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第二十五章 ...

  •   (二十五)

      由于极度失望和悲愤,我俩在餐馆里默默相对无言。饭菜端上来,我没有胃口,随便吃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陈天晓倒是吃得很多,见我不吃了,他抬起头:“再吃点儿。其实洪一帆这条线索没有完全断。如果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他的死和林教授的案子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调查这个案子的疑点来顺藤摸瓜啊。”

      他性格里的天然乐观与坚毅感染了我。我努力振作起来:“你说的没错。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洪一帆家里拜访一次?”

      “可以,不过他死后,他妻子带着小孩回了乡下。我们这个周末就过去。另外,我先去拿到事故调查报告。”

      “嗯。你要是能找到当时处理这个案子的警察问问情况就更好了。”

      “包在我身上。”

      晚上回到家,我刚一打开电脑,msn上就有人发了消息。原来是松黎,他给我传了一些资料,我打开一看,是几个国外脑科医生的信息。我注意到资料里的几个案例,同我父亲的非常相似,都是脑部遭受重创进而长时间昏迷,却没有脑死亡,最后苏醒。这实在太鼓舞人心了。但我仍有顾虑,松黎觉察到了,问我:“是不是担心经济上的问题?我这里还有笔存款可以借给你。我过段时间可能会去美国和欧洲同几个古董代理商商谈合作事宜,你要是愿意可以跟我同行。”我发了个笑脸回去:“再让我想想。谢谢你。”过了三四分钟后他才回应我:“小榛,你现在对我越来越客气了。”我看着屏幕发了会呆,才说:“没有的事儿。我先去洗漱准备睡觉了,你也早点休息,晚安。”

      我习惯性地检查过门窗,然后躺到床上关了灯。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父亲的书房。父亲也在,他正从外面走进来,表情凝重,不知道在想什么。他走到书桌前打开密室的门,一道黑影闪过,他却没有看到,自顾自向密室走去。我张嘴想要阻止,却发不出任何声响。一声凄厉的惨叫传来,我看到父亲挣扎着往外跑,一个青铜鼎从他背后举起,沉闷地砸在他脑后。我大急,想跑过去帮忙,全身却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个面目模糊的凶手冷笑着把父亲拖到书桌前,再将花瓶推倒。冰冷的水顺着桌缘流下,滴在父亲脸上。他身下鲜血渐渐洇开。我泪流满面。

      就在这时,灯突然熄灭了。在一片寂静的黑暗里,我看到一双眼睛缓缓睁开,即使在这样的黑暗里也能看清瞳仁诡异的光芒。这双眼睛看着我,逼近我,伴随着粗重的呼吸。我听到头顶一阵风声,好像有个重物当头砸下。我放声尖叫,然后醒了过来。

      原来是个噩梦。幸好只是个噩梦。

      我拧亮台灯,到卫生间洗了个脸,回到床上打算翻本杂志培养睡意,却一眼看到父亲的“一行偶记”放在床头柜上。昨天我已经读过第一本,所以把第二本拿了过来。在这一本开头的一段手记里,一个名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父亲这样写道:“九月二日中午研讨会之后,我在酒店餐厅用餐。遇到一名年约六十的老先生同我攀谈。我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上个月我在日本开会时,在报告会之后的酒会上他给过我一张名片,其上印有他的名字,姓霍名仰和。我并不知道他从事什么行业,但是作为一个外行,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令人惊异。这一次他流露出希望我去他家做客之意。据老先生所述,他收藏了一批文物,也许会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老先生话里还透露有意在百年之后将部分收藏捐献给S大考古系。这份热忱让人异常感动。等老先生告辞之后,李教授同我闲聊,无意中得知了老先生的名字,李教授颇有兴奋之色。据李教授所言,霍先生极很有可能是大名鼎鼎的霍氏家族成员。对于这个家族我也有所耳闻,因为他们出手的几件文物都无与伦比。”

      看到这一段,我的心怦怦直跳,更加不敢漏看一个字,仔细地读着接下去的手记。不过接下去几篇都与霍家无关。直到我看到写得密密麻麻的一份记录。父亲很少写这么长而详尽,可见是非常重要的事件。我忙着先搜索了一遍关键字,看到霍字以后才松了口气,把台灯挪得更近,全神贯注地阅读。

      “办完去美国讲学的护照,霍仰和先生亲自致电于我,他问道:‘听说林教授要到美国开会?”我答是。他恳切相邀:‘那正是一个好机会。不知道林教授肯不肯到寒舍一叙。我有些问题想请教您,当然,还有一些文物想请您亲自看看。’我原本以为他只是随口寒暄,不再记得这份口头邀请,却没想到他如此郑重,做为晚辈实不敢当,我即刻应允,并向系里请了几日假期准备赴约。”

      “霍家将请柬送至我在纽约下榻的酒店。这份请柬做工极为精美,而出乎意料的是,里面还夹着一张以我名字订的头等舱机票,目的地是维京群岛。霍家已经雇好司机将我送至机场。到了目的地,已有专人在那里相侯。他自称是霍家的管家,我们乘坐霍氏私人飞机,不到一个小时后到达霍仰和的私邸。霍家此番邀约手笔乃我生平仅见,而霍先生在小岛上的住宅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不过偌大私邸,除服务人员以外,只有霍仰和带着一个小男孩住在这里。那个男孩大概十岁左右,名叫霍进荣,乃霍先生侄孙。霍先生告诉我,他对霍进荣甚为喜爱,遂带在身边亲自教育。”

      “我一路奔波,已十分疲倦。霍先生同我一起用过晚餐,即安排我回卧室休息。此间卧室正对着碧蓝的加勒比海,如日光正好,可见到水底珊瑚礁的影子,。”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微笑。父亲不是一个没有见过大阵仗的人,也对安逸享乐没有太大兴趣,能做出如此难得的详细描述,可见当时印象之深刻。

      “次日一早早餐之后,霍先生邀我到书房闲谈。他态度非常谦和,并无亿万富豪骄矜之气。我虽已有心理准备,霍先生知识之渊博仍出乎意料之外,他在某些问题上见解独到,竟然是学术界没有过的新看法。他甚至还读过我所有论文,可见古董世家之称并非虚名。霍先生向我展示了几件文物,年代跨度极大,从唐朝到清代都有。论艺术收藏价值,可谓极为不菲。但是对我而言,这些东西仅有参考价值,并不能有所启发。大概看出了我的失望,霍先生命人拿出一个匣子。我打开一看,里面收有约百枚竹简,其上均有墨写文字。我花了一整日做出初步的整理排序,读过内容之后十分震惊。这份竹简应为战国早期文物,记载了当时周室王朝礼仪及历史事件。据我所能读懂的部分内容判断,应是周元王姬仁在位期间的所写,其中包括了越国围攻吴国姑苏的记录。虽然竹简文字不多,内容也颇多残缺,但是已可称为稀世珍宝。”

      在这一段文字旁,有父亲后来的注释:“世人都传世间仅有三批文献竹简存于世(注二),且真伪难辨,引起学者诸多争论。霍氏竹简也无来历可考,仅凭字体和内容无法确定其可靠程度。当日我也仅有直觉相信那是真品。若能带回仔细鉴定研究,或许会有惊人收获。可惜我与霍氏道不同不相为谋,致使这批珍宝不见天日,实在遗憾。我曾尝试默写当日所见,然而竹简文字艰涩,能记下的不过十之三四罢了。若当日我虚与委蛇,或可令诸学者亲眼见到此竹简,只是君子以诚信为本,又岂能相欺?当然霍仰和先生并未将这批竹简在海外拍卖,或许是因为数量较少不成规模之故,不过如此一来,日后未必没有再见之缘。”

      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到父亲的矛盾心情。他既不屑,又放不下,既骄傲,又后悔。可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父亲同霍家决裂呢?

      父亲这样记载道:“我与霍氏谈论渐渐深入,霍先生却在此时向我提出期许,要我不得将我俩谈话主要内容泄露于世。我虽然诧异,也郑重允诺。霍先生告之,霍家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学者帮忙,从学识到品行都有极高的考量,最后决定向我求助。我虽谈不上受宠若惊,却也深觉霍先生对我的看重令人感动。我林念远从不为私人服务,这次也愿听听霍先生的意愿。霍先生极为欣慰,提出若我能答允其要求,他会将这份竹简捐赠给我校考古系。随后,他详述了这个要求的细节。‘一行偶记’虽为私人手记,却也有可能被他人阅读。根据当日我对霍家承诺,实不能如实记之。只是此事乃我生平经受的最大考验,其中心情之复杂,之起伏前所未有,不得不写下来聊为抒解。”

      “我当时闻悉霍家秘密,着实震惊,许久不能言语。霍氏体贴,给我两日时间考虑。这期间我夜不能寐食则无味。纵然他所提出之要求有利于霍家,对我亦是莫大的诱惑,哪怕只是普通人也难以抗拒,何况一个一生研究历史之人。不,这世间恐怕没有更甚于此的诱惑了罢。凡夫俗子如我,又如何拒绝?这两日的煎熬,真是毕生难忘。可是深思熟虑之后,我仍然婉言谢绝。霍先生当时的表情可称震惊,再三追问并要我重新考虑。我只能告知,研究者有其操守,为安身立命之本,我林念远岂能失去安身立命之本?霍氏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极重承诺,他并未再为难我,又将我送回了纽约。”

      这篇手记就此结束。我翻遍了剩下的手记都没有再找到相关记录。看着初露的晨曦,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有遗憾,也有感动。

      人世易变,逝者如斯,在时间之后能够永久存在的,是星辰,还是信仰?

      注二:郭店楚墓“郭店简”,上海博物馆“上博简”,以及清华大学校友赠给母校的“清华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