立即下令:“我要当年所有参展学生的联系方式,特别是可能还记得展览细节的人。还有,找出展览现场的照片,越多越好。”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令人不安的细节浮出水面。一位当年的参展学生回忆道:“李静姝的《无声回声》装置确实很有冲击力,但很多人都觉得它...过于冷酷,甚至令人不安。她用了真蜡烛和循环播放的音乐,创造一种几乎仪式感的氛围。”

      另一位学生说:“苏晓雯的《蓝鸟》更加感性脆弱。她用了自己种植的矢车菊,甚至把自己的头发编织进了作品中。两人风格迥异,很难说谁抄袭谁。”

      最关键的证词来自当年的展览组织者:“争议的焦点在于,李静姝声称苏晓雯偷看了她的创意笔记,提前创作了类似主题的作品。但没有人能证明这一点。悲剧发生后,展览提前结束,所有人都心有余悸。”

      陈默站在白板前,将所有新信息整合在一起。现在他可以清晰地看到苏明哲的作案动机和手法:他不仅为妹妹的死复仇,还要通过重现当年的艺术展,为妹妹正名,证明她的艺术理念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苏明哲认为李静姝窃取的不仅是创意,还有他妹妹的艺术生命。”陈默分析道,“所以他要用极端的方式,将这场争论推向最终的结局。”

      林薇接话:“而‘蓝鸟计划’和专利文件...那可能是另一个层面的动机。经济利益或者科学荣誉。”

      陈默点头:“十年后,李静姝继续从苏晓雯的创意中获利,甚至可能用‘蓝鸟计划’继续开发与矢车菊相关的产品。这对苏明哲来说,无疑是双重背叛。”

      案件的全景正在逐渐清晰,但一个重要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苏明哲现在在哪里?他如何能够如此完美地隐藏自己?

      就在这时,技术科有了新发现:通过追踪李静姝“回声”文件夹的远程访问记录,他们定位到了一个信号源——不是静域画廊,而是城市另一端的一家老旧网吧。

      陈默立即带人赶去调查。网吧老板配合地调出了监控录像,但由于设备老旧,画面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有一个穿着连帽衫的身影在相应时间段使用过那台电脑,但面部完全被遮住。

      “这个人有什么特征吗?”陈默问网吧管理员。

      管理员思考了一会儿:“没什么特别的...哦,他付的是现金,而且手指上有些蓝色痕迹,像是墨水或者颜料。”

      蓝色痕迹。陈默的心跳加速。这可能是他们需要的突破口。

      回到警局,他重新审视所有证据,突然注意到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细节:在“回声”展览手册的致谢页面上,有一个名字被特别感谢提供“技术支持和空间设计”——那个名字是苏明哲。

      原来他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陈默感到自己正站在真相的门槛上,只差最后一步就能推开那扇门。而门的另一边,可能是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复杂真相。

      夜色渐深,陈默独自留在办公室,面前摊开着所有关于“回声”展览的资料。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苏晓雯作品《蓝鸟》的那一页描述上,特别是那句:“邀请观众进入一个沉思空间”。

      突然,他明白了什么,拿起电话拨通林薇的号码:“我知道下一个调查地点了。明天一早,我们去美术学院的老教学楼。”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9章 旧日报纸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