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第 19 章 ...
-
床头那枚冰冷的脑波监测贴片,如同一个无声的看守,时刻闪烁着幽蓝的微光,提醒着苏晚晴她此刻的处境——价值被认可,但也意味着危险升级,管控加倍。
她成了一枚被锁进保险箱的棋子,等待执棋者决定何时落下,落在何处。
沉巍所谓的“抑制性神经调节治疗”开始了。那是一种温和却极具渗透性的低频脉冲疗法,每次进行时,她都感觉自己的思维像是被浸入温水之中,变得迟缓、模糊,难以凝聚起尖锐的念头。这确实有效缓解了因过度思考带来的神经剧痛,但也像一层无形的纱布,隔绝了她与外界、甚至与自身激烈情绪的直接连接。
她变得愈发“安静”了。大多数时候只是沉默地躺着,配合着一切治疗,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仿佛真的被那调节治疗驯化了大脑,成了一具更温顺的躯壳。
林薇忧心忡忡,却不敢多问,只能更加细致地照料她的身体。
然而,在那被药物和脉冲温和压制的表象之下,苏晚晴的内心并未真正沉睡。恨意是冰层下的暗火,缓慢却顽固地燃烧着。她只是在适应新的规则,学习在更严苛的禁锢下,如何保存火种,如何继续思考。
她将所有的精力,从之前那种危险的外放型探索,转向了更深层、更隐蔽的内省式推演。
既然无法主动获取信息,她便开始疯狂地榨取自己的记忆宫殿。五年植物人状态,十五年对季凉生的痴迷与追随,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所有破碎的、被遗忘的片段,都被她翻拣出来,一遍遍反复咀嚼、拼接、分析。
她回忆父亲书房里散落的笔记草稿,回忆他接听工作电话时偶尔流露的忧虑,回忆季凉生早年在她面前看似无意提起的、关于苏氏实验室“效率低下”、“亟需引入现代化管理”的抱怨…
每一个细节都成了拼图的一块。
她开始在脑中构建模型,模拟父亲可能的研究路径,推演季凉生可能动手脚的环节。没有纸笔,没有电脑,所有的演算都在意识的最深处进行,如同最古老的僧侣进行着默观冥想。
这个过程极其消耗心力,且必须严格控制强度,以防触发床头的监测报警。她不得不将思维活动拆解成最细微的碎片,分散进行,如同蚂蚁搬家。
她“表现”得越好,越是温顺麻木,沉巍团队对她的直接关注似乎就越是减少。例行检查的时间缩短了,提问也更流于形式。他们似乎相信了调节治疗的效果,认为她的大脑终于“稳定”了下来。
这给了她更多不被打扰的、内在思考的空间。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四的下午。
沉巍照例带着团队来进行每周一次的详细评估。在完成一系列基础检查后,他看似随意地从助理手中接过一份打印出来的数据报告,翻看着,眉头微蹙,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团队交代:
“…ATLAS项目三期临床的长期跟踪数据,部分亚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似乎有微弱升高趋势,虽然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但波动模式有些…值得关注。通知数据部门,重新校验一下这批患者的合并用药史和基线心电图数据。”
他的声音不大,语速平缓,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讨论学术问题的口吻。
但“ATLAS项目”、“心脏不良事件”、“波动模式”这几个词,如同惊雷,炸响在苏晚晴的耳边!
ATLAS!这就是父亲当年那个项目的内部代号!季凉生沿用了下来!
长期跟踪数据…心脏不良事件…波动模式…
这几乎直接印证了她之前通过思维投射传达出去的“猜想”!季凉生主导上市的那个药,果然存在潜在的心脏风险!虽然现在数据还很微弱,被掩盖在 statistical noise(统计噪声)之下,但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了!
沉巍是故意的!他绝对是故意的!
他选择在这个时间,用这种方式,将这条至关重要的信息,“无意”地泄露给她!
这是霍庭深的意志吗?他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你的猜想有价值,我们注意到了。同时,也是在进一步刺激她,或者说…考验她?看她还能不能从这条信息里,挖掘出更多东西?
苏晚晴的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血液奔涌着冲向大脑,几乎要冲破那低频脉冲疗法带来的抑制效应!她猛地咬住舌尖,剧烈的刺痛感和血腥味让她瞬间清醒,强行将几乎要失控的情绪压了下去。
她不能激动,不能有任何异常反应!床头的监测贴片正无声地工作着!
她死死闭上眼睛,全身肌肉绷紧,表现出一种似乎是治疗引起的、常见的疲惫不适感,将所有的惊涛骇浪死死锁在看似平静的躯壳之内。
沉巍的目光似乎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镜片后的眼神莫测高深。他没有说什么,合上报告,带着团队离开了。
病房门关上。
苏晚晴依旧维持着那个蜷缩疲惫的姿势,一动不动,仿佛已经睡着。
但她的内心,已经掀起了海啸。
长期跟踪数据…亚组…合并用药史…基线心电图…
沉巍透露的信息虽然简短,却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这像一个精准的坐标,将她之前漫无边际的推演,引导向了一个更具体、更可能突破的方向!
季凉生很狡猾,他将风险掩盖得很好, overall(总体)数据可能依旧漂亮。但在某些特定的患者亚组中(比如本身有隐匿性心脏问题、或同时服用其他特定药物的患者),风险可能会更早、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而想要证明这一点,需要拿到更详细的、患者个体层面的数据!需要对比他们用药前后的心脏指标变化!需要分析他们的合并用药情况!
这远远超出了一个“病人”所能接触的范畴。
但这却是霍庭深可能有能力做到,并且会极度感兴趣的事情!如果能找到那几个关键的、能证明因果关系的病例…
苏晚晴的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强行突破着抑制治疗的束缚,贪婪地咀嚼着沉巍扔下的这块带血的肉。
她需要回应。
她必须让霍庭深知道,她接收到了信息,并且有能力进行更深层的解读和分析。
但她不能再冒险进行思维投射,也不能触碰任何电子设备。
她只剩下唯一一个通道——她的身体本身。
从那天起,苏晚晴的复健训练出现了一种极其隐晦的“新 pattern(模式)”。
在进行特定的、需要高度专注和精细控制的上肢功能训练时(比如用特制的加粗笔进行轨迹描绘),她会表现出一种极其轻微的、周期性的“失误”。
这种失误非常有特点:总是在训练进行到第17分钟左右时开始出现,误差模式高度相似——笔尖会不受控制地向右下方滑出一个小小的、尖锐的折角,仿佛大脑突然被一个相同的错误指令干扰。
17分钟。右下。尖锐折角。
这个模式,重复出现。
负责监督的训练师最初以为是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但几次之后,这种高度重复的、特定时间点出现的特定错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将这一“异常现象”记录在了康复日志中。
“对象在进行高级精细运动控制训练时,于特定时间点(约第17分钟)出现重复性、方向性固定的轨迹偏差,疑似特定神经通路激活异常或轻微局灶性癫痫样放电,建议加强该时段脑电监测。”
这份日志,毫无疑问,会出现在沉巍的案头。
苏晚晴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信息。
17——S是字母表第19个,但1和7…可以代表很多,也可以是…批次S-107的一个扭曲暗示?
右下方——在她脑海构建的分子模型里,那个可疑的侧链结构,正是朝向右下方?
尖锐折角——代表断裂、缺陷、非正常的拐点?
她在用这种极端隐晦、甚至可以说是故弄玄虚的方式,回应着沉巍关于“亚组数据波动”的提示,再次强调那个“缺陷”的存在和方向!
这是一场无声的、极度危险的博弈。
双方都在用只有彼此才能理解的、加密般的语言进行着试探和交换。
她不知道霍庭深能否解读出这身体摩斯密码背后的含义。
她只知道,这是她目前唯一能做的。
又过了几天,在一次沉巍单独进行的、更深入的神经系统检查时,他看似无意地提起:
“对了,关于你父亲苏明远先生早年的一些研究手稿…研究所的资料库在进行数字化归档时,似乎发现了一些未公开的、关于化合物代谢稳定性预测的演算草稿。笔迹鉴定确认是他的亲笔。”
他一边用冰冷的仪器检查着她的瞳孔对光反射,一边用平淡的语气继续道:“很有趣的思路,虽然工具简陋,但预见性很强。可惜…似乎没有后续跟进的研究。”
代谢稳定性预测!演算草稿!没有后续!
苏晚晴的瞳孔在强光照射下,控制不住地剧烈收缩了一下!
父亲果然留下了更多东西!或许就在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草稿里,藏着更关键的证据!而季凉生显然中断了这条研究路线!
沉巍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瞳孔的瞬间变化,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记录下了数据。
检查结束,他收起仪器,临走前,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回头看了她一眼,语气依旧毫无波澜:
“保持平静,苏女士。过于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影响治疗的‘稳定性’。”
警告,又是警告。
但警告之中,却再次递出了新的线索。
苏晚晴躺在病床上,感觉自己仿佛在走钢丝,脚下是万丈深渊,两边是呼啸的冷风。
但她不能停下。
沉默的博弈,仍在继续。
每一步,都更接近真相,也更接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