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6、御前献策风波起 ...

  •   再入万寿宫暖阁,气氛与上次截然不同。炭火依旧烧得暖融,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张力。嘉靖皇帝依旧半倚在云榻上,神色却不再是好奇与探究,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审视,仿佛要将张九九从里到外看个通透。吕芳垂手侍立在侧,眼观鼻,鼻观心。令人意外的是,严嵩并未在场,只有严世蕃坐在下首,脸色阴沉,眼神冷厉如刀,毫不掩饰其中的敌意。工部那位周主事则跪在角落,身体微微发抖,额角冷汗涔涔。
      “臣张九九,叩见陛下。”张九九依礼参拜,心知今日这场召见,才是对他西山之行的真正审判。
      “平身。”嘉靖的声音听不出喜怒,“西山炭窑,是怎么回事?朕听闻,你闹出了好大动静。”
      不等张九九回答,严世蕃便抢先开口,语气尖锐:“陛下,张九九擅改官窑规制,聚集窑工,煽动人心,更纵容护卫持刀威胁工部官员!此等行径,目无法纪,居心叵测!周主事秉公执法,反遭其辱,请陛下明察!”他直接将“擅改规制”、“聚众”、“威胁官员”几顶大帽子扣了下来。
      周主事连忙磕头,带着哭腔:“陛下,微臣……微臣只是依律办事,那张九九亮出宫中腰牌,阻挠执法,其护卫更是凶悍异常,微臣……微臣实在无法履行职责啊!”
      张九九心中冷笑,面上却一片坦然,向着嘉靖躬身道:“陛下,臣确对西山官窑有所改动,但绝非擅改,更非聚众滋事。臣蒙陛下恩典,掌格物斋,察访物用效率,乃臣之本分。西山炭窑,燃烧不效,浪费惊人,事故频发,臣见之痛心。既食君禄,自当为君分忧,故依据格物之理,稍作改进,旨在提升效能,减少伤亡,以副陛下设斋之期许。”
      “巧言令色!”严世蕃喝道,“官窑规制乃工部数十年来经验所积,岂是你一个黄口小儿说改就改的?你所谓改进,谁知是不是歪门邪道,损了窑基,坏了西山风水龙脉?若影响皇城供炭,你担待得起吗?!”
      “严大人!”张九九转向严世蕃,目光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下官改进之窑,出炭率提升三成,炭质更优,浓烟减少大半,窑内支撑稳固,再无坍塌之虞。此乃西山上下众多窑工亲眼所见,王管事亦可作证。事实俱在,何来歪门邪道?至于风水龙脉,”他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下官愚见,让窑工能吃饱饭、少伤亡,让皇宫得享更多、更耐烧的优质煤炭,便是最大的吉利与风水!若固守陈规,坐视浪费与伤亡而无动于衷,恐怕才是真正有伤天和,于国运无益!”
      他这番话,既摆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又将问题提升到了“国计民生”和“天和”的高度,直接化解了严世蕃“风水”层面的攻击。
      嘉靖皇帝的手指在云榻扶手上轻轻敲击着,目光在张九九和严世蕃之间流转,最终落在张九九身上:“出炭率提升三成?炭质更优?此言当真?”
      “臣不敢欺君。陛下可遣内监或工部精通实务之员前往查验,若有半句虚言,臣甘当重罪!”张九九语气笃定。
      嘉靖微微颔首,不置可否,却忽然转了话题:“朕近日翻阅道藏,见前宋《造化指南》有云,‘普天之下,各地皆宝,善取用之,可富国强兵’。张九九,你既精于格物,善于‘效率’,于这西山之宝,除改进炭窑外,可还有他见?”
      这个问题出乎所有人意料。严世蕃皱了皱眉,似乎没明白皇帝为何突然问这个。周主事更是茫然。
      张九九心中却是一动。皇帝此言,绝非无的放矢。《造化指南》他虽未读过,但听其名,似是涉及矿物、物产利用之书。皇帝是在考校他,还是……在暗示什么?联想到之前纸条提示的“西山炭窑”,他隐隐觉得,这西山之下,恐怕不止有煤炭那么简单。
      他脑海中飞快闪过“玉衡”碎片中关于矿物识别、伴生资源的一些模糊信息,结合现代地质学常识,以及这几日在西山观察到的不同岩层、土壤颜色和局部植被异常,一个大胆的猜想逐渐成形。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赌一把。赌皇帝的兴趣,赌“玉衡”信息的可靠性,也赌他自己的判断。
      “回陛下,”张九九组织着语言,尽量让自己的话听起来既有依据又不至于太过惊世骇俗,“臣于西山数日,观其山势地貌,察其岩层土色,偶有所得。西山之宝,确非仅煤炭一味。”
      “哦?”嘉靖身体微微前倾,兴趣明显被勾了起来,“细细道来。”
      “其一,西山煤系岩层之中,常伴生有一种‘耐火粘土’。”张九九解释道,“其土质细腻,耐高温灼烧,远胜寻常粘土。若开采出来,用于砌筑窑炉内壁,非但可使窑炉更耐用,更能进一步提升炉温,于冶炼金属、烧制陶瓷,乃至……陛下炼丹之炉鼎,或有大用。”他将话题巧妙地引向了嘉靖最关心的炼丹。
      嘉靖眼中精光一闪:“耐火粘土?此言当真?与炼丹炉鼎有关?”
      “臣观察取样,确有把握。陛下可命人掘取煤层下特定岩层之土一试便知。”张九九笃定道,这是基于现代煤矿伴生矿知识的推断,风险不大。
      “好!若果真如此,朕记你一功!”嘉靖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但随即又收敛,追问道,“其二呢?”
      张九九心念电转,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回忆着“玉衡”信息中关于某种特殊矿物能量反应的描述,以及在西山某处废弃矿坑附近感受到的、极其微弱的、不同于煤炭的“场”,那种感觉玄之又玄,若非“玉衡”信息增强了他的感知,绝难察觉。
      “其二……”他顿了顿,声音放缓,带着一丝不确定,“臣于西山某处废弃矿坑附近,感觉……地气有异,似乎蕴藏某种特殊之物,非煤非铁。其性……或与金石之精有关,或许……于探求天地元气,略有助益?”他不敢说得太明白,只能用“金石之精”、“天地元气”这种嘉靖能理解且感兴趣的道家术语来模糊指向。他怀疑那里可能存在某种放射性矿物或特殊金属矿,但缺乏证据,只能如此暗示。
      “金石之精?天地元气?”嘉靖猛地从云榻上坐直了身体,目光灼灼如同烈火,紧紧盯着张九九,“你所言何处?地气如何有异?可能确定?”
      这一刻,什么炭窑效率,什么朝堂争斗,仿佛都被嘉靖抛到了脑后。长生与大道,才是他永恒的追求。
      严世蕃脸色彻底变了,他没想到张九九竟会抛出如此一个杀手锏,直接命中了皇帝最大的渴求。他张了张嘴,想反驳那是无稽之谈,但在皇帝如此炽热的目光下,竟一时不敢轻易开口。
      张九九知道火候已到,见好就收,躬身道:“陛下,地气感应,玄妙非常,臣亦只有模糊感知,尚需进一步勘察验证,方能确定。臣恳请陛下,允臣继续于西山查探,并调配些许人手物料,助臣格物究理,若能有所发现,必第一时间奏报陛下!”
      这是他真正的目的——借此机会,摆脱惜薪司的钳制,获得直接调配资源的权力,名正言顺地在西山展开工作,将格物斋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同时也为自己寻找可能存在的、与“璇玑玉衡”或观测者文明相关的线索。
      嘉靖皇帝站起身,在暖阁内踱了几步,显然内心极不平静。他看了一眼吕芳,吕芳微微点头。
      “准!”嘉靖停下脚步,斩钉截铁,“着张九九暂领西山窑务监理,格物斋一应用度,可由西山皇庄支应,必要时,可直接奏报于朕!工部及惜薪司,需尽力配合,不得怠慢!”
      这道口谕,等于给了张九九一把尚方宝剑。虽然官职只是虚的“监理”,但“直接奏报”和“不得怠慢”两句,却赋予了极大的行动自由和威慑力。
      “臣,领旨谢恩!”张九九强压住心中的激动,跪拜下去。
      严世蕃脸色铁青,双手在袖中紧握成拳,指甲几乎掐进肉里。他狠狠地瞪了张九九一眼,又看了一眼跪在地上面如死灰的周主事,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张九九退出万寿宫,冬日冰冷的空气吸入肺中,让他精神一振。他抬头望向西苑上空依旧阴沉的天,知道这一次,他赌赢了,至少是暂时赢了。皇帝对“金石之精”的渴望,为他打开了一条生路,也让格物斋真正拥有了发展的可能。
      然而,他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反而更加沉重。皇帝对长生的执着,是一把双刃剑。今日他能借此获得支持,他日若拿不出真正“有益”于长生之物,或者被严党抓住把柄,攻击他“欺君罔上”,那下场只会更惨。
      而且,西山之下,是否真的存在他所猜测的特殊矿物?那微弱的“场”,究竟是“玉衡”带来的错觉,还是确有其物?若是后者,那东西又会带来福兮祸兮?
      他握了握袖中那冰冷的残件,感觉前路依旧迷雾重重,而他已经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与时间和大势赛跑的险途。严世蕃离去时那怨毒的眼神,更如同跗骨之蛆,提醒着他,西山的窑火,烧暖的不仅是皇宫,更是他自己身下的干柴。下一步,必须更快,更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