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十一章 关于铁路的学术研究 ...

  •   第六天清晨,当阿野还在那列车长租来的住所里狭小却舒适的铺位上迷迷糊糊地赖床时,房门被轻轻敲响了。
      门外站着的是列车长。他已经换上了那身深灰色风衣,戴着黑色礼帽,手里依旧提着那个旧皮箱,看起来像是要再次出门进行“例行检查”。
      “今天有空吗?”列车长开口,声音在清晨空旷的车厢里显得格外清晰,“陪我去个地方。”
      阿野有些意外。这是检修周以来,列车长第一次主动邀约。他立刻爬了起来:“去哪里?”
      “大学。”列车长言简意赅,“搭乘公共汽车去。”
      于是,半小时后,阿野和列车长——这位能驾驭星辰列车的存在——并肩站在了庞大的公交总站里,登上了一辆即将发车的、半旧不新的 72 路公共汽车。
      小光有些失望,但阿野,却从列车长那平静的眼神中,读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他们找了后排靠窗的位置坐下。阿野环视四周,车厢里大多是早起出门的老人、提着菜篮的主妇、还有几个背着书包、一脸睡意朦胧的学生。发动机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公交车缓缓驶出总站,汇入了首都清晨的车流。
      “这趟车——” 列车长看着窗外,用一种仿佛在介绍夜光号航线的、不带感情的语调,对身边的阿野说,“嗯,会经过很多地方。”
      “从这个公交总站,到一片密集的居民区,然后是一个巨大的地铁枢纽站——很多人会在那里下车。之后,它会经过一座总是塞车的大桥,前往另一片截然不同的居民区,与另一个公交总站。而那里,便是大学的所在地。”
      他的描述,像在念一张精准的地图,又像在预言一场即将上演的戏剧。
      公交车驶入了第一片居民区。这里楼房老旧,街道狭窄。提着菜篮子的大妈、背着书包打闹的孩子、穿着工服的年轻人……各式各样的人涌了上来,车厢里瞬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各种方言交织的嘈杂声。
      阿野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妈妈,费力地将婴儿车搬上车,然后温柔地哄着怀里哭闹的婴儿。
      车厢中段,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正戴着耳机,专注地背着英语单词,对周围的喧闹充耳不闻。
      当公交车抵达那个巨大的地铁枢纽站时,正如列车长所“预言”的那样,车上近一半的人都下了车。他们汇入更大的人潮,奔向各自更远的目的地。车厢瞬间空旷了不少。
      “看,”列车长的声音几乎没有起伏,“选择更高效路径的人,在此分流。”
      公交车继续前行,很快遭遇了早高峰的拥堵。车辆缓慢地爬上一座横跨宽阔江面的大桥。桥上的车流如同凝滞的血管,寸步难行。发动机无奈地低吼着。
      时间仿佛被拉长了,车厢里,人们开始变得有些不耐烦,有人焦急地看着手表,有人烦躁地按着手机。
      阿野看到,之前那个背单词的男孩,此刻也放下了书本,焦虑地望着窗外停滞不前的车队长龙。
      “总是塞车的大桥。”列车长陈述道,仿佛在说“水是湿的”一样自然,“效率的瓶颈,却也提供了观察江景的额外时间。”他果然将目光投向窗外波光粼粼的江面,以及江上穿梭的船只,没有丝毫焦躁。
      阿野看着周围司机们不耐烦的脸,再看看身边这位仿佛置身事外的列车长,感觉无比奇妙。
      拥堵终于缓解,公交车驶过大桥,进入对岸的另一片城区。这里的建筑稍显老旧,街道却更宽阔,路边的小店也多了起来。但节奏似乎也慢了一些。
      车厢里的氛围,也从之前的嘈杂,变得安静而知性。
      最终,公交车晃晃悠悠地,驶入了终点站——大学城公交总站。
      当他们下车时,正好是午后。阳光穿过巨大的梧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斑。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抱着书本,骑着单车,从他们身边笑着经过。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一种名为“青春”和“希望”的味道。
      阿野回味着这一路的经过,忽然明白了什么。这趟缓慢、会拥堵、经过不同区域、乘客上上下下的公交车,与高效、点对点、封闭的高速列车或地铁完全不同。
      它更像是一个微缩的城市循环系统,一条流动的街道,见证着更丰富、更琐碎、也更真实的城市生活切片。
      列车长正了正礼帽,看向那座充满学术气息的古老校园。
      “列车追求效率和超越,点对点地连接重要的节点,如同动脉。”他缓缓说道,“而公交车,是毛细血管。它深入肌理,允许停留和观察,承载着更日常、更缓慢的流动。”
      “了解一座城市,”他转向阿野,银色的眼眸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深邃,“不能只从列车窗里看它的地标。有时,也需要乘上它的公交车,感受它的脉搏和温度。”
      “怎么样?” 列车长在他身边问,声音里,似乎带着一丝考核的意味。
      阿野深吸了一口气,那空气里,有阳光和青草的味道。
      “我感觉……” 他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你的工作了。”
      ……
      阿野的那句感慨,似乎让列车长很满意。他微微颔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带着他和一头雾水的小光,走进了这座沐浴在阳光下的、充满书卷气的大学校园。
      他们像一个教授和一个来参观的兄妹,漫无目的地穿梭在林荫道和教学楼之间。阿野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另一个平行世界里,那个本该坐在这里的教室里,听着课也为考试发愁的“自己”。
      这种感觉很奇妙,没有了之前的抵触和自卑,反而多了一丝平静的释然。
      他们在一处人工湖畔的长椅上坐下休息。湖里的天鹅优雅地划过水面,不远处的草坪上,几个学生正在弹着吉他,唱着一首听不清歌词却又意外轻快的歌。
      一切都显得那么岁月静好。
      “不过,” 列车长忽然打破了沉默,用一种仿佛在闲聊的语气,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却也不好奇吗?”
      阿野和小光都疑惑地看向他:“?”
      列车长没有看他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湖对岸,那座宏伟的、有着巨大玻璃穹顶的建筑——大学的学术报告厅。
      “你在列车上结识的朋友的结局——”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着用词,然后用一种带着奇特韵律感的、仿佛在念台词的语调,修正道,“不,是……中场前的剧情高潮。”
      阿野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列车长说的是李维。
      “……列车长肯定是被昨晚看的舞台剧影响了。” 阿野忍不住小声对小光吐槽。前一天晚上,小光硬是拉着他和列车长,去看了一场据说很有名的舞台剧,结果列车长从头到尾都看得异常认真,甚至还在结束后,在夜里看着一篇关于“幕布切换与时空连续性的哲学思辨”的打印出来的论文。
      “学术研讨,或许普通人参与不了。” 列车长没有理会阿野的吐槽,继续用他那独特的、戏剧化的口吻说道,“但成果的公开发布,偶尔,也要照顾一下不知名的路人——”
      他侧过头,那双隐藏在镜片后的眼睛,似乎别有深意地看了阿野和小光一眼。
      “——嗯,还有潜在的投资人。因此,对语言的运用,也是很有考究的。”
      阿野的心,猛地一跳。他瞬间明白了列车长的所有暗示。
      列车长不置可否,只是在走到入口时,抬手指了指报告厅入口处立着的一块更详细的议程牌。
      今天上午的主要活动是:《格物城大学创新项目成果发布会》。
      而其中一行加粗的标题赫然写着:
      10:30 - 11:15 《跨省高速铁路线路调度的优化方案——基于动态蚁群算法的实时响应模型》
      汇报人:李维(格物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发布会……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听的吗?” 阿野急切地问。
      “对于一场需要向公众和‘投资人’展示价值的发布会来说,观众,自然是越多越好。” 列车长站起身,理了理他那身一丝不苟的风衣,像一位即将去看戏的绅士,“走吧,就快开场了。”
      他朝着学术报告厅的方向,迈开了脚步。
      报告厅前方的巨大投影幕布上,用一种严谨而优雅的字体,显示着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而看到“铁路线路调度”这几个字时,阿野的心,就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下意识地看向身边的列车长,低声说:
      “看来,不仅仅是我们在观察他,他也在研究着我们。”
      他觉得,李维选择登上列车,绝非偶然。那个在夜光号上短暂停留而不善言辞的少年,或许一直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代码、算法、模型——去理解和去回馈那趟载着他穿越了内心风暴的、神奇的列车。
      “列车长……” 阿野忽然想到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忍不住凑过去,用更小的声音吐槽道,“我们的车……完全是那种站站都停,有时候还会乱逛的超低速运行款吧?他的这个‘高速铁路’模型,对我们好像没什么参考价值啊……”
      列车长扶了扶眼镜,没有直接回答他这个略显煞风景的问题,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任何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或许是相通的。”
      报告厅里几乎坐满了人,大多是学者、学生和一些看起来像是企业代表的人。列车长和阿野在最后排找到了三个空位。
      项目的负责人,周教授,意气风发地走上了台。他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讲述着这个项目宏大的背景、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阿野在讲台的侧席上,看到了李维。
      他穿着一身不太合身的、似乎是临时租来的西装,依旧戴着那副厚厚的眼镜头发精心梳理过,脸上还带着一丝肉眼可见的紧张。他走到讲台后,调整了一下麦克风,深吸了一口气。台下鸦雀无声。
      阿野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几乎想要像在山顶时那样,大喊一声“大声点,阿维!”来鼓励他。
      就在这时,李维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动作。
      他没有再去尝试用自己不擅长的语言去开场。他只是默默地转过身,拿起遥控器,按下了投影的播放键。
      瞬间,整个报告厅,都安静了下来。
      幕布上,出现了一幅极其精美、充满了动态美感的模拟动画。
      无数个发光的小点,如同拥有生命的“蚂蚁”,在一幅巨大的、复杂的铁路线路网络图上,高速地穿梭、移动。它们会自主地寻找最优路径,会根据突发状况——比如某条线路出现“红点”故障——而实时地重新规划路线,整个系统,像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精密而优雅的生命体,流畅地运行着。
      没有一句多余的语言。
      李维只是用他最引以为傲的“代码”,将那个复杂、枯燥的模型,变成了一首流光溢彩,看得见的“诗”。
      这,就是属于他的,最强大的语言。
      台下,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和阿野一样的震惊和赞叹。连李维的教授,也有些意外地挑了挑眉。
      李维看着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完美运行的世界,脸上那份紧张和胆怯,渐渐地褪去了。他转过身,再次面向观众,虽然声音依旧不大,甚至还带着一丝颤抖,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不容置疑的自信。
      “这……就是我的,动态蚁群算法。它……它很厉害。”
      ……
      李维的演示,像一场惊艳的无声电影,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而当他开始讲解时,他更是进入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领域”。
      他不再是那个连自我介绍都说不好的懦弱少年。似乎只要是涉及到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李维就会变得——一边磕绊,一边严谨。
      他的语言依旧不流畅,会因为紧张而出现停顿和重复,但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像他写的代码一样,精准、严密,充满了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接下来的问答环节,更是上演了一场尖锐的、属于顶尖头脑的交锋。
      一位来自投资方的专家,提出了一个关于“算法在极端并发压力下的稳定性”的刁钻问题。
      李维的脸涨得通红,他推了推眼镜,几乎是立刻,就在白板上写下了一长串复杂的公式和数据流图。他一边画,一边用他那独特的、磕磕巴巴却无比清晰的语言,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到压力测试结果,进行了一场无懈可击的观点捍卫。
      整个报告厅,都沉浸在了这场纯粹的、由数据和理论构成的智力风暴之中。阿野和小光虽然一个字都听不懂,但他们能清晰地看到,李维的身上,正散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自信”的光芒。那个在山顶上需要他们鼓励才能喊出心声的少年,此刻,正独自一人,站在舞台的中央,用他最擅长的武器,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连教授,看着自己这位曾经“不听话”的学生,眼神也从最初的不满,渐渐变成了一种复杂而掩饰不住的欣赏。
      发布会结束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阿野看到,好几位看起来像是企业高管或投资人的人,都主动上前,向李维递出了自己的名片。
      “喂……” 小光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由衷地感叹道,“阿维他……好厉害啊……”
      阿野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没有上前去打扰那个正被人群包围的“英雄”,只是拉着小光,和列车长一起,悄悄地从后门离开了报告厅。
      走在洒满阳光的校园里,列车长忽然开口,像是在对刚才那场发布会,做出他自己的最终“评估”。
      “看来,如果要评估那场我们之间未完成的交易——” 他用一种仿佛在研究古董的、不带感情的语调说,“那便是一场不等价的交易。”
      阿野和小光都疑惑地看向他。
      “他所拥有的‘智慧’,其价值,远远高于他想要换取的‘口才’。” 列车长扶了扶眼镜,继续着他那充满哲学思辨的结论,“又或者,是因为交易的‘未完成’,才让他意识到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珍贵,从而,让这场交易本身,变得不再等价了。”
      “好绕啊——” 小光听得一头雾水,忍不住皱着鼻子抱怨,“列车长你说话总是这么绕来绕去的!总结一下,不就是阿维他自己争气了嘛!”
      阿野笑了。他觉得,小光的这个翻译,简单粗暴,却也异常精准。
      是啊,李维不是靠什么神奇的交易,而是靠他自己,赢得了这场战斗。列车,只是给了他一个看清自己的机会。
      “嗯。” 列车长似乎也认可了小光的“翻译”,他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天空中那轮渐渐西斜的太阳,用一种带着些许期待的、罕见的语气,为今天的旅程,画上了一个句号。
      “我很期待,下一趟,前往‘镜湖’的乘客,会有多少人。”
      他的话,让阿野和小光也同时抬起了头。
      是啊,旅程,还没有结束。
      在经历了繁华之都的迷失,知识之城的交锋后,那趟列车的终点站——神秘的“镜湖”,又会是怎样一个地方?
      又会有怎样的人,带着怎样的“行李”,登上那趟列车,去寻找属于他们的答案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