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用户体验”的启蒙 ...

  •   马车颠簸着驶出汴京城,赵楷的心也随着车轮的滚动而起伏不定。狄明月那句“去问问用它的人”如同醍醐灌顶,将他从技术思维的牛角尖里拽了出来。

      是啊,闭门造车,对着冰冷的图纸和零件,怎么可能真正理解纺车?怎么可能做出真正有用的改进?用户的需求,才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前世产品经理挂在嘴边的信条,他竟然差点忘了!

      永丰织造坊位于京郊,规模不大,主要承接一些官府的布匹订单,也自产自销一些粗布。坊内多是女工和学徒,环境嘈杂,空气中弥漫着棉絮和浆水的味道。

      工坊管事早已接到通知,知道枢密院和将作监有人要来“指导”纺车改良,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恭敬地接待了赵楷一行。

      “赵先生,狄小姐,坊内简陋,怠慢了。”管事是个中年汉子,脸上带着生意人的圆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工部早有暗示,要对这“新法”多加“留意”,他自然不敢怠慢。

      “无妨,我们随意看看。”赵楷摆摆手,目光已经投向了工坊内。

      只见偌大的工棚里,数十架各式各样的纺车吱呀作响。纺妇们坐在车前,手脚并用,一手喂棉,一手摇轮,双脚还要控制纱锭的收放,动作忙碌而机械。她们大多面色疲惫,手指粗糙,空气中除了棉絮,还隐约有一股汗味和……焦躁的气息。

      赵楷没有急着去找管事询问,而是示意狄明月和铁蛋稍等,自己则悄悄走到一位年纪稍长的纺妇身后,静静地观察。

      那纺妇显然没注意到身后有人,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她的纺车看起来很旧了,轮轴转动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纱线时粗时细,不时还会断掉。每次断线,她都忍不住低声咒骂一句,手忙脚乱地接线,脸上写满了不耐烦。

      赵楷看了一会儿,又换了几个人观察,情况大同小异。纺车效率低下,操作繁琐易疲劳,断线率高,纺妇们普遍情绪不佳。

      他心中渐渐有了些模糊的感觉。

      “这位大娘,”赵楷终于上前,客气地开口,“打扰了,我是将作监的,想来问问,您觉得这纺车……用着可还顺手?”

      那纺妇吓了一跳,回头见是个穿着体面的年轻官人,顿时有些手足无措,连忙起身:“官……官人……”

      “大娘不必紧张,我就是随便问问,这车有没有什么地方不好用?或者您觉得怎么改会更好?”赵楷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和。

      纺妇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旁边的管事,见管事微微点头,才小心翼翼地说道:“回官人,这老家伙……用了十几年了,就那样呗。摇起来费劲,线老爱断,接得人手疼……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也纺不出多少……”

      “费劲?是摇轮费劲吗?”赵楷追问。

      “是嘞,轴涩,吱嘎响,摇快了怕断,摇慢了不出活。”

      “断线呢?一般在什么时候断?”

      “喂棉的时候容易断,收线的时候也爱断……力道不好掌握……”

      旁边另一个年轻些的女工也忍不住插嘴:“官人,这脚踏板硌脚!踩一天脚底板生疼!还有这凳子,硬邦邦的,坐得屁股疼!”

      “还有这光线!背光!看线头费眼睛!”

      一旦有人开头,其他纺妇也七嘴八舌地抱怨起来。她们不懂什么高深技术,说的全是切身的感受:费力、易断、硌脚、腰疼、眼花……

      赵楷认真地听着,让铁蛋拿出炭笔和粗糙的纸,努力记录下这些零碎却真实的“用户反馈”。狄明月也好奇地凑过来听,不时眨眨眼,似乎觉得很有趣。

      管事在一旁听得脸色有些尴尬,干咳两声:“妇道人家,见识短浅,只会抱怨,让赵先生见笑了。”

      “不见笑,不见笑!”赵楷连忙摆手,“她们说的都是实话,很重要!”

      通过倾听,赵楷意识到,纺妇们需要的改进,远不止是提升纺纱效率(转速、出纱量),更多的是改善操作体验、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故障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直接影响生产积极性和持续性的细节!

      这与他之前专注于提升军械“性能”的思路截然不同!

      用户体验!人机工程! 这些现代工业设计的核心概念,在这个时代,被这些最底层的劳动者用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出来!

      他的思路瞬间开阔了!

      告别了纺妇,赵楷又请管事带他去看了织造坊的物料库和维修区。他看到堆放的棉条粗细不均、杂质很多;看到维修匠人用粗糙的工具和“差不多就行”的态度修理坏掉的纺车;看到纺车的零件五花八门,损坏后难以互换,维修周期很长……

      问题远比想象的多!材料、工艺、维护、标准化……系统性难题!

      返回汴京的路上,赵楷沉默不语,脑子里飞速整理着收集到的信息。

      狄明月看他一脸严肃,忍不住问:“喂,赵楷,听到这么多毛病,是不是没辙了?”

      赵楷摇摇头,眼神却越来越亮:“不,正好相反。以前不知道问题在哪儿,现在知道了!问题越多,改进的空间就越大!”

      回到将作监,赵楷立刻召集了鲁小鱼和几个心思灵巧的学徒,召开了一次“纺车改进研讨会”。

      他没有先谈技术,而是让铁蛋复述了纺妇们的抱怨,并把他记录的那些“用户痛点”写在了一块木板上:

      1. 摇轮费力,轴涩噪响;

      2. 断线率高,接线麻烦;

      3. 脚踏硌脚,座椅不适;

      4. 光线不佳,伤眼;

      5. 零件易坏,维修不便;

      6. 棉料粗杂,影响质量;

      “我们的目标,”赵楷指着木板,“不是造一个飞快的纺车,而是造一个‘好用’的纺车!让纺妇们摇着省力,坐着舒服,少断线,少维修!”

      鲁小鱼和学徒们看着这些从未想过的问题,面面相觑,觉得新奇又茫然。

      “摇轮费力……是不是轴和轴承太糙了?能不能打磨光滑点?或者加个油盒?”

      “断线……是不是喂棉的力道不均匀?能不能做个带弹性的导轮?”

      “脚踏硌脚……包层软木?或者换个形状?”

      “维修不便……要是零件都一样就好了……”

      在赵楷的引导下,讨论渐渐热烈起来。虽然想法稚嫩,但方向开始朝着“人性化”和“可靠性”偏移。

      赵楷根据讨论,初步确定了改进方向:

      1. 传动系统优化:重点解决摇轮费力问题。优化轴系设计,尝试加装简易含油轴承(用浸油毛毡代替),减少摩擦;研究更省力的传动比(虽然提升空间有限)。

      2. 喂棉与导纱机构改进:重点降低断线率。设计更稳定的棉条夹持和导引装置,尝试加入简易张力调节。

      3. 人机工程优化:改善操作舒适度。设计符合脚型的踏板,加装简易坐垫(内部填充碎布或软木屑),研究工位采光(加设反光板?)。

      4. 标准化与可维护性:设计易于加工和更换的标准零件,确保关键部件可互换,编写简易维修指南。

      目标宏大,但赵楷决定从最简单、最容易见效的地方入手——人机工程和可靠性提升。

      他让鲁小鱼带领学徒,先制作几款不同形状的踏板模型和简易坐垫,拿去给纺妇试用,收集反馈。

      又亲自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滴油盒”,用一小节竹筒加上吸油毛毡,固定在轴承附近,实现缓慢自动润滑,减少噪音和摩擦。

      他还改进了纱锭的平衡性,减少振动;打磨所有传动接触面,提高光洁度……

      这些改进,在技术上看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土”,但无一不是直指纺妇们的痛点。

      几天后,赵楷带着初步改进的几架“舒适版”纺车,再次来到永丰织造坊,请纺妇们试用。

      效果立竿见影!

      “哎?这轮子摇起来是轻省了些!响声也小了!”

      “这踏板踩着是舒服点!没那么硌了!”

      “这垫子……虽然丑了点,坐着是软和!”

      “断线……好像少了点?”

      纺妇们的反馈积极了许多,虽然对效率提升感受不明显,但操作舒适度的改善是实实在在的,脸上的疲惫和焦躁似乎也减轻了一些。

      织造坊管事看着纺妇们情绪好转,生产效率似乎也有微弱提升(因为中断减少),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戒备敷衍,变得配合了许多。

      赵楷趁热打铁,开始推行最基本的“标准化”:统一关键易损件的尺寸(如纱锭轴、踏板轴),制作简易量规,要求维修更换时使用标准件。

      工坊的维修匠人起初不以为然,但在赵楷的强硬要求(和狄明月偶尔的“仗势欺人”)下,勉强执行。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使用标准件后,维修确实变快了,不用再每个零件都手工修配,库存管理也简单了。

      “这法子……好像有点用?”一个老维修匠私下嘀咕。

      初步的“用户体验”改进和“标准化”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开局。

      然而,赵楷深知,这还远远不够。纺车最核心的效率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要真正实现突破,必须对纺车的核心机构动刀。

      他想到了水力驱动、多锭纺车等方案,但很快被自己否决。水力受地理限制,多锭结构复杂,对材料和工艺要求极高,远超当前技术水平和农户的承受能力。

      必须找到一种简单、廉价、易于推广的增量式创新。

      他再次陷入苦思。

      这时,鲁小鱼提供了一个灵感。他在把玩一个坏掉的纺车摇柄时,无意中发现,改变摇柄的长度和握持形状,似乎能更省力!

      “赵先生,您看,摇这个长柄,好像比摇短柄省劲!就是有点晃……”

      “还有,这手柄要是做成圆的,手握着容易打滑,要是做成……做成扁的,或者带凹槽的,是不是就好使劲了?”

      赵楷眼睛一亮!杠杆原理和人机握持!最基础的力学和设计知识!

      他立刻让鲁小鱼尝试制作不同长度、不同形状的摇柄,进行测试。

      测试发现,适当加长摇柄,确实能省力,但会降低转速,且长摇柄容易晃动,操作不便。需要在省力和操作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

      而带有指槽或符合手型的异形握柄,确实能提升握持舒适度和发力效率!

      又是一个看似微小却切实的改进!

      赵楷兴奋地将这些发现纳入改进方案。

      就在他忙于优化纺车细节时,王貺的攻势如期而至。

      这次,王貺没有直接弹劾,而是通过工部,向永丰织造坊派来了一个“技术观察小组”,美其名曰“协助推广,总结经验”,实则严密监视赵楷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挑刺。

      小组带头的是工部虞衡清吏司的一位主事,姓钱,是王貺的门生,一脸倨傲,对赵楷那套“奇技淫巧”嗤之以鼻。

      “赵先生是吧?”钱主事一到织造坊,就摆出上官架子,“奉部堂之命,特来观摩尔等‘新法’。还望赵先生莫要藏私,让我等好好‘学习学习’。”

      语气中的嘲讽毫不掩饰。

      赵楷心中冷笑,面上却客气道:“钱主事言重了,下官才疏学浅,正在摸索,还请钱主事多多指教。”

      钱主事哼了一声,带着人开始在坊内转悠,看到那些加装了“土味”坐垫、滴油盒、异形摇柄的纺车,脸上露出毫不掩饰的鄙夷。

      “哗众取宠!加个垫子也算革新?”

      “奇形怪状,不成体统!”

      “如此粗陋之物,也敢称‘标准’?”

      他带来的工匠也随声附和,对赵楷的改进百般挑剔。

      纺妇和坊内工匠见这阵势,刚刚燃起的热情又被压了下去,变得畏首畏尾。

      赵楷强压怒火,不与争辩,只是默默收集着改进后的数据——故障率微降、纺妇疲劳度减轻、日均产量略有提升……虽然增幅不大,但趋势是好的。

      然而,钱主事根本不看数据,只盯着那些“不伦不类”的改进,不断冷嘲热讽,并向工部打小报告,极尽贬低之能事。

      压力再次笼罩下来。

      赵楷知道,如果不能尽快在核心效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仅靠这些“舒适性”改进,根本无法打动工部和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更无法抵挡王貺的攻击。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吱呀作响的纺车核心。到底该如何才能真正提升它的效率?

      深夜,他独自一人留在工坊,对着一架拆开的纺车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拨动着那简单的齿轮和皮带传动机构。

      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皮带传动上。现有的皮带多是牛皮或麻绳,容易打滑、拉伸、效率低下……

      一个模糊的念头闪过脑海。

      传动方式! 能不能改变传动方式?用更高效的传动机构代替简单的皮带?

      齿轮?太复杂,成本高,噪音大。

      链传动?更不现实。

      他的目光扫过工坊,最后落在墙角一堆废弃的弓弦和弩弦上。那是制作靖虏弩和骑兵弩时裁切下来的边角料,材质是上好的复合弓弦(麻、丝、筋混合),韧性、强度、防拉伸性都远胜普通皮带。

      “如果用这种复合弦来做纺车的传动带呢?”赵楷猛地站起来,心脏砰砰直跳。

      他立刻找出一段合适的复合弦,替换掉纺车上的旧皮带,重新安装调试。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用力摇动摇柄——

      嗡……传动轴瞬间启动,声音沉闷而有力,几乎没有打滑!传动效率明显提升!在同等摇力下,纱锭的转速快了一截!

      “有门!”赵楷狂喜!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材料替换,却可能带来效率的显著提升!复合弦的耐用性也远胜皮带,能减少更换和维修!

      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更全面的测试。

      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个看似偶然的发现,将会把他的“纺车标准化”项目,再次拖入一个更加复杂和危险的漩涡之中——因为制作那种复合弓弦的核心材料之一,正是需要专营专卖的……生丝。

      科技树的枝桠,在用户需求的牵引下,看似歪打正着地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却不知不觉中,触动了另一根敏感的经济神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