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余波未平 ...
-
皇帝视察的惊涛骇浪终于过去,将作监内紧绷的气氛稍稍缓和,但空气中依旧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紧张感。赵楷虽然得到了皇帝“姑且信之”的口谕,暂时站稳了脚跟,但他深知,危机并未解除,只是转入了更深的暗流。
曹玮那句“下不为例”的警告,如同悬顶之剑,时刻提醒着他“挪用军资”的严重性。王貺、工部钱主事等人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阴冷的目光从未远离,如同潜伏的毒蛇,随时准备着下一次致命一击。
“标准化”的推行,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微妙而艰难的阶段。
皇帝的首肯,赋予了“标准化”一定的合法性,至少在将作监内部,公开的、直接的抵制减少了。但隐形的、消极的对抗却无处不在。
工部那边,虽然不再明着卡脖子,但在资源调配、人员支持、流程审批上,却变得格外“严谨”和“缓慢”。一份关于扩大箭杆标准化的申请,在工部虞衡清吏司压了半个月才批下来,还附带了一长串“需详加斟酌”、“恐引物议”的按语。
将作监内部,以张匠头为首的老派工匠们,表面服从,实则阳奉阴违。推行新的零件检验标准时,他们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实际操作中却依旧凭“手感”和“经验”,对量规和样板敷衍了事,做出的零件公差极大,美其名曰“留有裕量,便于修配”。出了问题,则推诿是“新法死板,不合实用”。
赵楷气得肝疼,却无法事事亲力亲为,更不可能将所有老师傅都换掉。他意识到,没有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和制度保障,没有触及根本的利益再分配和技能认证体系,所谓的“标准化”很容易流于形式,甚至被旧体系同化、吞噬。
他必须找到破局的关键。
这日,他正在工坊里对着几份被工部打回重写的“标准化工艺规程”生闷气,孙主事又一脸愁容地跑来。
“赵先生,不好了……兵部武库清吏司来人了,正在查验新交付的那批‘靖虏弩’弩机,说……说是有多处尺寸与制式不符,要……要退货追责!”
赵楷心里一咯噔,猛地站起来:“尺寸不符?怎么可能?我们都是按新标准做的!检验记录呢?”
“记录……记录都在,”孙主事哭丧着脸,“可武库司的人说,他们的验收标准是旧制!说我们的新标‘擅自变更军器制式’,不合规矩!还拿出了当年的存档图纸比对,确实……确实有几个次要尺寸对不上……”
赵楷瞬间明白了!这是标准冲突!是旧体系对新体系的制度性反扑!
他将作监内部推行了新标准,生产出的零件一致性更高,性能更好。但军队的验收部门,却还固守着几十年前制定的、充满模糊空间的旧标准!甚至可能故意拿着旧标准来刁难!
“走!去看看!”赵楷压下怒火,快步走向库房。
库房外,几名兵部武库司的官员正一脸倨傲地站在那里,身旁堆着几箱打开的弩机部件。张匠头等人也在一旁,脸上带着几分幸灾乐祸。
“赵先生,你来得正好!”一个为首的武库司主事见到赵楷,皮笑肉不笑地说道,“贵监新造的这批弩机,轴孔尺寸、销钉粗细,皆与存档制式不符!此乃军国重器,岂能儿戏?按律,当全部退回重造,并追究监造失职之责!”
赵楷强忍怒气,上前拿起一个零件,又看了看对方出示的所谓“存档图纸”。那图纸粗糙模糊,尺寸标注极不规范,公差范围更是只字未提。
“大人,”赵楷冷静回应,“此批弩机,确依新颁‘标准化’规程制作,尺寸公差皆有明确定规,旨在提升互换性与可靠性。其核心性能参数,远超旧制。大人所言不符之处,多为非关键尺寸,且均在性能允差之内,于弩机使用毫无影响,反而更利维修互换。何来‘失职’之说?”
“哼!巧言令色!”武库司主事冷笑,“军器制式,乃兵部与工部共定,岂容你将作监擅自变更?你说性能更佳便是更佳?有何凭据?存档图纸在此,白纸黑字,不符便是不符!尔等私改军制,该当何罪?!”
扣帽子,抓程序,这是官僚体系最擅长的伎俩。
张匠头在一旁阴阳怪气地帮腔:“老夫早就说过,祖制不可轻改。如今果然惹出麻烦了吧……”
赵楷气得浑身发抖,却一时难以反驳。在程序正义面前,实际效果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的声音传来:“何事喧哗?”
众人回头,只见曹玮不知何时已来到库房外,面色平静地看着众人。
武库司主事连忙上前行礼,将情况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重点强调赵楷“私改军制”。
曹玮静静听完,目光扫过那些弩机零件和粗糙的旧图纸,又看向赵楷:“赵楷,你有何话说?”
赵楷深吸一口气,将“标准化”提升军械质量与可靠性的道理再次陈述了一遍,并强调:“大人,非是下官擅改,实乃旧制粗疏,已不适应当前之需。新标准乃经实战检验,于军有益!”
曹玮沉吟片刻,对武库司主事道:“李主事,军器之用,首重实效。靖虏弩于前番边境冲突中,已显其能,枢密院亦有嘉奖。些许非关键尺寸微调,若于性能无损,反有增益,不必过于拘泥旧文。此事,本官会行文兵部说明。”
武库司主事没想到曹玮如此强硬回护,脸色变了变,但也不敢直接顶撞枢密院承旨,只得悻悻道:“既然曹大人如此说,下官……下官暂且收下。然此事下官必如实回禀部堂!”
说完,带着人灰溜溜地走了。
张匠头等人也赶紧溜走。
库房外只剩下曹玮和赵楷。
“谢大人回护。”赵楷躬身道谢,心里却无多少喜悦。他知道,这只是暂时压下了矛盾,根源并未解决。
曹玮看着他,淡淡道:“标准之争,非一日之功。旧制惯性,盘根错节。欲立新标,非仅技术之事,更为权责之争。你此番,是动了兵部武库司的权柄了。”
赵楷心中一凛,顿时明白了更深层的关窍。标准化不仅触动了工匠的利益,更触动了管理部门的权威!以前验收军器,标准模糊,解释权在验收官员手中,操作空间巨大。如今标准明确,数据说话,他们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了!难怪反应如此激烈!
“下官……明白了。”赵楷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技术问题好解决,但这体制和利益的壁垒,实在难以撼动。
“明白就好。”曹玮语气依旧平淡,“然事已至此,唯有前行。陛下既已首肯,便是大势。然推行之策,需更加讲究。新标准之设立,当联合兵部、工部共议,取得共识,方为长久之计。而非你将作监一纸文书,便可推行天下。此中分寸,你当细思。”
赵楷恍然大悟。曹玮这是在点拨他!不能只埋头搞技术推广,必须争取上层建筑的支持,走官方认证的程序!
“大人教诲的是!下官愚钝!”赵楷心悦诚服。
“嗯。”曹玮点点头,“近期,兵部与工部或会就军械制式修订之事进行磋商。届时,你需做好准备,以实绩和数据,说服诸公。此乃正道。”
“是!下官定当竭尽全力!”赵楷心中重新燃起希望。如果能把“标准化”变成国家认可的正式标准,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送走曹玮,赵楷立刻调整了策略。他不再急于在所有工坊强行推行新标准,而是集中精力,做两件事:
第一,夯实数据基础。他让孙主事组织人手,对按照新旧两种标准生产的军械部件进行全方位的对比测试,详细记录良品率、互换性、耐久性、维护工时等数据,形成详实的报告,作为未来谈判的有力武器。
第二,拉拢盟友,分化敌人。他不再将老师傅们一概视为敌人,而是主动找那些相对开明、手艺好、有威望的老匠师谈心,邀请他们参与新标准的讨论和制定,给予他们尊重和一定的“话语权”,甚至将部分“标准化”的检验工作交给他们负责,将他们的利益与新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绑定。
同时,他通过曹玮的关系,开始与兵部武备司(负责军械研发和定型的部门,与武库司存在竞争)的中下层官员接触,展示“标准化”带来的好处,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过程缓慢而艰难,但局面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数据报告越来越厚,事实胜于雄辩。
少数老匠师的态度开始软化,甚至有人开始觉得“按标准做,省心省力,少背锅”。
兵部武备司的官员对能提升军械可靠性的新方法很感兴趣……
就在赵楷忙于经营上层路线时,基层的“标准化”种子,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发芽。
这日,鲁小鱼兴奋地跑来找到赵楷:“赵先生!快来看!铁蛋……铁蛋他弄出个新玩意儿!”
赵楷疑惑地跟着鲁小鱼来到工坊一角,只见铁蛋正得意洋洋地摆弄着一个木头和铁片制成的简易装置。
“郎君!您看!”铁蛋献宝似的举起那装置,“俺看大伙用那个‘过规’、‘不过规’老对不准,还得眯眼瞅,就琢磨着……能不能把它们弄到一块儿?”
赵楷仔细一看,顿时乐了。铁蛋竟然把“过规”和“不过规”这两个独立的量规,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做成了一个简陋的极限量规!
他用一根铁片做手柄,一端固定着“通过”环(孔径稍大),另一端固定着“不通过”环(孔径稍小),中间用一根轴连接,可以旋转。检验时,只需将零件往“通过”环里塞,能进去;再往“不通过”环里塞,进不去;就说明零件尺寸合格!
虽然做工粗糙,但原理完全正确!大大简化了检验操作,降低了误判率!
“好小子!你怎么想到的?”赵楷惊喜地拍着铁蛋的肩膀。
铁蛋憨憨地挠头:“俺就是觉得……分开用太麻烦了……凑一块儿多省事……”
赵楷心中感慨万千。这就是基层的智慧!当“标准化”的理念被接受后,劳动者自己就会发挥创造力去优化工具和流程!
他立刻鼓励铁蛋,并让鲁小鱼帮忙,将这个简易极限量规优化设计,制作得更精确、更耐用,然后在工坊内推广使用。
效果出奇的好!工匠们对这个“懒人工具”接受度很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都提升了。
受此启发,赵楷在工坊内设立了一个“小改小革奖励机制”,鼓励工匠和学徒们就“标准化”工具、流程提出改进建议,一经采纳,给予物质奖励。
一时间,工坊里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创新热潮。有人改进了卡具的把手,让夹持更省力;有人设计了带刻度的定位挡板,让打孔更精准;甚至有人用边角料做了个小工具,能快速检查榫卯的垂直度……
这些改进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大地提升了“标准化”操作的便利性和接受度,让冷冰冰的“标准”逐渐有了温度。
赵楷看着这一切,心中豁然开朗。
“标准化”的推行,不能只靠自上而下的强制,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创造。只有当标准真正融入劳动者的日常,成为他们省力增效的工具,而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时,它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然而,就在基层呈现出一丝生机之时,来自高层的暗流再次涌动。
王貺等人见在技术层面难以击倒赵楷,便开始转变策略,将攻击矛头指向了赵楷的人品和动机。
很快,一些恶毒的流言开始在汴京官场悄悄传播:
“听说那赵楷,借推行新法之名,大肆敛财,克扣工料……”
“此人身为宗室,却与商贾过从甚密,尤其与那狄家小姐,关系暧昧,恐有私情……”
“他那些奇技淫巧,来历不明,恐非正道,或有妖异……”
“据说他修复那指南车时,曾言‘此物原理简单’,似有贬低先贤之意……”
谣言如同毒雾,无形无质,却足以毁人清誉。
赵楷听到这些风言风语,气得浑身发抖,却无处申辩。他深知,这种人身攻击最为阴险,一旦沾上,很难洗清。
更让他担忧的是,这些谣言似乎开始起到作用。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官员,看他的眼神变得有些异样。连曹玮召见他时,也委婉地提醒他“注意行止,避嫌远疑”。
就在赵楷为谣言所困,焦头烂额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边境冲突,却以一种谁也没有料到的方式,将他和他的“歪楼科技树”,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前线急报:西夏骑兵大规模犯边,围攻堡寨!守军浴血奋战,军械损耗巨大,尤其是弩箭和弩机,急需补充!
枢密院紧急下令:将作监及京畿所有匠坊,全力生产箭矢及弩机部件,火速运往前线!
军情如火!赵楷和他的“标准化”工坊,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实战压力测试!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此。这一次,不再是演习,不再是观摩,而是真刀真枪的检验!
科技树能否经得起战火的洗礼?答案,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