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章时总在跟着林野“攥紧手心”——他对着数学题反复画辅助线的纠结,在心里排练十遍问话的紧张,把“指尖敲草稿本”细节写进小说的认真,像把现实里的胆怯,都悄悄藏在了虚构的情节里。那份“想靠近却不敢”的忐忑,是年少时喜欢一个人最真实的模样:不是不想问,是怕自己的笨拙会打扰对方;不是不想靠近,是把“被拒绝”的恐惧,放大成了不敢迈步的阻碍。
林野把“顾砚讲题的细节”写进小说,藏着最软的小心思——他记着顾砚“指尖敲草稿本”的习惯,记着对方“推来草稿本”的耐心,记着“身上淡淡的皂香”,这些不是刻意编造的情节,是偷偷观察了无数次的心动证据。他在小说里让主角勇敢问出题目,其实是在给自己打气:“你看,这样做并没有那么难”,这份“借小说给自己勇气”的笨拙,比任何直白的告白都更动人。
顾砚那句“随时可以问我”的回应,是把林野的“鼓起勇气”稳稳接住——他没有因为题目简单而敷衍,没有因为被打扰而不耐烦,反而用“一起看看”“耐心讲解”的温柔,给了林野最踏实的底气。原来林野担心的“被拒绝”“被笑话”都是多余的,你敢迈出一步,我就愿意陪你走更远,这份“双向奔赴的勇气”,比解出数学题本身更让人心安。
小说里的“靠近”变成现实,其实是林野和自己的和解——他终于懂了,靠近一个人不用等“完全准备好”,哪怕问错问题、说话发颤也没关系;终于敢相信,顾砚的温柔不是偶然,是愿意陪他慢慢变勇敢的在意。年少时的喜欢,从来都不是“一次完美的告白”,是“我敢问你一道题,你愿意教我”的小默契,是“借小说给自己勇气,最后真的迈出第一步”的小成长,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勇敢,才是最珍贵的“靠近”。